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期,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的是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核心综合素养的达成,正是日积月累的课上教授的结果。小学信息技术老师要在课堂教授环节中贯彻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在课堂设计阶段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指向,将其由顶向下地解构到课堂的教学目标、教育环节上来,并进行高站位、广视角的规划。本篇主要基于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学生必须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知识以及如何操作计算机的相关技术。部分小学基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关注,导致信息技术的教授环节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老师没有领悟到核心综合素养培育的要求,教授手段过于单一乏味,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乐趣,未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最终不利于信息技术教授环节的展开。
一、确定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在老师的教授环节中,给学生制定一定的目标是学习开展学习的目的所在。老师要结合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学习。课上目标要具备两个属性:一是目标要对所有的学生具有合理性,成为班上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式的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发展合作意识、交际水平、表达水平等能力,让学生的独立发展这一核心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目标要具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强调所有学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着老师设计的目标也要突出层次上的不同,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的环节中都得到提升与进步,都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探索精神、职责承担等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强化。
例如,在学习“画组合图形”时,老师可以将课上的目标设计为:
(1)根据书上给出的示范,找到需要画出哪些图形;
(2)思考一下用什么工具来画图;
(3)画好以后,用相应的工具对所画图形加以填补;
(4)在绘图后用文字简介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目标的结构中,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完成其中的目标(1),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其中的目标(2)(3),学习能力非常好的学生则完成其中的目标(4),并且在完成不同目标的具体学习环节中,学生进行的独立学习、互相交流当中就很好地发展了其核心综合素养。
二、构建情境培育学生的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所学内容的思维。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科目的知识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全部来源自己的真实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授环节中如果老师一直坚持向学生强制传输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会形成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质量长期无法提升的弊端。所以,老师能够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并通过巧妙地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课堂情景,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计算思维的核心素质。就比如,当进行“用编程处理信息”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时,为让学生认识变量的意义,老师就在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各位同学,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会计算或者计算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啊?”如果学生答复是的,那么再继续问学生: “那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方便计算的计算器呢?”这样,老师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便捷,从而使学生产生设计程序的热情。接着,老师指引学生通过运用编程的方法来制作计算器,指导学生开展“选择变量模块”等环节来设计计算的程序。这样,可以通过构建与生活相关的情景,充分培育学生运用变量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综合素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学习氛围
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关注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环节中,要在分层分组的体系中,确保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成绩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需要确保分组的合理性,确保每个组内都有该学科学习能力好的,有该科目学习能力比较差的,有喜欢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有不喜欢讲话的学生,确保每个组的学生情况是相当的,不要有太大的不同,激励学生在组内进行互相沟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继而使得学生交互的气氛得以建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老师从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个人爱好等角度来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在其他层次中选择同学,不能出现同类别的选择,确保自由分组与限制分组融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后期修改出精品”的时候,教师就以合作式的教授手段来进行课堂上的教学。首先老师积极创建对应的情景,代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实际的情境为:学校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电子板报的相关比赛,这个月大家要拿到第一名,大家需要成为实际主题电子板报的设计者,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应该如何使用自己掌握的所学知识来做好对应的设计任务。很明显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依照老师设定的规定来挑选自己的组内成员,继而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为了增强同学之间合作的气氛,老师还要求每个小组给自己的组取一个名字,有的叫学校最强战队,有的叫精英小组,有的叫先锋小队。这些小组的名字是大家共同探讨的结果,各个同学都会去发表意见,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小组内容同学的交流步入到相对完美的状态,这将为之后问题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在开展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环节时,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创建合理的教学情景、确定课上的目标、分小组进行学习等多种手段,指引学生养成在计算意识、计算机操作技巧等方面的核心综合素养,从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综合素养[J].新课程,2020(39):56.
[2]孙云超.小学信息技術教学对学生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微探[J].天津教育,2020(22):98-99.
[3]陈新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综合素养培育策略[J].新老师,2020(04):86-87.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学生必须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知识以及如何操作计算机的相关技术。部分小学基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关注,导致信息技术的教授环节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老师没有领悟到核心综合素养培育的要求,教授手段过于单一乏味,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乐趣,未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最终不利于信息技术教授环节的展开。
一、确定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在老师的教授环节中,给学生制定一定的目标是学习开展学习的目的所在。老师要结合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学习。课上目标要具备两个属性:一是目标要对所有的学生具有合理性,成为班上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式的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发展合作意识、交际水平、表达水平等能力,让学生的独立发展这一核心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目标要具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强调所有学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着老师设计的目标也要突出层次上的不同,确保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的环节中都得到提升与进步,都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探索精神、职责承担等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强化。
例如,在学习“画组合图形”时,老师可以将课上的目标设计为:
(1)根据书上给出的示范,找到需要画出哪些图形;
(2)思考一下用什么工具来画图;
(3)画好以后,用相应的工具对所画图形加以填补;
(4)在绘图后用文字简介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目标的结构中,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完成其中的目标(1),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其中的目标(2)(3),学习能力非常好的学生则完成其中的目标(4),并且在完成不同目标的具体学习环节中,学生进行的独立学习、互相交流当中就很好地发展了其核心综合素养。
二、构建情境培育学生的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所学内容的思维。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科目的知识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全部来源自己的真实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授环节中如果老师一直坚持向学生强制传输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会形成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质量长期无法提升的弊端。所以,老师能够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并通过巧妙地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课堂情景,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计算思维的核心素质。就比如,当进行“用编程处理信息”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时,为让学生认识变量的意义,老师就在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各位同学,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会计算或者计算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啊?”如果学生答复是的,那么再继续问学生: “那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方便计算的计算器呢?”这样,老师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便捷,从而使学生产生设计程序的热情。接着,老师指引学生通过运用编程的方法来制作计算器,指导学生开展“选择变量模块”等环节来设计计算的程序。这样,可以通过构建与生活相关的情景,充分培育学生运用变量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综合素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学习氛围
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关注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环节中,要在分层分组的体系中,确保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成绩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需要确保分组的合理性,确保每个组内都有该学科学习能力好的,有该科目学习能力比较差的,有喜欢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有不喜欢讲话的学生,确保每个组的学生情况是相当的,不要有太大的不同,激励学生在组内进行互相沟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继而使得学生交互的气氛得以建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老师从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个人爱好等角度来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在其他层次中选择同学,不能出现同类别的选择,确保自由分组与限制分组融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后期修改出精品”的时候,教师就以合作式的教授手段来进行课堂上的教学。首先老师积极创建对应的情景,代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实际的情境为:学校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电子板报的相关比赛,这个月大家要拿到第一名,大家需要成为实际主题电子板报的设计者,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应该如何使用自己掌握的所学知识来做好对应的设计任务。很明显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依照老师设定的规定来挑选自己的组内成员,继而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为了增强同学之间合作的气氛,老师还要求每个小组给自己的组取一个名字,有的叫学校最强战队,有的叫精英小组,有的叫先锋小队。这些小组的名字是大家共同探讨的结果,各个同学都会去发表意见,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小组内容同学的交流步入到相对完美的状态,这将为之后问题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在开展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授环节时,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创建合理的教学情景、确定课上的目标、分小组进行学习等多种手段,指引学生养成在计算意识、计算机操作技巧等方面的核心综合素养,从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综合素养[J].新课程,2020(39):56.
[2]孙云超.小学信息技術教学对学生核心综合素养的培育微探[J].天津教育,2020(22):98-99.
[3]陈新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综合素养培育策略[J].新老师,2020(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