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就像教师为学生准备的饭菜,只有以人为本,用心制作,才能美味可口,营养均衡。学生“不吃”或者“多吃”,教师“不管”或者“硬塞”都是不科学的。那么,教师怎样为学生精心烹调既可口又有营养的作业餐点,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层次性
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进行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基础字词的掌握,优等生要求当天“消化”,后进生可以拖延几天,逐步进行巩固。让不同等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量的分层。作业并不是大众化的“多多益善”。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其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增加作业量,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这是为了使全体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做与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与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在必背段落中增减。这样,可以让特长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难易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稍微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不同等次、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的快乐。如在学了《语言的魅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摘抄描写让·彼浩勒的语句,并仿写一句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补充省略号的内容。(3)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趣味性
唱一唱:教学《爱我中华》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学唱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
画一画:教学《草原》一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情景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演一演:教学《包公审驴》一文,学生各自选择喜欢的角色,加入适当的想象来演一演。
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同样是作业,只要我们试图去改变,学生就会做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三、多样性
课前扩展。布置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通过查找资料,对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解,并查找文中主要人物的简要资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课后延伸。学习完课文,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告一段落,相关资料的阅读和课后拓展、探究学习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草帽计》后,请学生去了解三十六计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示相关内容,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日积月累。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语文知识就需要不断地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校外生活实践中得来的优美词句。我想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录名句名篇、好的诗句和成语,还可以多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积淀,为学生日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与能力。
提倡练笔。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例如:学了巴金先生的《海上的日出》一课中日出时的景象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我们欣赏完这样的美景,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并完成相关的语言练习。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观察日落时的景象,仿照课文写一写。通过这种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层次性
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进行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基础字词的掌握,优等生要求当天“消化”,后进生可以拖延几天,逐步进行巩固。让不同等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量的分层。作业并不是大众化的“多多益善”。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其不同的发展要求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增加作业量,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这是为了使全体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做与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与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在必背段落中增减。这样,可以让特长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难易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稍微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不同等次、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由进行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积极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的快乐。如在学了《语言的魅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摘抄描写让·彼浩勒的语句,并仿写一句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补充省略号的内容。(3)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趣味性
唱一唱:教学《爱我中华》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学唱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
画一画:教学《草原》一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情景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演一演:教学《包公审驴》一文,学生各自选择喜欢的角色,加入适当的想象来演一演。
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同样是作业,只要我们试图去改变,学生就会做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三、多样性
课前扩展。布置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通过查找资料,对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解,并查找文中主要人物的简要资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课后延伸。学习完课文,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告一段落,相关资料的阅读和课后拓展、探究学习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草帽计》后,请学生去了解三十六计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示相关内容,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日积月累。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语文知识就需要不断地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校外生活实践中得来的优美词句。我想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录名句名篇、好的诗句和成语,还可以多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积淀,为学生日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与能力。
提倡练笔。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例如:学了巴金先生的《海上的日出》一课中日出时的景象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我们欣赏完这样的美景,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并完成相关的语言练习。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观察日落时的景象,仿照课文写一写。通过这种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