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技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IP地址获取量不足、安全可信度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管理话语权较弱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尤其在作为互联网重要基础资源的IP地址方面,若不解决好IP地址匮乏等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互联网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IPv6;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44
1 物联网
物联网作为泛在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融合一个或几个网络面向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为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地进行传送,这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融合。IPv6为物联网广泛应用铺路,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或者说,是相比互联网有着更多实体终端的应用技术。云技术为物联网提供腾飞的翅膀。
物联网在工作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实体终端通过网络进行整合,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配等。在物联网的工作中,所有终端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过于庞大的存储总量无疑是任何一个终端都难以独立消化的。传感器让物联网变得更智能,物联网的最大特点与优势便在于它的"联"上。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2 将IPv6技术应用于物联网感知层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让万物相连”,这是物联网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目前这一愿景却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受到网络、终端和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IP地址的短缺。在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的今天,虽然通过地址转换等技术可以暂时缓解短缺难题,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尽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IPv6技术,才能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助力其腾飞。只有IPv6能够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满足端到端的通信和管理需求,同时提供地址自动配置功能和移动性管理机制,便于端节点的部署和提供永久在线业务。IPv6是业界公认解决IP地址枯竭问题的“良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形容IPv6:“可以为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而“物联网”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要为每个物体分配一个IP地址,才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未来,如果业界能够进一步加快IPv6的推进步伐,那么将呈现出物联网和IPv6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一边是IPv6地址资源的释放让越来越多物与物相连的应用实现,另一边则是为了满足物联网对IP地址的旺盛需求,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推出IPv6的商用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物相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IPv6的支撑下,这必将成为现实。
“2011中国无线世界暨物联网大会”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无线技术产业国际盛会,旨在分享和推动无线技术领域技术革新,打造高端信息交互平台,并发掘无线技术在物联网产业中的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前景是广阔的,而随着物联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未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对于物联网行业的预期也会不断提高。IPV6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全球化一个大的趋势发展方向,是现代通信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以看到,IPV6势在必行,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产业界各方会配合国家的发展的各项路线图积极的行动起来,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以地址过渡为契机,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云成,宋如敏.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0.
[2]王标,潘丽,王卫兵.叶光明推行物联网技术构建远程救护系统中国医院管理,2012,02.
[3]S.KentandR.Atkinson,“RFC2401:SecurityarchitecturefortheInternetProtocol,”Nov.1998.
[4]D.Forsberg,J.K.Malinen,J.T.Malinen.andT.Weckstrm,“Dynamics-HUTMobileIPtechnicaldocument.”Inthesoftwarerelease0.5:Aug.1999.
[5]Liyi.The Application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Wireless Connected Modein Internet of Things[J].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1.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06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分院,长春 13003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吉教科合字[2012]第371号)。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IPv6;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44
1 物联网
物联网作为泛在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融合一个或几个网络面向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为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地进行传送,这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融合。IPv6为物联网广泛应用铺路,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或者说,是相比互联网有着更多实体终端的应用技术。云技术为物联网提供腾飞的翅膀。
物联网在工作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实体终端通过网络进行整合,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配等。在物联网的工作中,所有终端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过于庞大的存储总量无疑是任何一个终端都难以独立消化的。传感器让物联网变得更智能,物联网的最大特点与优势便在于它的"联"上。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2 将IPv6技术应用于物联网感知层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让万物相连”,这是物联网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目前这一愿景却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受到网络、终端和技术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IP地址的短缺。在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的今天,虽然通过地址转换等技术可以暂时缓解短缺难题,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尽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IPv6技术,才能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助力其腾飞。只有IPv6能够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满足端到端的通信和管理需求,同时提供地址自动配置功能和移动性管理机制,便于端节点的部署和提供永久在线业务。IPv6是业界公认解决IP地址枯竭问题的“良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形容IPv6:“可以为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而“物联网”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要为每个物体分配一个IP地址,才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未来,如果业界能够进一步加快IPv6的推进步伐,那么将呈现出物联网和IPv6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一边是IPv6地址资源的释放让越来越多物与物相连的应用实现,另一边则是为了满足物联网对IP地址的旺盛需求,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推出IPv6的商用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物相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IPv6的支撑下,这必将成为现实。
“2011中国无线世界暨物联网大会”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无线技术产业国际盛会,旨在分享和推动无线技术领域技术革新,打造高端信息交互平台,并发掘无线技术在物联网产业中的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前景是广阔的,而随着物联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未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对于物联网行业的预期也会不断提高。IPV6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全球化一个大的趋势发展方向,是现代通信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以看到,IPV6势在必行,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产业界各方会配合国家的发展的各项路线图积极的行动起来,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以地址过渡为契机,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呼唤IPv6。2011年2月,IANA宣布全球IPv4地址池耗尽,2011年4月,APIC宣布亚太地区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池耗尽,另据预计,已分配我国的IPv4地址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耗尽,这表明IPv4地址体系已无法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智能家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公共服务、位置服务等众多潜在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产业,已对IP地址空间提出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IPv6将带动今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将为未来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从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为今后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云成,宋如敏.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0.
[2]王标,潘丽,王卫兵.叶光明推行物联网技术构建远程救护系统中国医院管理,2012,02.
[3]S.KentandR.Atkinson,“RFC2401:SecurityarchitecturefortheInternetProtocol,”Nov.1998.
[4]D.Forsberg,J.K.Malinen,J.T.Malinen.andT.Weckstrm,“Dynamics-HUTMobileIPtechnicaldocument.”Inthesoftwarerelease0.5:Aug.1999.
[5]Liyi.The Application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Wireless Connected Modein Internet of Things[J].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1.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06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分院,长春 13003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吉教科合字[2012]第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