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基于理论研究、理论宣传教育和实践效果的兑现性,对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思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互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做好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衔接,在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与温故知新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功能的发挥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这种创新是在“回到马克思”的基础上创新,与自然科学的创新是不同的。当今,人们往往被“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有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所困扰。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之所以不可超越,之所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键在于它将自身的客观真理性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它的历史科学视野,这种历史科学视野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视野和境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①。
  “回到马克思”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这与毛泽东所倡导的“系统而不是零碎、实际而不是空洞”的学风,邓小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把握精神实质的态度和方式是相贯通的。这种“回到马克思”思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前提。一方面,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如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等,进行追根溯源的统一梳理,才能不断寻找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符合时代趋势的新阐发,才能不断寻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的结合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正确对待和科学借鉴西方思想理论的思想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儒学等社会思潮甚嚣尘上。这些社会思潮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大多是由西方学者阐述,往往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其传播不仅对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得以进一步阐述和发挥,形成以复杂形式影响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
  对于这些社会思潮,我们不能做简单的批判,而是需要理性思考,具体分析这些思潮的思想背景、流变过程、论证方式、思想内容以及影响方式,在理性分析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借鉴,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思潮作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客观实际的新回答。区分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思想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非意识形态因素以及反意识形态因素,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大胆吸收其作为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又要旗帜鲜明地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界限。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互动交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研究属于科学活动,它们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它们用精神生产的方式影响社会。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它们负有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党而言,这种使命和责任就是建立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基础上。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
  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急需一大批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成熟的具有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理论家和思想家,重建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文化精神生活中的学术权威。没有这样一大批严肃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现代学术的学术性批判,诚如当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恩格斯对杜林那样的思想批判,就不能建立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是具体落实和体现在中国学术建设和创新实践中,而非仅仅是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制度。否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在实践中恰恰是“虚置”和缺位。
  
  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发挥传媒的社会化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一)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传媒中介,发挥传媒的社会化功能。影视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形象化或象征化,这不仅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而且也引起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传媒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种‘社会胶合剂’,而大众传播则被看作一种涂抹胶合剂的特别有效的机制。”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并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传媒运用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
  重视发挥传媒的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和不同媒介的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社会意识引导的感性化、个性化和平民化,注重让人们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体现个性化、差异化和日常生活化,不是从外部灌输,而是注重让人们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强调意识形态的生成性和实践性。同时,处理好传媒的公共性与市场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托传媒的功能发挥,既要尊重传媒的理性选择,关注其背后所要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也要体现传媒的民生关怀,引导传媒发挥公共性的作用,在舆论宣传上把好关,注意引导传媒发挥公共社会职责的功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间寻求平衡。传媒要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发挥主流精神的引导和批判,通过引导和批判把驻扎在人们心中的善与美、崇高和博大激发出来。
  (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建设与中国的发展实践是紧密联系的。开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建设,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来的方式坚持社会主义的传统话语,而是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展。这种建设不是丧失立场、失掉个性的简单转换,而是通过话语系统建设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强化身份特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的建构上,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在对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处理上,除了对纯粹为革命战争服务、已不适合社会转型,特别是和谐社会构建和和谐文化建设的旧范畴加以摒弃外,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诸多过去经常使用并且人们已习以为常的范畴或概念重新加以解读,处理好这些范畴与开放社会使用频率更高的范畴的关系,赋予这些范畴以新的时代内涵,如民主和集中、人民和群众、领导和执政、劳动和资本、公平与正义,等等。同时,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范畴的话语中国化和具体化,如执政党的合法性和公民的政治参与,生命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等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体现话语系统的大众化特质,这样才能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并能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从而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
  (三)抓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群体,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集中抓好领导干部和大学生两大重点群体,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脉。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干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传承者,肩负着引导先进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提升社会精神境界,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政治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最重要的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以提升领导干部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侧重于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行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的系统教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积淀马克思主义学术素养。既要注重“问题”的解决,更要注重“主义”的养成,使领导干部坚定政治信仰。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
  
