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疾步走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到沿边、沿江的各口岸,从昆曼大通道思小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到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扩建现场,处处涌动着新一轮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热潮,意气风发的西双版纳各族干部群众正紧抓机遇、顺势而谋,加快建设构筑通向东盟的桥头堡,大步迈向世界。
全力构筑桥头堡
西双版纳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毗邻泰国,国境线长966.3公里,一江六国、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门户和最便捷的水陆通道之一。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物资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进行水陆联运,比绕道华南沿海港口缩短路程1500至3000公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州发挥地缘优势,全面实施沿边沿江开放,累计筹措投入10多亿元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澜沧江景洪港、西双版纳口岸机场、磨憨等3个国家级口岸和打洛省级口岸,开通了中老缅泰四国商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景洪万象国际客运班车,开通了景洪至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至国内各地航线逐年增加。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机遇和挑战,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认真落实“把握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先行一步,超前实践”的要求,果断作出战略抉择:坚定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开放活州”战略,增创优势,抢占先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着力建设交通、能源、贸易和旅游“四大通道”,把西双版纳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服务平台。
该州把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滞后作为重点,下大气力加快交通、能源和口岸等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全力配合、参与了昆曼大通道、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改扩建、通县油路工程、澜沧江河道和上湄公河整治、疏浚等国家、省重点工程及国际援建工程的建设,确保了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顺利实施。景洪港加紧续建了堆场、仓库、联检大楼、环境绿化等陆域配套设施工程,2004年9月通过省、部联合验收;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对澜沧江262千米航道进行疏浚、整治,达到了国家5级标准,实现全年通航;上湄公河航道主体排障改造工程通过3个枯水期的奋战圆满完成,通航条件大为改善,澜—湄国际水运业蓬勃兴起,初显出这条国际水运的优势;昆曼国际大通道建设、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昼夜酣战;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新开通了景洪至泰国清迈、老挝万象等国际航线通航,初步形成了以景洪为枢纽、内连国内腹地外通老缅泰等国的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着力加快完善口岸设施和口岸管理,三个特色不同的对外经济贸易区初具规模。即:以景洪港口为依托,澜—湄为轴线的中老缅泰转口经济贸易区;以磨憨口岸、昆曼公路大通道为中心的中老经济贸易区;以勐海县打洛口岸为重点的中、缅经济贸易区。被列为全省对外开放“一特三区”之一的磨憨边境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一座集国际贸易、出口加工、边境旅游为一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口岸小城正在中老边境崛起,投资环境大为改观。
先行先试抢先机
西双版纳与周边国家山同脉、水同源,经贸合作、人员交往历史悠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之成为了直接与东盟对接的前沿,区位优势、战略地位更为凸显,为该州实现超常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为积极参与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该州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自1997年以来,成功举办了7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贸交易会,交易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与流域各国经贸、技术合作的机制,成为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交流合作的一大品牌。2002年10月,该州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双版纳论坛,与会国内和东盟的官员、专家对该州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角色和战略地位、作用等进行广泛探讨;2004年10月,州政府再次主办了第十届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边境地区文化艺术节,成为历届文化艺术节中参加国家和地区艺术代表团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盛会;近年来,该州与老挝琅勃拉邦、泰国碧差汶府结为友好省州和友好州府,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人员往来更为频繁,经贸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早期收获”计划,中泰、中缅果蔬零关税分别于2003年10月1日和2004年1月1日起实行,西双版纳外经、边贸企业纷纷抓住商机,做大贸易,争相分享“早期收获”的果实。海关、商检、边防、港监等各联检部门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零关税实施一年,取得了优势互补、双赢共进的可喜成效,该州对泰国、缅甸的果蔬进出口猛增,果蔬进出口总量达7.91万吨,货值2879.88万美元。其中,出口5.65万吨,进口2.26万吨,同比均增长了30%以上。出口果蔬主要有苹果、梨、柑桔、葡萄和大蒜、胡萝卜、甜豆、脱水菜等30多个品种;进口主要为龙眼干、山竺、榴莲、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和辣椒粉、各种罐头制品等。零关税实施直接带动了水陆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及果蔬产品种植基地等方面的兴旺。浙江金洲集团、滇黔石油、宏伟实业等企业纷纷建造新型船舶,加盟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景洪港辖区的航运企业增至40家,客货轮船增至100艘,运力达1.7万多吨。2004年1至10月,景洪港出入境船舶达1800余艘次,进出口货物16万多吨,出入境人员2.5万人次,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州政府已将加快完善果蔬贸易发展设施条件列入重要议程,建立集交易市场、冷藏、包装、冷链运输、加工、检疫及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分拨中心,提高物流水平。
适应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发展,该州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高,与东盟各国在贸易、农业、林业、旅游、基础设施、矿产开采、电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更加广泛,并向纵深发展;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上水平的形式。2004年1月至10月,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16亿多元,其中边境贸易达12亿多元,增长强劲;跨境旅游、边境旅游持续升温。
