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结合昆明市东川区新农保试点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农民新农保参保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农民新农保参保决策因素,有针对性提出加大新农保宣传力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循序渐进推进新农保工作等对策建议,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新农保的实惠。
关键词:东川区;新农保;参保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57-05
引言
新农保制度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背景,改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所思,是人民所盼,更是政府所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加之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亟需开展新农保;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内需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
一、昆明市东川区“新农保”推行现状
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因每年5月举办的中国·东川国际泥石流汽车越野赛而闻名。总面积1 858.79平方公里,东川区辖7镇 1乡,截至2012年底,总人口303 703人,其中农业人口232 965人,占总人口的76%,农民人均纯收入1 528元。东川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处于昆明市所辖区县中末位水平,2013年10月,被评为“全国十大正在衰落城市”。因生态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扶贫工作困难重重,属于云南省扶贫攻坚典型地区。
东川区是昆明市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之一,自2011年8月启动试点以来,试点覆盖全区7镇1乡。截至2012年12月,东川区应参保人数151 835人,已参保人数140 695人,其中,16~59周岁111 857人,60岁以上28 838人,参保率达92.66%(数据来源于昆明市东川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局)。
二、调研地区农村社会养老参保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这次调查选取东川区铜都镇起嘎村、姑海村、阿旺镇新街村,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0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
(一)个体特征与养老保险参与
1.性别与参保意愿
性别是个体的重要特征变量。男性群体的参保率高于女性群体,这说明了在部分农村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
2.年龄与参保意愿
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参加了新农保,因为这部分老人可以直接享受到新农保政策,不用再缴纳费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保率较高,这一部分人群直接面临着养老的问题,且缴费年限时间较短,不需要等太长时间,所以积极性比较高;然而,44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参保率较低,年龄越轻,养老的意识和紧迫感越淡薄,而需要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的时间也越长,因而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会越低。
3.文化程度与参保意愿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参保意愿反而越低。这一点与我们的心理预期正好相反,因为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及接受能力越强,参保意愿应该越强烈。然而,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参保意愿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二)家庭特征与养老保险参与
1.子女个数与参保意愿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受访者子女个数大多集中在2~3个,且农户参保率随着子女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子女个数在4人及以上的受访者年龄大多集中在60 岁以上,而这一部分群体是可以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因而参保率较高。
2.家庭年收入与参保意愿
由图1可知,家庭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参保率较高,而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受访群体参保率较低。这意味着,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养老观念与政策认知
(1)就希望的养老方式而言,超过50%的选择依靠子女养老,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仍然是大多数农户的首选,对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期望不高,社会养老风险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考虑不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制约了农户参与新农保的热情。
(2)在政策认知层面,60%的人对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于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的持续开展。
三、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因素经济计量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前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农民的参保意愿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家庭年收入、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解决各变量对农户参与新农保是否有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程度,我们以农民参与新农保意愿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运用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东川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二)变量选择与变量说明
我们主要选取了个体、家庭特征以及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相关变量,作为进一步研究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因素的解释变量。表6给出了具体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三)模型选择
该研究将被解释变量分为愿意参保和不愿意参保,分别负值为1和0,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选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取因变量为Y,自变量为X1,X2,X3,…,其中,X1为性别,X2为年龄,X3为文化程度,X4为子女个数,X5为家庭收入,X6为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于这样的二分选择情形,在计量分析中一般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stic)进行回归。
(四)相关分析及回归模型
(1)性别的卡方检验值为0.491>0.05,说明性别对农户是否参保没有影响;由于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方法,受访群体性别与是否参保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结果显示性别对是否参保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2)年龄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越愿意参加新农保,年龄越大的农户可能身体条件更差,且距离领取养老金时间较短,承受的可变风险较小,因此,年龄大的受访群体在参保意愿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这也符合了养老保险的逆向选择性。
(3)文化程度与农民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愿意参加新农保,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易识别新农保潜在的风险,因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不愿意参保,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反。
