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我们已预习过课文,现在我有两个小问题考考大家:1.三颗枸杞豆是谁送给谁的?2.这三颗豆对“我”有什么影响?
生:三颗枸杞豆是“三叔”送给“我”的。这三颗豆对“我”的生命有着启示作用,征服了“我”,让“我”从一个淘气鬼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师: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生:三叔送给我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让“我”从一个淘气鬼变成一名植物学家。
二、合作学习,探究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三叔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圈点批注找依据。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最后推选小组代表回答。小组讨论合作5~8分钟,之后全班交流)
师:先请第二大组。
生:我们组认为三叔是个可敬的人,从第25小节可看出他知道野豆角花的很多秘密,可是“我”一点也不知道。
师:那这一节是怎么写野豆角花的?
生:文中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豆角花的模样,表现了三叔对野豆角花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有没有补充?
生:“护着”“有心计”“藏”“瞒”“害羞的家伙”这些词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野豆角花的模样,惹人喜爱。
生:这段话除了写花瓣、花蕊的模样,还写了花的颜色。
师:这段话是对三叔的语言描写。在三叔眼里,小花像人一样可爱,这可看出三叔的什么特点?
生:表明三叔特别喜欢野豆角花。
生:我觉得还有三叔对小花这些植物这些生命的尊重。
生:我感觉还有点得意、陶醉的情感,三叔为自己知道野豆角花的秘密感到得意,而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
师:那我们在朗读时就应把尊重、喜爱、得意的情感读出来才行,谁来试一试?(一学生朗读)
师:第二组觉得三叔很可敬,并说明了理由。有请第三组。
生:我们觉得三叔是可怜的人,一生的三个理想都没有实现。
师:哪三个理想?
生:建筑师,著作等身的作家,生物学家。
师:三叔用了一幅画来描绘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给我读一读。
生:“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下面是三个圆圆的○。”
师:塔一般是巍然屹立着的,可三叔画的塔却是歪歪斜斜,书是松松散散,树也是弯弯扭扭,这三个修饰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理想破灭了,没有实现。
生:三叔目标不坚定,没有努力。
师:从三叔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如果我们遇难就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那么我们将什么事也做不好。
师:概括得真好。(板书:坚定目标 持之以恒地努力)有请第一组。
生:我觉得三叔是可怜的人:他身患癌症,快要死了!文章第10节对他进行了外貌描写。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的病情很严重?用了哪些手法?
生:微风一吹,他的身体“颤颤摇摇”,可见三叔的瘦弱。
师:嗯,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
生:三叔的眼睛是那种因生病瘦弱而显得特别大,大而无神,有种病态感。
师:文中把眼睛比成“大大的窗户”,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三叔嘴唇呈紫黑色,不健康,而且瘦到了极点。
师:其实我们朗读时不仅要重读关键词,还要注意语调语速,体会人物情感。有请第四组。
生:三叔是个可敬的人,因为他改变了“我”。依据是,三叔临死前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师:“我”成为了一名植物学家,离不开三叔给“我”的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也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师:一个人用勤奋改变自己,是自救;用教训启迪别人,是救人。三叔改变了“我”的一生,三叔是可怜,但他更可敬!
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三叔是不是成天躺在床上等死呢?他在干吗?
生:小树林里观察植物。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
生:抓住有限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师: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三叔,还充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学习这些方法。
三、把握主旨,探究质疑
师:小树林是“我”的乐园,为何第33节说忽然感到很乏味?是否矛盾?我们先看看“乐”在哪儿,请在文章中找一找。
生:第3节告诉我们小树林是“我”的乐园,因为里面有各种昆虫小动物,特别是金巴牛,由“蹑手蹑脚地走”“堵”“挖”“捉”这些动作,可见让“我”玩得不亦乐乎呢!
生:文章第7、8两节写出了小树林特别美,所以我特别喜爱它。你瞧,那里有“金色丝绸般的阳光”,有“冒冒失失的蝴蝶”,多美啊!
师:是啊,“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诱人!这样的乐园人人都爱,什么时候让“我”觉得乏味的?
生:第一次遇到三叔后。
师:三叔做了什么事?
生:让“我”仔细观察野豆角花。
师:让我们知道一朵小野花竟然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生:我觉得三叔的行为影响了“我”,让“我”忽然感到小树林很乏味。
师:对,很有趣味儿的小树林,如果要想搞清楚所有植物的秘密,这个工程太巨大了,太枯燥无味了,这使“我”感到乏味。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经过正确的引导才可以成器”。“我”对小树林感兴趣,但如果没有三叔的引导就是一味贪玩,也不可能成长为一名植物学家。看来有了兴趣还得加以引导才行,这也是文章给我的启示。
设计思路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财富—— 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与当今社会的学生的人生观、财富观格格不入,学生很难产生思想共鸣,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引导,方能水到渠成。
李庾南老师是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她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思想,已经跨越学科壁垒,在普遍意义上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基于此,我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以下理念:1.以“自学”为基础,促进主体的乐学、善学。本节课通过对三叔形象的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通过圈点批注、指导朗读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2.以“议论”为枢纽,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自觉。交流讨论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发生在有机激发思维兴趣、合力扫清思维障碍、众口评价思维结果的关口。本节课通过小组交流,碰撞思维,通过大组共学,整合认知,其目的是将合作学习这一基本学习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3.以“引导”为前提,促进学习的有效、深入。李庾南老师认为,引导就是教师的点拨、解惑、提示、质疑。文中三叔的形象是丰富的,三叔的行为是独特的,学生很容易浅读甚至误读,更难以理解“我”对三叔的认同感。本节课正是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解读三叔的行为,走进三叔的内心,启发了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由表及里、剥茧抽丝,破解三叔的情感密码。
(南通市海安县海陵中学)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我们已预习过课文,现在我有两个小问题考考大家:1.三颗枸杞豆是谁送给谁的?2.这三颗豆对“我”有什么影响?
