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源泉,随着现代化教育持续推进,如何将传统文化同小学语文融合已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课题,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使小学语文更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小学语文教育;课堂实践性;文化传承
引言:
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尤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我们在授课时,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其爱祖国、爱中国文化的思想倾向。然而,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無疑会阻碍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下基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就小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关系,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作出进一步讨论。
一、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文明灿烂而悠久,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小学生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同时又是未来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为了大力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则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阶段发挥其主要传承阵地功能,着力向小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以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爱国情怀。
(一)普及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一些语文课本中未覆盖到的知识,除了讲授授课本内必要的内容,还可以扩展授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比如有关中国历史的神话、民俗文化、诗歌、猜字谜等。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完课文《大禹》之后,还可以多讲解些备课时准备的相关扩展知识,把“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智慧结晶,这些奇幻瑰丽的神话故事所反映出的早期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世界和形象化理解,以及活泼奔放的情感,更成为了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体现了早期中国的地方风俗、婚姻家庭、宗教制度等文化。
(二)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古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因此教师要尽力挖掘课本中充实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中国千年传承的文字之美,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望庐山瀑布》这篇诗歌,加之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相关史迹,以及诗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人的思想精神、内涵和诗歌艺术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诗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蕴藏的意境美,进而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其他相关的诗歌。
二、加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文化源自于生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来,经历了数代祖先不断探索和总结而来,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文化属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案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实践性,将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能使之更好融合学生的课堂和课下生活,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传统文化节日,而且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笔者认为,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完全可以考虑首先从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开始,既能将文化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还能向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
例如,每年的端午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包粽子,观看龙舟表演,在过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屈原、龙舟、粽子、赋等有关知识,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以此作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
再如,课文《京剧趣谈》,教师在给学生教课时完全可以为学生普及京剧领域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京剧演员会把油彩涂在脸上,京剧的发源和演变史,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京剧发挥的作用,以及为什么京剧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国粹。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怀着极强的责任感,要及时将各类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加强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所占的比例。并以此将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努力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并从精神上认识和懂得自己作为宝贵文化的传承着所肩负的义务和责任感,不断巩固和提升文化自信,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传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5):186.
[2]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小学语文教育;课堂实践性;文化传承
引言:
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尤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我们在授课时,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其爱祖国、爱中国文化的思想倾向。然而,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無疑会阻碍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下基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就小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关系,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作出进一步讨论。
一、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文明灿烂而悠久,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小学生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同时又是未来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为了大力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则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阶段发挥其主要传承阵地功能,着力向小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以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爱国情怀。
(一)普及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一些语文课本中未覆盖到的知识,除了讲授授课本内必要的内容,还可以扩展授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比如有关中国历史的神话、民俗文化、诗歌、猜字谜等。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完课文《大禹》之后,还可以多讲解些备课时准备的相关扩展知识,把“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智慧结晶,这些奇幻瑰丽的神话故事所反映出的早期中国人眼中的自然世界和形象化理解,以及活泼奔放的情感,更成为了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体现了早期中国的地方风俗、婚姻家庭、宗教制度等文化。
(二)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古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因此教师要尽力挖掘课本中充实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中国千年传承的文字之美,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望庐山瀑布》这篇诗歌,加之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相关史迹,以及诗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人的思想精神、内涵和诗歌艺术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诗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蕴藏的意境美,进而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其他相关的诗歌。
二、加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文化源自于生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来,经历了数代祖先不断探索和总结而来,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文化属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案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实践性,将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能使之更好融合学生的课堂和课下生活,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传统文化节日,而且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笔者认为,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完全可以考虑首先从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开始,既能将文化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还能向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
例如,每年的端午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包粽子,观看龙舟表演,在过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屈原、龙舟、粽子、赋等有关知识,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以此作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
再如,课文《京剧趣谈》,教师在给学生教课时完全可以为学生普及京剧领域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京剧演员会把油彩涂在脸上,京剧的发源和演变史,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京剧发挥的作用,以及为什么京剧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国粹。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怀着极强的责任感,要及时将各类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加强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所占的比例。并以此将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努力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并从精神上认识和懂得自己作为宝贵文化的传承着所肩负的义务和责任感,不断巩固和提升文化自信,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传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5):186.
[2]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