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高中生如是说:“浅阅读,我们可能得到感官上的满足,但我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失去了很多很多。我们失去阅读求知的乐趣,失去了要超出常人百倍的钻研精神。剩下的该是什么?曾经的时光、曾经的憧憬、曾经的回忆。一目十行,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到底有几个高中生能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有如此冷静的认识?作为一个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对普遍存在的高中生“浅阅读”现象深表痛心。
一、高中生浅阅读现象的特征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中生是流行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必然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高中生的浅阅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期刊阅读。当今中国期刊之多,读者范围之广,是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观。相对于篇幅较长、系统性较强的书籍而言,期刊文章一般篇幅短小,阅读的随机性更强,耗时耗力也更少,尤其是能满足提高写作水平的功利性需求,深受中学生欢迎。对期刊文章的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常能骗过不明就里的老师的眼睛,换来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高分满分,已是公认的事实。
第二种类型是网络阅读。网页取代书页,读屏取代读书,中学生无疑是这一文化趋向的身体力行者。网络写作的零乱、随意、游戏、庸常,阅读方式的漫游冲浪,浮光掠影,从创作与接受两方面规定了网络阅读只能是一种浅阅读。
第三种类型是漫画阅读。卡通书、口袋书备受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的青睐。人称以视觉为中心日益挤兑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正在到来,看来此言不虚。比之语言阅读,“读图”通常是更浅层次的阅读。
大多数青少年用以下词汇来描述他们喜欢看的书:“有想象力”、“恐怖”、“惊险”、“集科普与幽默于一身”、“惊险科幻又有深刻意义”、“武侠小说”、“幽默”、“历险”、“娱乐”、“有趣”、“有神秘感”等。从他们对读物的描述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阅读心理不够成熟,所涉猎的一些书刊与其知识层面不吻合,阅读深度不够,只求知道大致内容获得一种感官刺激。
第四种类型是功利性阅读。我们从新华书店教辅类图书架前人满为患可以看出,学生们不再安分于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成长方式。他们渴望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能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在阅读的选择上,那些阅读更为迅速、针对性强的实用类书籍就成为他们快速成功的“葵花宝典”。而且,高中生的这种阅读选择获得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因为家长总觉得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只能对课外阅读“壮士断腕”。
浅阅读文本普遍具有人文精神缺失的先天不足。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各种关于艳情、励志等价值取向单一、主题暧昧、内容浅薄的图书,出版业看上去更像一个巨大的个人欲望的加工厂,而不再是滋养新思想、新文化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审美理想、道德规范,一概遭到它们无情解构和彻底颠覆。高中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反叛心理与此一拍即合,共鸣激荡,其直接后果便是其价值取向在个性化、多样化的旗号下普遍的平庸化、低俗化,乃至于标榜前卫,傲视伦常,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浅阅读文本的“创作”过程仅仅是一种文化操作,而“鉴赏”过程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不存在审美距离,也不需要凝神观照,快餐性、一次性的特点,在浅阅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高中生浅阅读现象的对策
要想与社会大环境对抗,将高中生从浅阅读泥潭中拉出来,只有靠文学经典的力量。2004年,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开展“经典阅读”课程,并且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实验假设:在其他教学条件(f)不变的情况下,以经典阅读程序(a)、经典读本(b)和阅读方法(c)为操作变量,来实施经典阅读教学,以求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y)。其公式为:y=f(a+b+c)。
首先,由感觉、感知、感悟三个感级和文字表述、文学艺术、文化内涵三个语级构成全新的教学程序。
本实验根据学生获取语文美感的发展规律—多个阅读层面同时展开;同一时期感级与语级呈反比关系;同一层面语级逐步提高,感知始终不变—提出了经典阅读教学完整的教学程序。假如以字母由浅而深地依次表示语级,以数字由低而高地依次表示感级,以小学至高中的12年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以每个学年为一个教学阶段,那么经典阅读教学的程序则可如下表所示: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研究实验”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具体分为等差递减的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为三个学期,第二阶段为两个学期,第三阶段为一个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实验将语级分为A、B、C三级,分别为感觉级、感知级和感悟级。整个教学程序如下表所示:
其次,与教学程序的改革相一致,为语文教学安排了三种经典阅读教本—感觉本、感知本和感悟本。(表格见右上)
再次,经典阅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探寻出一套适合经典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由以下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A推动:布置阅读任务,提供阅读方法,展示阅读前景,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尝试: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进入自主阅读阵地,获取第一手经验与体会。
C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等多种方式,由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D拓展:学生重新进入阅读阵地,在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上作新的开拓。
这四个环节中,“推动”与“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尝试”与“拓展”主要在课堂外进行。“交流”与“拓展”在实质上分别是新的“推动”与“尝试”,因此这两个环节经常要进行多次。整个过程可表示如下:
交流 拓展 再交流 再拓展 推动→ 尝试→ → → → →
(再推动) (再尝试) (第三次推动) (第三次尝试)
这个阅读教学模式坚定不移地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感性原则,它大大淡化了理性分析,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充分获取第一手经验,自始至终以开展不同的活动来进行教学;二是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三是课内课外一体化原则,将历来界限分明的课内课外两个学习阵地紧密地联系起来,时间不定,不搞“一课一得”,一个周期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几个阅读周期往往互相交替,互相穿插。
最后,实验的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从实验一开始,所有实验组成员就坚信自己的假设一定会实现,随后在整个三年的工作之中,大家不断地发现,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事前的想象。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是,实验的历程充满着由衷的喜悦,因为所有的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回报。下面笔者想先介绍一下接受了三年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的同学的自身感受:
李健同学: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经典阅读完全不是以前那个样子,而是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其给人的惊讶程度不亚于亲眼看着一位老人突然间年轻了二十岁!
