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紧张。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正逐渐成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关键字:天人合一;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道家、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经济与科技的大力发展,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策略是否得当、是否是可持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儒道两家学说中,虽然两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反对对立。但是两家观点各有侧重,本文就对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阐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的统一体。人与万物都源于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仅仅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而已。所以,人与自然具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二)万物具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可以达到天人相参的人生境界。荀子在《天论》中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了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共存。上面的观点说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看作是人类的崇高道德和天责。《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人有人的“道”、万物也各有自己的“道”,人与自然的“道”是相互依偎的、相辅相成的。这种感“道”既是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
(三)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追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它一方面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去顺应自然,即“顺天休命”、“辅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界,即“裁成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在此基础上,人们自觉地遵守参天地赞化育之思想,与天地和谐共生。天地相合,天人和谐,是人生最高境界。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启示
从上面的内涵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与自然互敬互爱、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整体性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也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那就是我们应当从宏观的人类历史来看待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单单只着眼当下,更应当考虑到长远的未来。
(一)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在古代,“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天”有自己的人格,在这种情形下,“天”是人们生活的道德和法律基础。而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增强、对世界改造能力的加强。我们逐渐的开始挑战自然地规律,我们似乎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同时得到我们需要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等,无节制的对自然的破坏,使得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堪重负了,面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劣以及自然界报复性的自然灾害,我们将何去何从?慢慢的人们开始懂得,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渡臌胀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或科学技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关系包括人和人的关系都被多方面的异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技术控制和物欲的操纵下,变成了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人们在精神上成了无家可归者。因此,再现如今的物质世界里挽救人们的内在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必须经过后天的陶冶和修养,以获得一种伟大的人格,从而“充其量,尽其类,德配天地”。只有从人的本质上改变人的观点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在个人心中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三、结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为我们现如今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意义借鉴。无论是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还是人自身的自我修养上来看,“天人合一”思想都给我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古人的智慧也给我们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注入了更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潘嫄.论儒家“天人合一 ”观的当代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学报,2007(3).
[2]魏继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10(7).
(作者简介:丁 翔(1987.8-),男,汉族,重庆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关键字:天人合一;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道家、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经济与科技的大力发展,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策略是否得当、是否是可持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儒道两家学说中,虽然两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反对对立。但是两家观点各有侧重,本文就对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阐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的统一体。人与万物都源于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仅仅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而已。所以,人与自然具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二)万物具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可以达到天人相参的人生境界。荀子在《天论》中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了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共存。上面的观点说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看作是人类的崇高道德和天责。《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人有人的“道”、万物也各有自己的“道”,人与自然的“道”是相互依偎的、相辅相成的。这种感“道”既是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
(三)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追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它一方面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去顺应自然,即“顺天休命”、“辅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界,即“裁成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在此基础上,人们自觉地遵守参天地赞化育之思想,与天地和谐共生。天地相合,天人和谐,是人生最高境界。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启示
从上面的内涵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与自然互敬互爱、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整体性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也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那就是我们应当从宏观的人类历史来看待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单单只着眼当下,更应当考虑到长远的未来。
(一)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在古代,“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天”有自己的人格,在这种情形下,“天”是人们生活的道德和法律基础。而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增强、对世界改造能力的加强。我们逐渐的开始挑战自然地规律,我们似乎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同时得到我们需要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等,无节制的对自然的破坏,使得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堪重负了,面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劣以及自然界报复性的自然灾害,我们将何去何从?慢慢的人们开始懂得,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渡臌胀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或科学技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关系包括人和人的关系都被多方面的异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技术控制和物欲的操纵下,变成了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的“单向度的人”,人们在精神上成了无家可归者。因此,再现如今的物质世界里挽救人们的内在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必须经过后天的陶冶和修养,以获得一种伟大的人格,从而“充其量,尽其类,德配天地”。只有从人的本质上改变人的观点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在个人心中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三、结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为我们现如今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意义借鉴。无论是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还是人自身的自我修养上来看,“天人合一”思想都给我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古人的智慧也给我们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注入了更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潘嫄.论儒家“天人合一 ”观的当代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学报,2007(3).
[2]魏继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10(7).
(作者简介:丁 翔(1987.8-),男,汉族,重庆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