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中尽管存在着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标点混乱等久治不愈的顽症,但比较而言,只有平庸、虚假、雷同才是祸及神髓的致命伤。这里虽然也有观念、方法、师资等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把学生封闭在教师、教室、教材的藩篱里兜圈子,完全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的通道。“杜源汲流,截根取木,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正如教师们自己所感慨的一样,现在的学生作文是“说真话来(入学),说假话走(毕业)”。流弊之深,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笔者认为: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整个语文界还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多写真情实感之文。
一、给学生一些机遇,让他们体验生活
一般来说,十几岁的孩子,就应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是非判断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误导和“应试教育”的强烈牵制,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成了庭院里的盆景,社会知识严重匮乏,心理年龄明显滞后。
1996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初夏的时令特征》,本是一篇小学生的观察日记,可有许多考生仍然认为太难,咬破笔头也写不出几句像样的话,为什么?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已使他们无暇去留意窗外的草长莺飞与鸟噪蛙鸣。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一切最基本的阅读、交际、说唱、游历活动早已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人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呢?孩子们太需要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了,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除课本之外的书要读,还有许多除学校之外的事要了解,还有许多同学之外的人要关心。
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高瞻远瞩,大胆尝试。如在我校广泛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便是一个较好的开端,教师们在教学之余,还坚持引导学生写日记、订书报、搞摘抄、办展览、收集春联、撰写广告、创办杂志……仿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成为孩子们的书山学海。所以,一旦提起笔来,他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有话要说。桃花红了,柳絮飞了,我们便领学生到野外去走一走,他们立刻就有了许多新鲜的话头;临近毕业了,校园里开始流行同学录,有人说是健康情趣,有人说是歪风邪气,我们便在班级间展开讨论,不料,全都说得有理有据;学校放暑假了,教师不是给学生一组不着边际的作文题,而是要每人为自己的家庭写一部简史,为附近的名胜写一则说明,为家乡的致富带头人写一篇传记……结果,一个个乘兴而去,满载而归。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春光召我以烟景,大地假我以文章。”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生活之于写作,还真是一剂不苦的良药。
二、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观察生活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米”下锅固然是写作的最大障碍,但有“米”难为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们谁都会说,父母是至亲,老师是至敬,可是真要他来写一写自己的至亲至敬之人,却又往往无话可说。这就像刘国正先生所说的一样:“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可见,教师之于学生的责任,除了把他们领进生活,还应该教会他们认识生活,了解生活。
小学生作文不是缺少想象,而是缺少创新,缺少个性,缺少真实。所以,要想在我们的视野中彻底铲除那种几乎无所不在的假叙事、假抒情、假感想,除了加强必要的专项训练之外,还必须在广大师生中共同倡导一种抒实情、讲实效、求实用的文风。具体而言,就是要多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记叙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的议论文;正在需要,可能需要的应用文。
非常可喜的是:我们身边的孩子已开始享受到了用自己的眼睛瞧世界的快乐。看到周围环境被污染,他们便找原因,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建议书.看了《焦点访谈》,他们便写了《化肥究竟肥了谁》、《打假不能假打》、《排山倒看截流》等一大批情透纸背的小论文。看了《水浒传》,他们便侃宋江、侃林冲、侃李逵……最后,竟侃出了一个《水浒人物系列谈》。运动会上,竞技能力最弱的班干脆扬长避短,承包了全校的广播稿件……他们之所以不再谈“写”色变,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话可说。
三、给学生一颗良知,让他们回报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里的极左思潮和愈演愈烈的“应该教育”就像一柄双刃剑,不但极大地削弱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底蕴,而且严重禁锢了小学生的思想自由。从课文的选编、分析,到作文的命题、立意,不管你有无兴趣,是否喜欢,反正教师早有一套统一的东西摆在那里,合则进,不合则退,学生的所学、所思、所言,完全被框定在一个起点,一种角度,一副腔调之上,所谓“写作”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化的训练。几年下来,不仅学生的作文大多成了装配线上的标准件,就连他们自身的情感知觉也逐渐变得麻木起来。
我国古代先贤历来倡导诗文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当今日本、美国的作文教学也极力主张以写作内容为中心,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并特别强调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所以,写作的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观察生活、解读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虽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其实,也可以视为作文教学的最高法则。放眼四望,尽管还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依然有理由教导孩子们去热爱自然,感念生活,回报社会,因为只有善良、同情、正直、勇敢、豁达、向上等意志品质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性格之中,他们才会发现生活原来竟是如此地可歌可泣。
我校许多学生,已习惯于用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每班都有一群颇为活跃的小记者、小作家。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做新闻报道、写杂感随笔、拟广告标语、采集歌谣……似乎无事不可以入题,而且大多角度新颖,感情率真,行文朴实。