(4)子女个数与农民参保意愿呈正相关,即子女个数越多的农户,表现出更高的参保积极性。然而,在前文的描述性分析中,超过50%的受访群体希望依靠子女养老,按理说来,子女个数越多的农户,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更强,相应地也越不愿意参与新农保。然而在部分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已经是很大的负担,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来支付额外的新农保,因而在部分地区也顾不上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另外,子女个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老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子女个数较多的受访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参保积极性。
(5)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即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农户,参保意愿低于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户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透彻,无法看到新农保的优越性,因此更多趋向于选择购买收益更高的养老方式养老。
(6)从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层面看来,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度对农户参保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深,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越高。
四、东川地区新农保存在问题
(一) 政策宣传不够,政策了解度、信任度不高,部分农民观望心理强
农民对政策认知度的高低对其是否参保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调查显示,超过60%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于不了解,这也是导致部分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由于政策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农户对政策认知度不高,在参保抉择上存在被动心理;有的农民认为这是项新政策,等其他人参保了再说,部分人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现在政策好,即使不参加新农保,以后政府也会对自己负责,或者猜想以后国家会减免,不交也可享受,对政策的观望心理较强。
(二) 部分群体参保意愿不高且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农民是否参保直接影响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但是部分群体的参保意愿并不强烈。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经济水平良好的人群对养老保险的兴趣普遍很低。其中,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参保决策存在着显著差异:学历程度为小学以下的被访者参保率为80%,而初中以上的被访者参保率仅为36.7%,参保率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家庭年收入与参保意愿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参保率为89.42%,而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参保率仅为39.6%。学历高、经济状况良好的人群是自我保障能力较强的人群,这类人群对“新农保”的需求并不强烈。学历高的农户相应也是高收入群体,经济水平较高的受访者更愿意选择收益更好的养老方式。目前“新农保”试点政策的缴费水平低,未来收益较少,不足以满足高经济水平农民参保需求,形成了参保的“逆向选择”。
(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集体补助心有余而力不足
集体补助的参与成为了新农保的一大特色,集体补助能直接增加参保农户的经济收益。然而,东川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企业数量较少,集体经济薄弱,很多村对新农保的集体补助有心无力。通过对东川区部分农户的调查表明,没有一户接受过集体补助。
(四)经办人员工作压力大,急于求成
新农保在东川试行时间晚于昆明市其他地区,为了完成指定目标,新农保经办人员只能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在各个村庄里,工作压力过大。访谈得知,2011年12月,东川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局为了达到指标,在1个月内完成10万人次的艰难任务,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压力大,往往只能看重结果而忽略中间过程,影响新农保后续工作的健康开展。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东川区生态环境恶劣,泥石流灾害严重,因干旱和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土地荒废,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两道防线受到冲击。新农保的到来,实现了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改善了东川区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然而,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够、部分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集体补助缺失、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同,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度与农户参保呈正相关关系,对政策的认知度越高,越愿意参与新农保。然而,调查发现,东川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教育文化素质较低,调查显示,80%的农户文化程度处于小学水平,大多数农民对新农保缺乏必要的认识,社会养老意识淡薄,超过50%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养老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创新各种农户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宣传新农保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到新农保政策的利民惠民性和持久性,引导中青年群体、文化程度高、经济水平良好的群体树立长远眼光,强化这部分人对农村严峻养老现状的认识,进而消除部分中青年农民群体的观望态度和思想,引导更多自我保障能力好的人群加入新农保的队伍,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二)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填补集体补助空白,为新农保加油
东川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以东川面条、洋芋、奇石等特色产品为主的集体组织,以土地综合治理、环境治理、植树造林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对新农保进行集体补助,让集体组织心有余而力也足,充分发挥集体补助在新农保中的重要作用。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新农保工作
推行新农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积累,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往往适得其反。新农保是一项制度创新,上级不可盲目地给定指标,不可急于求成,以防下级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工作目标,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农民对政策的不满而影响新农保后续工作的开展。东川区新农保试点启动时间较晚,应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经验,根据东川区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渐进式逐步推进、逐步覆盖。
参考文献:
[1] 张思锋,王立剑,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研究——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2] 杨丽,李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云南数据的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8).
[3] 杨丽,王明钢.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农村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2,(6):25-28.
[4] 宋君.新农保参保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05-23.
[5] 母赛花,李明辉.贫困地区新农保持续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分析——以滇东北巧家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6] 侯爱琴.关于推进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0,(2):71-73.