虞雪峰同学:整个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可以说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它使我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蒋腾同学:从两年前那个对经典阅读教学实验半信半疑的“实验品”到现在尝到甜头的直接受益者,我可以说是体会万千。世上没有绝对的、完全的成功,用越小的代价去获得越多的收获,就越接近成功本身。我们的实验正是如此。
陈明星同学:这三年经典阅读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了语文是怎样一种工具,并且教会我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个工具,并且真正把它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死板的灌输物。真为自己在实验班而庆幸。
李人杰同学:倘若三年前,要我到茫茫书海中去挑一本好书,简直是痴人说梦,而如今已成了家常便饭。
孙亚鹃同学:进入高中以后,一开始老师便把整个的读书计划告诉了我们。几个学期下来,读过的书要仔细数才能数得清,是以前看过的书的总和的好几倍,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懂事了,不仅是身边的事,还包括社会上那些复杂的事,我理解得都比以前深刻,这些都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从以前只爱看笑话、故事的我到现在的我,这其中的转变只在短短的三年内。
胡琳同学:读书的合法化,使我得以用一种平和的、没有犯罪感的心态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同时扩大了数量。如三年共购进图书462册,其中全文通览约三分之一,其余均作浏览。
谢智慧同学:高中里,有了读书的结构计划,由老师引导着一步一步地拓宽了读书的面,提高了阅读量,知道了自己以前读书原来少了一个进化层面,从最基础的童话到世界名著之间原来还有那么一个我未曾涉猎的读书面。
章桦同学:据说不少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怕孩子上了“魔道”,从而不仅学不到“好”,还耽误了学校功课,总不如看数理化的习题踏实,有安全感。学了两年“新语文”,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于是能带着自己的判断从容往返于作品充实丰满的世界里,这样的充实与从容或许就算是读书的安全感吧。
韩寄秋同学:过去,我写一篇文章往往要写半天,妈妈说我写文章比她生我还要“难产”。但是,现在一段时间不读书我便会眼馋,一段时间不写上一篇半章便会手痒。
在这里,不可能把这些同学的话全部记录下来,更不可能把实验班所有同学的话全都录下来,但又必须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生的看法,因而,我们特提供下面这份实验班的(1)班42位同学进行的“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研究实验效果调查的统计表:
对这份统计表,进行如下分析:①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的兴趣早在小学或初中就已经形成,进入高中之后很难再有提高,但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全部有提高,而且绝大部分有明显提高。②按照常规教学,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只能有一般性增长,其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只能有一般性提高,但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其语文知识都有大量增长或较大增长,其读写能力都有很大或较大提高。因此,可以说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高中三年的经典阅读美感教学从各个方面为他们带来了福音。
三、总结
要想解决现实文化困境,经典阅读是有效途径。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它必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社会浅阅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之下,不能奢望学生自动去寻找经典进行阅读。想要让学生真正对文学经典产生阅读兴趣并能保持阅读热情,必须进行有步骤、科学地指导,让学生既能在经典阅读中获得趣味,又能在应试中获得好分数。用文学经典的深度让社会浅阅读导向相形见绌,使浅阅读带来的累累创伤得以治愈。一味抱怨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惟有脚踏实地地行动才能保持校园阅读的一片净土。
到底有几个高中生能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有如此冷静的认识?作为一个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对普遍存在的高中生“浅阅读”现象深表痛心。
一、高中生浅阅读现象的特征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中生是流行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必然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高中生的浅阅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期刊阅读。当今中国期刊之多,读者范围之广,是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观。相对于篇幅较长、系统性较强的书籍而言,期刊文章一般篇幅短小,阅读的随机性更强,耗时耗力也更少,尤其是能满足提高写作水平的功利性需求,深受中学生欢迎。对期刊文章的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常能骗过不明就里的老师的眼睛,换来包括高考作文在内的高分满分,已是公认的事实。
第二种类型是网络阅读。网页取代书页,读屏取代读书,中学生无疑是这一文化趋向的身体力行者。网络写作的零乱、随意、游戏、庸常,阅读方式的漫游冲浪,浮光掠影,从创作与接受两方面规定了网络阅读只能是一种浅阅读。
第三种类型是漫画阅读。卡通书、口袋书备受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的青睐。人称以视觉为中心日益挤兑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正在到来,看来此言不虚。比之语言阅读,“读图”通常是更浅层次的阅读。
大多数青少年用以下词汇来描述他们喜欢看的书:“有想象力”、“恐怖”、“惊险”、“集科普与幽默于一身”、“惊险科幻又有深刻意义”、“武侠小说”、“幽默”、“历险”、“娱乐”、“有趣”、“有神秘感”等。从他们对读物的描述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阅读心理不够成熟,所涉猎的一些书刊与其知识层面不吻合,阅读深度不够,只求知道大致内容获得一种感官刺激。
