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与慢性肾衰竭进展密切相关,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1].肾间质纤维化常伴有肾小管萎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聚积以及间质基质沉积等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发生机制包括[1-2]: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产生增多和(或)降解减少,其中ECM合成和降解失衡是纤维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最终导致大量ECM沉积.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是肾间质内主要的肾脏固有细胞之一,是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最主要的ECM分泌细胞,当其受到外界刺激后能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胶原纤维.近年来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肾小球病变在肾脏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更为重要,是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3].因此对肾间质纤维化早期诊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对病理染色、免疫组化及非线性光学技术在肾间质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