生:三颗枸杞豆是“三叔”送给“我”的。这三颗豆对“我”的生命有着启示作用,征服了“我”,让“我”从一个淘气鬼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师: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生:三叔送给我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让“我”从一个淘气鬼变成一名植物学家。
二、合作学习,探究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三叔是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圈点批注找依据。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最后推选小组代表回答。小组讨论合作5~8分钟,之后全班交流)
师:先请第二大组。
生:我们组认为三叔是个可敬的人,从第25小节可看出他知道野豆角花的很多秘密,可是“我”一点也不知道。
师:那这一节是怎么写野豆角花的?
生:文中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豆角花的模样,表现了三叔对野豆角花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有没有补充?
生:“护着”“有心计”“藏”“瞒”“害羞的家伙”这些词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野豆角花的模样,惹人喜爱。
生:这段话除了写花瓣、花蕊的模样,还写了花的颜色。
师:这段话是对三叔的语言描写。在三叔眼里,小花像人一样可爱,这可看出三叔的什么特点?
生:表明三叔特别喜欢野豆角花。
生:我觉得还有三叔对小花这些植物这些生命的尊重。
生:我感觉还有点得意、陶醉的情感,三叔为自己知道野豆角花的秘密感到得意,而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
师:那我们在朗读时就应把尊重、喜爱、得意的情感读出来才行,谁来试一试?(一学生朗读)
师:第二组觉得三叔很可敬,并说明了理由。有请第三组。
生:我们觉得三叔是可怜的人,一生的三个理想都没有实现。
师:哪三个理想?
生:建筑师,著作等身的作家,生物学家。
师:三叔用了一幅画来描绘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给我读一读。
生:“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下面是三个圆圆的○。”
师:塔一般是巍然屹立着的,可三叔画的塔却是歪歪斜斜,书是松松散散,树也是弯弯扭扭,这三个修饰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理想破灭了,没有实现。
生:三叔目标不坚定,没有努力。
师:从三叔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如果我们遇难就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那么我们将什么事也做不好。
师:概括得真好。(板书:坚定目标 持之以恒地努力)有请第一组。
生:我觉得三叔是可怜的人:他身患癌症,快要死了!文章第10节对他进行了外貌描写。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的病情很严重?用了哪些手法?
生:微风一吹,他的身体“颤颤摇摇”,可见三叔的瘦弱。
师:嗯,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
生:三叔的眼睛是那种因生病瘦弱而显得特别大,大而无神,有种病态感。
师:文中把眼睛比成“大大的窗户”,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三叔嘴唇呈紫黑色,不健康,而且瘦到了极点。
师:其实我们朗读时不仅要重读关键词,还要注意语调语速,体会人物情感。有请第四组。
生:三叔是个可敬的人,因为他改变了“我”。依据是,三叔临死前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师:“我”成为了一名植物学家,离不开三叔给“我”的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也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师:一个人用勤奋改变自己,是自救;用教训启迪别人,是救人。三叔改变了“我”的一生,三叔是可怜,但他更可敬!
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三叔是不是成天躺在床上等死呢?他在干吗?
生:小树林里观察植物。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
生:抓住有限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师: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三叔,还充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学习这些方法。
三、把握主旨,探究质疑
师:小树林是“我”的乐园,为何第33节说忽然感到很乏味?是否矛盾?我们先看看“乐”在哪儿,请在文章中找一找。
生:第3节告诉我们小树林是“我”的乐园,因为里面有各种昆虫小动物,特别是金巴牛,由“蹑手蹑脚地走”“堵”“挖”“捉”这些动作,可见让“我”玩得不亦乐乎呢!
生:文章第7、8两节写出了小树林特别美,所以我特别喜爱它。你瞧,那里有“金色丝绸般的阳光”,有“冒冒失失的蝴蝶”,多美啊!
师:是啊,“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诱人!这样的乐园人人都爱,什么时候让“我”觉得乏味的?
生:第一次遇到三叔后。
师:三叔做了什么事?
生:让“我”仔细观察野豆角花。
师:让我们知道一朵小野花竟然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生:我觉得三叔的行为影响了“我”,让“我”忽然感到小树林很乏味。
师:对,很有趣味儿的小树林,如果要想搞清楚所有植物的秘密,这个工程太巨大了,太枯燥无味了,这使“我”感到乏味。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经过正确的引导才可以成器”。“我”对小树林感兴趣,但如果没有三叔的引导就是一味贪玩,也不可能成长为一名植物学家。看来有了兴趣还得加以引导才行,这也是文章给我的启示。
设计思路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财富—— 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与当今社会的学生的人生观、财富观格格不入,学生很难产生思想共鸣,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引导,方能水到渠成。
李庾南老师是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她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思想,已经跨越学科壁垒,在普遍意义上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基于此,我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以下理念:1.以“自学”为基础,促进主体的乐学、善学。本节课通过对三叔形象的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通过圈点批注、指导朗读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2.以“议论”为枢纽,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自觉。交流讨论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发生在有机激发思维兴趣、合力扫清思维障碍、众口评价思维结果的关口。本节课通过小组交流,碰撞思维,通过大组共学,整合认知,其目的是将合作学习这一基本学习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3.以“引导”为前提,促进学习的有效、深入。李庾南老师认为,引导就是教师的点拨、解惑、提示、质疑。文中三叔的形象是丰富的,三叔的行为是独特的,学生很容易浅读甚至误读,更难以理解“我”对三叔的认同感。本节课正是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解读三叔的行为,走进三叔的内心,启发了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由表及里、剥茧抽丝,破解三叔的情感密码。
(南通市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