第四种类型是功利性阅读。我们从新华书店教辅类图书架前人满为患可以看出,学生们不再安分于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成长方式。他们渴望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能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在阅读的选择上,那些阅读更为迅速、针对性强的实用类书籍就成为他们快速成功的“葵花宝典”。而且,高中生的这种阅读选择获得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因为家长总觉得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只能对课外阅读“壮士断腕”。
浅阅读文本普遍具有人文精神缺失的先天不足。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各种关于艳情、励志等价值取向单一、主题暧昧、内容浅薄的图书,出版业看上去更像一个巨大的个人欲望的加工厂,而不再是滋养新思想、新文化的精神家园。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审美理想、道德规范,一概遭到它们无情解构和彻底颠覆。高中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反叛心理与此一拍即合,共鸣激荡,其直接后果便是其价值取向在个性化、多样化的旗号下普遍的平庸化、低俗化,乃至于标榜前卫,傲视伦常,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浅阅读文本的“创作”过程仅仅是一种文化操作,而“鉴赏”过程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不存在审美距离,也不需要凝神观照,快餐性、一次性的特点,在浅阅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高中生浅阅读现象的对策
要想与社会大环境对抗,将高中生从浅阅读泥潭中拉出来,只有靠文学经典的力量。2004年,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开展“经典阅读”课程,并且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实验假设:在其他教学条件(f)不变的情况下,以经典阅读程序(a)、经典读本(b)和阅读方法(c)为操作变量,来实施经典阅读教学,以求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y)。其公式为:y=f(a+b+c)。
首先,由感觉、感知、感悟三个感级和文字表述、文学艺术、文化内涵三个语级构成全新的教学程序。
本实验根据学生获取语文美感的发展规律—多个阅读层面同时展开;同一时期感级与语级呈反比关系;同一层面语级逐步提高,感知始终不变—提出了经典阅读教学完整的教学程序。假如以字母由浅而深地依次表示语级,以数字由低而高地依次表示感级,以小学至高中的12年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以每个学年为一个教学阶段,那么经典阅读教学的程序则可如下表所示: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研究实验”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具体分为等差递减的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为三个学期,第二阶段为两个学期,第三阶段为一个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实验将语级分为A、B、C三级,分别为感觉级、感知级和感悟级。整个教学程序如下表所示:
其次,与教学程序的改革相一致,为语文教学安排了三种经典阅读教本—感觉本、感知本和感悟本。(表格见右上)
再次,经典阅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探寻出一套适合经典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由以下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A推动:布置阅读任务,提供阅读方法,展示阅读前景,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B尝试: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进入自主阅读阵地,获取第一手经验与体会。
C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等多种方式,由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D拓展:学生重新进入阅读阵地,在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上作新的开拓。
这四个环节中,“推动”与“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尝试”与“拓展”主要在课堂外进行。“交流”与“拓展”在实质上分别是新的“推动”与“尝试”,因此这两个环节经常要进行多次。整个过程可表示如下:
交流 拓展 再交流 再拓展 推动→ 尝试→ → → → →
(再推动) (再尝试) (第三次推动) (第三次尝试)
这个阅读教学模式坚定不移地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感性原则,它大大淡化了理性分析,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充分获取第一手经验,自始至终以开展不同的活动来进行教学;二是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三是课内课外一体化原则,将历来界限分明的课内课外两个学习阵地紧密地联系起来,时间不定,不搞“一课一得”,一个周期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几个阅读周期往往互相交替,互相穿插。
最后,实验的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从实验一开始,所有实验组成员就坚信自己的假设一定会实现,随后在整个三年的工作之中,大家不断地发现,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事前的想象。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是,实验的历程充满着由衷的喜悦,因为所有的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回报。下面笔者想先介绍一下接受了三年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的同学的自身感受:
李健同学: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经典阅读完全不是以前那个样子,而是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其给人的惊讶程度不亚于亲眼看着一位老人突然间年轻了二十岁!