发挥地缘、人文诸多优势,勇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者,大胆先行先试,西双版纳再次展示出开发前景广阔的魅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热潮正在这片神奇美丽的边地涌起。
·相关链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4日。是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早的州。位于云南省南端,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67.8公里,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的州,全州总面积19700平方公里。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彝等13个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87.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4%。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州府设在景洪市,距离省会昆明市692公里。有6条公路通往老挝、缅甸,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经老、缅、泰、柬、越流入南海。目前州内有三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是全国仅有的水、陆、空一级口岸俱全的自治州。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窗口、通道和基地。
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密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2%。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州内生长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植物30余种,稀有种植物135种,当地特有种植物152种,经济植物565种。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植物种资源的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密林深处有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7种,其中亚洲象、白腹黑啄木鸟、熊猴、绿孔雀等4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是全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好的一块绿洲,有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群落。盛产橡胶,是全国第二大胶区,橡胶单产居全国之首。
西双版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西双版纳古称勐泐,汉代时期属永昌郡管辖,到三国设置过南倍县,到唐宋时期分归为南诏国统治,元朝于公元1296年设置路军民总管府。西双版纳不仅是“动植物王国”,也是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王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雨林文化,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存的个性鲜明的多元民族文化,多国跨境区位形成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区域文化:有贝叶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跨境民族民俗文化等10余种,仅少数民族节日就有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拉祜族“拉祜阔节”等10多个。
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西双版纳是云南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州内有橄榄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植物园、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全力构筑桥头堡
西双版纳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毗邻泰国,国境线长966.3公里,一江六国、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门户和最便捷的水陆通道之一。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物资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进行水陆联运,比绕道华南沿海港口缩短路程1500至3000公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州发挥地缘优势,全面实施沿边沿江开放,累计筹措投入10多亿元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澜沧江景洪港、西双版纳口岸机场、磨憨等3个国家级口岸和打洛省级口岸,开通了中老缅泰四国商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景洪万象国际客运班车,开通了景洪至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至国内各地航线逐年增加。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机遇和挑战,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认真落实“把握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先行一步,超前实践”的要求,果断作出战略抉择:坚定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开放活州”战略,增创优势,抢占先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着力建设交通、能源、贸易和旅游“四大通道”,把西双版纳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服务平台。
该州把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滞后作为重点,下大气力加快交通、能源和口岸等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全力配合、参与了昆曼大通道、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改扩建、通县油路工程、澜沧江河道和上湄公河整治、疏浚等国家、省重点工程及国际援建工程的建设,确保了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顺利实施。景洪港加紧续建了堆场、仓库、联检大楼、环境绿化等陆域配套设施工程,2004年9月通过省、部联合验收;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对澜沧江262千米航道进行疏浚、整治,达到了国家5级标准,实现全年通航;上湄公河航道主体排障改造工程通过3个枯水期的奋战圆满完成,通航条件大为改善,澜—湄国际水运业蓬勃兴起,初显出这条国际水运的优势;昆曼国际大通道建设、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昼夜酣战;西双版纳口岸机场新开通了景洪至泰国清迈、老挝万象等国际航线通航,初步形成了以景洪为枢纽、内连国内腹地外通老缅泰等国的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着力加快完善口岸设施和口岸管理,三个特色不同的对外经济贸易区初具规模。即:以景洪港口为依托,澜—湄为轴线的中老缅泰转口经济贸易区;以磨憨口岸、昆曼公路大通道为中心的中老经济贸易区;以勐海县打洛口岸为重点的中、缅经济贸易区。被列为全省对外开放“一特三区”之一的磨憨边境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一座集国际贸易、出口加工、边境旅游为一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口岸小城正在中老边境崛起,投资环境大为改观。
先行先试抢先机
