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与提高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49-01
近几年教材改版后非常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课标要求比原来多了好多,于是有好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堂如果抓素质教育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注重素质教育倒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认为现在的教材有以下几个亮点;
1 现在教科书编写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实现《课标》规定的目标
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课标为依据,注重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潜在育人的功能,力求全面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我们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都有考察这方面的知识。而原来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材中根本没有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要照本宣科就行。而课改后的教材,相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平时抓好了学生,学生在解答这类的知识得分率是相当高的。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力图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纂思想、体例结构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我国历史教材改革发展的思路,总结新中国成立一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经验,借鉴新一轮历史课改的优秀成果,力求使新编的教材从编写思想,内容体系、体例结构、重现方式到装帧设计均有所创新,体现自身的编写风格和特色。这样,教师教起来角色是改变不少,但是学生学起来很有趣味性,衔接性,只要去实地考察一番,绝对不需要死记硬背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要看教学怎么样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
3 坚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力求使教材成为学材、教本成为学本
历史教科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体例结构的安排,既反映知识内容,又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学习评价;教材内容的展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插图、学习活动、主体活动的安排。力求有利于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特别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备学生,怎样才能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呢?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找到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的我必须学变成我要学。因为现在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知识层面组合的能力很强,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和好胜心,这些必须在平时就培养。
4 坚持从国情和区情出发。力求体现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统一,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也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在师资设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因而在坚持课标目标的前提下,注意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使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以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只要教法与教材相配套,那么学生学习状况也是一样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5 教科书较好的处理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基础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把它放在了实现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基础地位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的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掌握总目标的基础。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克服的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绝不是削弱基础知识。现行的教科书除用大字凸显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外,还用小字和“史海拾贝”扩大课标的知识范围。为了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每课“学习测评”栏目问题的设计,基础知识题目占了一定的比重。
5.2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科书重视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如“我评秦始皇、汉武帝”的主题活动,“近代洋务运动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还是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辩论,“西安事变”后怎么处理蒋介石,“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讨论,等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心得与疑问”栏目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教科书的观点内容和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敢于说“不”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精神。
5.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历史小报的编辑、历史图表的绘制、历史角的布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写故事、讲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现行历史教科书为了素质教育的提高,以《课标》为依据,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而考试的试卷也是各地教研室以《课标》为依据,注重学生素质考察能力的评价。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写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注重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在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而考试也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现在课改后注重素质教育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只要按照教学要求去做,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生成绩。反倒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49-01
近几年教材改版后非常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课标要求比原来多了好多,于是有好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堂如果抓素质教育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注重素质教育倒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认为现在的教材有以下几个亮点;
1 现在教科书编写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实现《课标》规定的目标
现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课标为依据,注重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潜在育人的功能,力求全面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我们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都有考察这方面的知识。而原来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材中根本没有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要照本宣科就行。而课改后的教材,相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平时抓好了学生,学生在解答这类的知识得分率是相当高的。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力图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纂思想、体例结构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我国历史教材改革发展的思路,总结新中国成立一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经验,借鉴新一轮历史课改的优秀成果,力求使新编的教材从编写思想,内容体系、体例结构、重现方式到装帧设计均有所创新,体现自身的编写风格和特色。这样,教师教起来角色是改变不少,但是学生学起来很有趣味性,衔接性,只要去实地考察一番,绝对不需要死记硬背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要看教学怎么样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
3 坚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力求使教材成为学材、教本成为学本
历史教科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体例结构的安排,既反映知识内容,又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学习评价;教材内容的展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插图、学习活动、主体活动的安排。力求有利于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特别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备学生,怎样才能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呢?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找到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的我必须学变成我要学。因为现在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知识层面组合的能力很强,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和好胜心,这些必须在平时就培养。
4 坚持从国情和区情出发。力求体现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统一,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也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在师资设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因而在坚持课标目标的前提下,注意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使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以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只要教法与教材相配套,那么学生学习状况也是一样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5 教科书较好的处理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基础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把它放在了实现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基础地位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的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掌握总目标的基础。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克服的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绝不是削弱基础知识。现行的教科书除用大字凸显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外,还用小字和“史海拾贝”扩大课标的知识范围。为了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每课“学习测评”栏目问题的设计,基础知识题目占了一定的比重。
5.2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科书重视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如“我评秦始皇、汉武帝”的主题活动,“近代洋务运动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还是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辩论,“西安事变”后怎么处理蒋介石,“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讨论,等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心得与疑问”栏目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教科书的观点内容和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敢于说“不”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精神。
5.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历史小报的编辑、历史图表的绘制、历史角的布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写故事、讲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现行历史教科书为了素质教育的提高,以《课标》为依据,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而考试的试卷也是各地教研室以《课标》为依据,注重学生素质考察能力的评价。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写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注重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在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而考试也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现在课改后注重素质教育主要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只要按照教学要求去做,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生成绩。反倒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