虞雪峰同学:整个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可以说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它使我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蒋腾同学:从两年前那个对经典阅读教学实验半信半疑的“实验品”到现在尝到甜头的直接受益者,我可以说是体会万千。世上没有绝对的、完全的成功,用越小的代价去获得越多的收获,就越接近成功本身。我们的实验正是如此。
陈明星同学:这三年经典阅读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了语文是怎样一种工具,并且教会我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个工具,并且真正把它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死板的灌输物。真为自己在实验班而庆幸。
李人杰同学:倘若三年前,要我到茫茫书海中去挑一本好书,简直是痴人说梦,而如今已成了家常便饭。
孙亚鹃同学:进入高中以后,一开始老师便把整个的读书计划告诉了我们。几个学期下来,读过的书要仔细数才能数得清,是以前看过的书的总和的好几倍,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懂事了,不仅是身边的事,还包括社会上那些复杂的事,我理解得都比以前深刻,这些都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从以前只爱看笑话、故事的我到现在的我,这其中的转变只在短短的三年内。
胡琳同学:读书的合法化,使我得以用一种平和的、没有犯罪感的心态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同时扩大了数量。如三年共购进图书462册,其中全文通览约三分之一,其余均作浏览。
谢智慧同学:高中里,有了读书的结构计划,由老师引导着一步一步地拓宽了读书的面,提高了阅读量,知道了自己以前读书原来少了一个进化层面,从最基础的童话到世界名著之间原来还有那么一个我未曾涉猎的读书面。
章桦同学:据说不少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怕孩子上了“魔道”,从而不仅学不到“好”,还耽误了学校功课,总不如看数理化的习题踏实,有安全感。学了两年“新语文”,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于是能带着自己的判断从容往返于作品充实丰满的世界里,这样的充实与从容或许就算是读书的安全感吧。
韩寄秋同学:过去,我写一篇文章往往要写半天,妈妈说我写文章比她生我还要“难产”。但是,现在一段时间不读书我便会眼馋,一段时间不写上一篇半章便会手痒。
在这里,不可能把这些同学的话全部记录下来,更不可能把实验班所有同学的话全都录下来,但又必须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生的看法,因而,我们特提供下面这份实验班的(1)班42位同学进行的“经典阅读美感教学”研究实验效果调查的统计表:
对这份统计表,进行如下分析:①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的兴趣早在小学或初中就已经形成,进入高中之后很难再有提高,但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全部有提高,而且绝大部分有明显提高。②按照常规教学,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只能有一般性增长,其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只能有一般性提高,但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其语文知识都有大量增长或较大增长,其读写能力都有很大或较大提高。因此,可以说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高中三年的经典阅读美感教学从各个方面为他们带来了福音。
三、总结
要想解决现实文化困境,经典阅读是有效途径。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它必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社会浅阅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之下,不能奢望学生自动去寻找经典进行阅读。想要让学生真正对文学经典产生阅读兴趣并能保持阅读热情,必须进行有步骤、科学地指导,让学生既能在经典阅读中获得趣味,又能在应试中获得好分数。用文学经典的深度让社会浅阅读导向相形见绌,使浅阅读带来的累累创伤得以治愈。一味抱怨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惟有脚踏实地地行动才能保持校园阅读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