可见,作文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回报生活的一种方式,矫揉造作自然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作文教学的改革,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打开生活之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才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愿我们共同努力。
一、给学生一些机遇,让他们体验生活
一般来说,十几岁的孩子,就应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是非判断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误导和“应试教育”的强烈牵制,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成了庭院里的盆景,社会知识严重匮乏,心理年龄明显滞后。
1996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初夏的时令特征》,本是一篇小学生的观察日记,可有许多考生仍然认为太难,咬破笔头也写不出几句像样的话,为什么?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已使他们无暇去留意窗外的草长莺飞与鸟噪蛙鸣。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一切最基本的阅读、交际、说唱、游历活动早已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人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呢?孩子们太需要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了,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除课本之外的书要读,还有许多除学校之外的事要了解,还有许多同学之外的人要关心。
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高瞻远瞩,大胆尝试。如在我校广泛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便是一个较好的开端,教师们在教学之余,还坚持引导学生写日记、订书报、搞摘抄、办展览、收集春联、撰写广告、创办杂志……仿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成为孩子们的书山学海。所以,一旦提起笔来,他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有话要说。桃花红了,柳絮飞了,我们便领学生到野外去走一走,他们立刻就有了许多新鲜的话头;临近毕业了,校园里开始流行同学录,有人说是健康情趣,有人说是歪风邪气,我们便在班级间展开讨论,不料,全都说得有理有据;学校放暑假了,教师不是给学生一组不着边际的作文题,而是要每人为自己的家庭写一部简史,为附近的名胜写一则说明,为家乡的致富带头人写一篇传记……结果,一个个乘兴而去,满载而归。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春光召我以烟景,大地假我以文章。”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生活之于写作,还真是一剂不苦的良药。
二、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观察生活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米”下锅固然是写作的最大障碍,但有“米”难为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们谁都会说,父母是至亲,老师是至敬,可是真要他来写一写自己的至亲至敬之人,却又往往无话可说。这就像刘国正先生所说的一样:“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可见,教师之于学生的责任,除了把他们领进生活,还应该教会他们认识生活,了解生活。
小学生作文不是缺少想象,而是缺少创新,缺少个性,缺少真实。所以,要想在我们的视野中彻底铲除那种几乎无所不在的假叙事、假抒情、假感想,除了加强必要的专项训练之外,还必须在广大师生中共同倡导一种抒实情、讲实效、求实用的文风。具体而言,就是要多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记叙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的议论文;正在需要,可能需要的应用文。
非常可喜的是:我们身边的孩子已开始享受到了用自己的眼睛瞧世界的快乐。看到周围环境被污染,他们便找原因,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建议书.看了《焦点访谈》,他们便写了《化肥究竟肥了谁》、《打假不能假打》、《排山倒看截流》等一大批情透纸背的小论文。看了《水浒传》,他们便侃宋江、侃林冲、侃李逵……最后,竟侃出了一个《水浒人物系列谈》。运动会上,竞技能力最弱的班干脆扬长避短,承包了全校的广播稿件……他们之所以不再谈“写”色变,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话可说。
三、给学生一颗良知,让他们回报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里的极左思潮和愈演愈烈的“应该教育”就像一柄双刃剑,不但极大地削弱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底蕴,而且严重禁锢了小学生的思想自由。从课文的选编、分析,到作文的命题、立意,不管你有无兴趣,是否喜欢,反正教师早有一套统一的东西摆在那里,合则进,不合则退,学生的所学、所思、所言,完全被框定在一个起点,一种角度,一副腔调之上,所谓“写作”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化的训练。几年下来,不仅学生的作文大多成了装配线上的标准件,就连他们自身的情感知觉也逐渐变得麻木起来。
我国古代先贤历来倡导诗文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当今日本、美国的作文教学也极力主张以写作内容为中心,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并特别强调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所以,写作的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观察生活、解读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虽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其实,也可以视为作文教学的最高法则。放眼四望,尽管还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依然有理由教导孩子们去热爱自然,感念生活,回报社会,因为只有善良、同情、正直、勇敢、豁达、向上等意志品质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性格之中,他们才会发现生活原来竟是如此地可歌可泣。
我校许多学生,已习惯于用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每班都有一群颇为活跃的小记者、小作家。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做新闻报道、写杂感随笔、拟广告标语、采集歌谣……似乎无事不可以入题,而且大多角度新颖,感情率真,行文朴实。
可见,作文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回报生活的一种方式,矫揉造作自然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作文教学的改革,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打开生活之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才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愿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