[7] 郭英杰.农村养老变革凸显大国温度—当前“新农保”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
03-18/content_8525655.html,2013-03-18.
[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东川区;新农保;参保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57-05
引言
新农保制度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背景,改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所思,是人民所盼,更是政府所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加之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亟需开展新农保;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内需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
一、昆明市东川区“新农保”推行现状
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因每年5月举办的中国·东川国际泥石流汽车越野赛而闻名。总面积1 858.79平方公里,东川区辖7镇 1乡,截至2012年底,总人口303 703人,其中农业人口232 965人,占总人口的76%,农民人均纯收入1 528元。东川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处于昆明市所辖区县中末位水平,2013年10月,被评为“全国十大正在衰落城市”。因生态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扶贫工作困难重重,属于云南省扶贫攻坚典型地区。
东川区是昆明市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之一,自2011年8月启动试点以来,试点覆盖全区7镇1乡。截至2012年12月,东川区应参保人数151 835人,已参保人数140 695人,其中,16~59周岁111 857人,60岁以上28 838人,参保率达92.66%(数据来源于昆明市东川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局)。
二、调研地区农村社会养老参保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这次调查选取东川区铜都镇起嘎村、姑海村、阿旺镇新街村,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0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
(一)个体特征与养老保险参与
1.性别与参保意愿
性别是个体的重要特征变量。男性群体的参保率高于女性群体,这说明了在部分农村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
2.年龄与参保意愿
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参加了新农保,因为这部分老人可以直接享受到新农保政策,不用再缴纳费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保率较高,这一部分人群直接面临着养老的问题,且缴费年限时间较短,不需要等太长时间,所以积极性比较高;然而,44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参保率较低,年龄越轻,养老的意识和紧迫感越淡薄,而需要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的时间也越长,因而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会越低。
3.文化程度与参保意愿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参保意愿反而越低。这一点与我们的心理预期正好相反,因为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及接受能力越强,参保意愿应该越强烈。然而,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参保意愿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二)家庭特征与养老保险参与
1.子女个数与参保意愿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受访者子女个数大多集中在2~3个,且农户参保率随着子女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子女个数在4人及以上的受访者年龄大多集中在60 岁以上,而这一部分群体是可以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因而参保率较高。
2.家庭年收入与参保意愿
由图1可知,家庭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参保率较高,而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受访群体参保率较低。这意味着,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养老观念与政策认知
(1)就希望的养老方式而言,超过50%的选择依靠子女养老,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仍然是大多数农户的首选,对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期望不高,社会养老风险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考虑不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制约了农户参与新农保的热情。
(2)在政策认知层面,60%的人对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于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保的持续开展。
三、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因素经济计量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前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农民的参保意愿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家庭年收入、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解决各变量对农户参与新农保是否有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程度,我们以农民参与新农保意愿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运用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东川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二)变量选择与变量说明
我们主要选取了个体、家庭特征以及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相关变量,作为进一步研究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因素的解释变量。表6给出了具体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三)模型选择
该研究将被解释变量分为愿意参保和不愿意参保,分别负值为1和0,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选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取因变量为Y,自变量为X1,X2,X3,…,其中,X1为性别,X2为年龄,X3为文化程度,X4为子女个数,X5为家庭收入,X6为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于这样的二分选择情形,在计量分析中一般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stic)进行回归。
(四)相关分析及回归模型
(1)性别的卡方检验值为0.491>0.05,说明性别对农户是否参保没有影响;由于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方法,受访群体性别与是否参保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结果显示性别对是否参保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2)年龄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越愿意参加新农保,年龄越大的农户可能身体条件更差,且距离领取养老金时间较短,承受的可变风险较小,因此,年龄大的受访群体在参保意愿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这也符合了养老保险的逆向选择性。
(3)文化程度与农民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愿意参加新农保,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易识别新农保潜在的风险,因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不愿意参保,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反。
(4)子女个数与农民参保意愿呈正相关,即子女个数越多的农户,表现出更高的参保积极性。然而,在前文的描述性分析中,超过50%的受访群体希望依靠子女养老,按理说来,子女个数越多的农户,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更强,相应地也越不愿意参与新农保。然而在部分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已经是很大的负担,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来支付额外的新农保,因而在部分地区也顾不上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另外,子女个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老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子女个数较多的受访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参保积极性。