  三、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效果的兑现性,关注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实现,利用大众文化,建设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一)关注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实现,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转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必须关注大众的社会心理,摸准大众思想的实际,了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点、变化趋势。大众关心的和所想的,主要是现实的问题和自身的利益。这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利益取向,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政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来看,要努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知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④通过方针政策的转化,以利益增长的方式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这符合大众根据具体利益来衡量和评判意识形态的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决不能脱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一般意向水平而片面地强调高层次,而要立足于日常生活,通过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使群众由拥护党的政策进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利用大众文化,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转化。对于当下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它要与社会心理、日常意识融为一体,而且只有当它融入于人的心理结构,才能真正发挥功能。大众文化即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大众文化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它同样是由价值和使用价值所构成。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文化商品就必然承载了意识形态的功能。”⑤作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形式的“文化商品”,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契合点。大众在选择并消费这些“文化商品”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建构大众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商品”消费的过程形成大众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认同。“文化商品”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渠道和载体。
  (三)建设价值体系,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的因向动力因的转化。意识形态如果不反映现实,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但如果没有社会目标的体系,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体现终极关怀,以满足大众持续信仰的需求,又要立足当下现实,满足大众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而不是用理想化的先进标准否定普遍性的基本现实。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它是来源于对现实的辩证否定,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理想和现实的这种关系表明,在对现实生活加以肯定的同时,必须对现实生活保持冷静的批判性思考,用理想来关照现实生活,提升现实生活,而不能以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来否定理想、消解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这样才能深入人心。
  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体系为社会活动提供了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个性”为最终追求,并以此来教育并引导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同最高价值观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励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价值定位,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社会主义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并逐步通过达到阶段性目标以接近终极目标的实践。正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展开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的因向动力因的转化。
  
  注释:
  ①陈学明:《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
  ②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页。
  ③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⑤徐海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作者王亚南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博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讲师;赵勇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摘要]“以人为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90年代被企业经营管理者广泛接受和运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接受,成为一种价值观、发展观,成为一种民间思想精华,为“以人为本”上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做好了准备。“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新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原则;价值观;发展观;社会思潮;执政理念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记者:新中国60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更是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那么,能否简要地给我们概括一下这60年来我国社会巨变的主要表现?  石仲泉:我认为,新中国60年是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这种巨变可以从12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二是由一个充满民
期刊
记者:李校长,您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在这90年历程中,我们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边缘到中心的历史性巨变,如今已发展为拥有7800多万党员、在全国执政62年的大党。站在今天这个辉煌的基点上,回望党的光辉历史,总结和研究党的执政历史和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党的执政历史?  李君如:好的。要总结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
期刊
1949年松江县举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经刚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批转后,为全国各县所仿照,传播甚广,影响深远。    一、松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背景    由人民代表大会来产生政府、监督政府、表达民意、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主张。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就提出,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不过,在这之后各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冀鲁
期刊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组织形式是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本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将进入以组织形式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上海郊区实际出发,要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切入口,提高都市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都市农业,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上海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摘要]浦东在重大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探索重大工程建设的新模式,创造新经验,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项指标处于当今世界的领先水平。  [关键词]浦东;重大工程建设党建;一流党建一流开发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5-0042-03    浦东在重大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一流党建促
期刊
如何在新经济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上海市青浦区社会党工委和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成立联合调研组,对青浦区部分“两新”组织的党建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引发了进一步思考。    一、基本现状及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    据统计,至2008年9月,青浦区有新经济组织19983家,从业人员约29万人,党员5270人,其中流动党员413人。新经济组织
期刊
改革党内基层选举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公推直选”是在扩大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将党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在对上海市松江区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进一
期刊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是企业的灵魂,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直接的竞争日益激烈,波及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也使很多企业面临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创造有特色的优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价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锦江之星”是锦江国际集团下属的专业公司,它开创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先河,从1997年创立第一家旅馆至今,已经发
期刊
继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之后,在体制结构最末端、政府介入最薄弱的节点上,群众的意愿与基层的智慧催生出了“村民自治”。在稳健改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迅速跟进,设计、领导了农村新的政治发展,村级自治的轮廓逐渐明晰。其间,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但依赖制度安排、依赖行政权力的痼疾,仍然困扰着村级自治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村级自治的架构下,更好地调整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