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探秘之旅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透谈何易
  
  地球分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一层——地壳,最薄。陆地地壳厚30千米一60千米,而海底地壳要比陆地地壳薄很多。有些地方甚至仅6000米。距离不算太大吧,但对研究地球内部的人来说,却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前南斯拉夫学者安德烈·莫霍洛维奇,一生对地震波运行轨迹的研究从未停息过。1909年,他发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至今100多年,人们用他的名字称其为“莫霍”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接下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梦想有朝一日穿过“莫霍面”,哪怕挖取一小片岩样,也就心满意足了。为何?理由很多,但在诸多理由中有一个共同点:即要诠释地球内部蕴藏巨大地质活性(包括造山运动)的来龙去脉。首先,它推动大陆成长,其附加后果之一就是地震、火山爆发,这往往是悲剧性的后果。
  
  钻孔无止境
  
  莫霍洛维奇生活的年代,很少人相信,自己居住的大陆并非停在原地不动,而是做缓慢的位移。对此认知的第一人,是德国气象学家阿弗雷德-魏格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把沿大西洋二侧海岸线的陆地分析研究个遍,大胆提出“大陆碰撞”理论。他以为,有某种力推动大陆运动,使其在我们这星球上撞来撞去。但他当时还不明确是什么力。几个10年过后,海洋底部发现强大的山脉链,被一条条从中喷出热熔物的裂隙横截开来。其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瑞·赫斯证实,新生地壳正从这些海底裂隙中生成。
  20世纪50年代末,赫斯提出一个理论,据他的理论,地幔里有一种环流电流,向地表频频输送一个个巨大热能载荷,从下而上加热坚硬的地壳,将其片解,形成若干个大板块,继而让这些板块连同其上面的大陆一同运动。赫斯说:“这正是魏格纳寻找的力——推动大陆运动的力。”
  他的理论,即板块理论,为现今所普遍认可。但半个世纪以前,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人们要求拿出证据来。因此就生出要把地球钻透直达地幔的念想。
  赫斯本人属于非政府性质的科学协会成员,不那么正式的名称叫“滚石俱乐部”。1957年俱乐部的一次红酒早餐会上,他宣布了这一设想。与会学者也许盯着眼前的酒杯醉意朦胧地认定,到达地幔岩层的唯一值得一试的办法莫过于从海底地壳最薄处下钻。
  这个计划称作“莫霍孔”,即钻至“莫霍面”的孔。评论界斥之为疯子。可是,他这俱乐部式的狂言,竟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一笔基金,借此得以在1961年3月--4月,在太平洋东岸墨西哥瓜达卢普岛附近吹响向地幔钻进的号角。海轮把钻具沉入海底,首先征服了3800米海水,接着钻进海底深170米。再往下钻就难了。但这终归是人类破天荒第一次从地面采掘到建构海底基岩的样品。工程花费是那么大,以至再往下钻去没人肯拿钱。“奠霍孔”就此告终。
  
  尴尬与困境
  
  半个世纪过后,美国一艘科考船“乔伊迪丝挑战”号将从太平洋东海域出发,意欲继续赫斯及其公司未完事业,预计船停在哥斯达黎加南数百千米处。这片海域有个不大的“Cocos”板块。那里海底地壳岩层年代较轻,厚度只有5500米~6000米。2005年曾在那里下钻,钻进深度1507米。相当于至地幔距离的1/4。那次科考行动是由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地质科研中心的达蒙·提哥尔领头。同年,还有一个考察队,由法国蒙特利尔第二大学本诺伊特·埃德封色率领,在北大西洋海底下钻,钻进深度跟这差不多。
  这二批科学家是现今此举之先锋人物。他们在《自然》杂志上都撰文宣称,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抵达地幔。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10年的使命是把6年前已钻的孔再往下延伸400米。总共将近2000米,即到达至地幔路程的1/3。
  再接下来呢?那就不好说了。难处在于,地壳最薄处海深超过3000米。任何现代化钻井船对这一深度都不好对付。就拿“乔伊迪丝挑战”号来说,尽管它能在深度甚至5000米的海底钻进,但它的最大钻孔深度才2000米,远远不够。日本“地球”号浮动实验钻井船来说,它可以钻出7000米的孔来,但条件是海深不得超过2500米。尴尬之处就在于,在这样的浅海区,到达地幔的距离可就长多了,那里的地壳厚度往往达到十几千米之巨。事情就这么坏,就这么不妙!不过,日本人倒是承诺,今后他们的钻井船可以来此一试,但现在还不行,因为他们还要忙更紧要的事,优先在地沟断层带钻探,以防威胁他们国家安全的强震发生。路遥有尽期
  然而,提哥尔与埃德封色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工艺技术的进步上。而推动工艺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是自然资源的探索。许多矿业公司着意探寻地壳深层的水资源,要把埋藏几千米的地下水找出来。剩下就是用什么法子找的问题。依上述二位学者之见,技术障碍的克服还需待数年。到那时,通向地幔的路是敞开着的。不过,这还得先选址。除Cocos板块外,夏威夷、瓜达卢普岛(开始“莫霍孔”计划的地方)是可以算上的。这二个地方,在前二次勘探时都被检验过。提哥尔与埃德封色预计,钻孔到“莫霍面”的计划,也许十年后开始,历时约5年。
其他文献
介绍东保卫煤矿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安装准备工作,以及采取轨道下滑法安装工作支架和刮板输送机,确保了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安装。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关键要立足本职见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带好队伍、参与政务、搞好服务,促进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唯一可供天文学家研究的星系只有人类所处的太阳系。然而,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使用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却开辟出更广阔的视野。运行仅仅数月之后,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就超出了创建者最乐观的预期:它不仅找出了新生行星的明显证据,而且向人们揭示出行星形成过程中奇异的奥秘,其随意和千奇百怪的程度远远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造星假说”受到冲击  天文学家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了制造行星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最简
当我们惊悉外国媒体曝出美国的外星人秘密遗传实验室内幕后,无不为之震惊。很久以前,美国政府就开始同来自地外文明的代表进行合作,在美国境内联合建立了军事基地,许多飞碟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经常出没于这个基地……种种迹象越来越使人困惑不解和忧忧心忡忡,这里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在以极其隐秘的形式背着全人类进行。  从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的达拉斯军事基地传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消息,让著名飞碟学家波利·宾内维茨无比震惊:
我们所有人都相信,世界有一些定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相信世界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海是蓝的,森林是茂密的,有些东西一直是这样的,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的。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使我们无法了解地球的真实面貌。 生态会更恶劣? 1982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和生物学家迈克·惠特菲尔德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固然危险,但二氧化碳含量不足导致的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他们指出,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