(5)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即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农户,参保意愿低于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户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透彻,无法看到新农保的优越性,因此更多趋向于选择购买收益更高的养老方式养老。
(6)从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层面看来,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度对农户参保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越深,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越高。
四、东川地区新农保存在问题
(一) 政策宣传不够,政策了解度、信任度不高,部分农民观望心理强
农民对政策认知度的高低对其是否参保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调查显示,超过60%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于不了解,这也是导致部分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由于政策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农户对政策认知度不高,在参保抉择上存在被动心理;有的农民认为这是项新政策,等其他人参保了再说,部分人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现在政策好,即使不参加新农保,以后政府也会对自己负责,或者猜想以后国家会减免,不交也可享受,对政策的观望心理较强。
(二) 部分群体参保意愿不高且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农民是否参保直接影响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但是部分群体的参保意愿并不强烈。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经济水平良好的人群对养老保险的兴趣普遍很低。其中,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参保决策存在着显著差异:学历程度为小学以下的被访者参保率为80%,而初中以上的被访者参保率仅为36.7%,参保率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家庭年收入与参保意愿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参保率为89.42%,而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参保率仅为39.6%。学历高、经济状况良好的人群是自我保障能力较强的人群,这类人群对“新农保”的需求并不强烈。学历高的农户相应也是高收入群体,经济水平较高的受访者更愿意选择收益更好的养老方式。目前“新农保”试点政策的缴费水平低,未来收益较少,不足以满足高经济水平农民参保需求,形成了参保的“逆向选择”。
(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集体补助心有余而力不足
集体补助的参与成为了新农保的一大特色,集体补助能直接增加参保农户的经济收益。然而,东川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企业数量较少,集体经济薄弱,很多村对新农保的集体补助有心无力。通过对东川区部分农户的调查表明,没有一户接受过集体补助。
(四)经办人员工作压力大,急于求成
新农保在东川试行时间晚于昆明市其他地区,为了完成指定目标,新农保经办人员只能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在各个村庄里,工作压力过大。访谈得知,2011年12月,东川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局为了达到指标,在1个月内完成10万人次的艰难任务,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压力大,往往只能看重结果而忽略中间过程,影响新农保后续工作的健康开展。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东川区生态环境恶劣,泥石流灾害严重,因干旱和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土地荒废,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两道防线受到冲击。新农保的到来,实现了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改善了东川区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然而,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够、部分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集体补助缺失、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同,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度与农户参保呈正相关关系,对政策的认知度越高,越愿意参与新农保。然而,调查发现,东川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教育文化素质较低,调查显示,80%的农户文化程度处于小学水平,大多数农民对新农保缺乏必要的认识,社会养老意识淡薄,超过50%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养老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创新各种农户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宣传新农保政策,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到新农保政策的利民惠民性和持久性,引导中青年群体、文化程度高、经济水平良好的群体树立长远眼光,强化这部分人对农村严峻养老现状的认识,进而消除部分中青年农民群体的观望态度和思想,引导更多自我保障能力好的人群加入新农保的队伍,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二)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填补集体补助空白,为新农保加油
东川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以东川面条、洋芋、奇石等特色产品为主的集体组织,以土地综合治理、环境治理、植树造林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对新农保进行集体补助,让集体组织心有余而力也足,充分发挥集体补助在新农保中的重要作用。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新农保工作
推行新农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积累,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往往适得其反。新农保是一项制度创新,上级不可盲目地给定指标,不可急于求成,以防下级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工作目标,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农民对政策的不满而影响新农保后续工作的开展。东川区新农保试点启动时间较晚,应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经验,根据东川区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渐进式逐步推进、逐步覆盖。
参考文献:
[1] 张思锋,王立剑,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研究——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2] 杨丽,李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云南数据的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8).
[3] 杨丽,王明钢.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农村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2,(6):25-28.
[4] 宋君.新农保参保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05-23.
[5] 母赛花,李明辉.贫困地区新农保持续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分析——以滇东北巧家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6] 侯爱琴.关于推进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几点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0,(2):71-73.
[7] 郭英杰.农村养老变革凸显大国温度—当前“新农保”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
03-18/content_8525655.html,2013-03-18.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