西双版纳与周边国家山同脉、水同源,经贸合作、人员交往历史悠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之成为了直接与东盟对接的前沿,区位优势、战略地位更为凸显,为该州实现超常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为积极参与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该州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自1997年以来,成功举办了7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贸交易会,交易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与流域各国经贸、技术合作的机制,成为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交流合作的一大品牌。2002年10月,该州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双版纳论坛,与会国内和东盟的官员、专家对该州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角色和战略地位、作用等进行广泛探讨;2004年10月,州政府再次主办了第十届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边境地区文化艺术节,成为历届文化艺术节中参加国家和地区艺术代表团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盛会;近年来,该州与老挝琅勃拉邦、泰国碧差汶府结为友好省州和友好州府,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人员往来更为频繁,经贸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早期收获”计划,中泰、中缅果蔬零关税分别于2003年10月1日和2004年1月1日起实行,西双版纳外经、边贸企业纷纷抓住商机,做大贸易,争相分享“早期收获”的果实。海关、商检、边防、港监等各联检部门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零关税实施一年,取得了优势互补、双赢共进的可喜成效,该州对泰国、缅甸的果蔬进出口猛增,果蔬进出口总量达7.91万吨,货值2879.88万美元。其中,出口5.65万吨,进口2.26万吨,同比均增长了30%以上。出口果蔬主要有苹果、梨、柑桔、葡萄和大蒜、胡萝卜、甜豆、脱水菜等30多个品种;进口主要为龙眼干、山竺、榴莲、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和辣椒粉、各种罐头制品等。零关税实施直接带动了水陆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及果蔬产品种植基地等方面的兴旺。浙江金洲集团、滇黔石油、宏伟实业等企业纷纷建造新型船舶,加盟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景洪港辖区的航运企业增至40家,客货轮船增至100艘,运力达1.7万多吨。2004年1至10月,景洪港出入境船舶达1800余艘次,进出口货物16万多吨,出入境人员2.5万人次,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州政府已将加快完善果蔬贸易发展设施条件列入重要议程,建立集交易市场、冷藏、包装、冷链运输、加工、检疫及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分拨中心,提高物流水平。
适应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发展,该州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高,与东盟各国在贸易、农业、林业、旅游、基础设施、矿产开采、电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更加广泛,并向纵深发展;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上水平的形式。2004年1月至10月,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达16亿多元,其中边境贸易达12亿多元,增长强劲;跨境旅游、边境旅游持续升温。
发挥地缘、人文诸多优势,勇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者,大胆先行先试,西双版纳再次展示出开发前景广阔的魅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热潮正在这片神奇美丽的边地涌起。
·相关链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4日。是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早的州。位于云南省南端,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67.8公里,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的州,全州总面积19700平方公里。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彝等13个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87.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4%。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州府设在景洪市,距离省会昆明市692公里。有6条公路通往老挝、缅甸,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经老、缅、泰、柬、越流入南海。目前州内有三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是全国仅有的水、陆、空一级口岸俱全的自治州。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窗口、通道和基地。
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密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2%。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州内生长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植物30余种,稀有种植物135种,当地特有种植物152种,经济植物565种。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植物种资源的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密林深处有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7种,其中亚洲象、白腹黑啄木鸟、熊猴、绿孔雀等4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是全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好的一块绿洲,有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群落。盛产橡胶,是全国第二大胶区,橡胶单产居全国之首。
西双版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西双版纳古称勐泐,汉代时期属永昌郡管辖,到三国设置过南倍县,到唐宋时期分归为南诏国统治,元朝于公元1296年设置路军民总管府。西双版纳不仅是“动植物王国”,也是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王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雨林文化,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存的个性鲜明的多元民族文化,多国跨境区位形成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区域文化:有贝叶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跨境民族民俗文化等10余种,仅少数民族节日就有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拉祜族“拉祜阔节”等10多个。
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西双版纳是云南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州内有橄榄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植物园、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