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腹部手术肠外瘘出现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50例患者产生肠外瘘的原因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0例患者中手术误伤者16例,占32%;胃肠穿孔在手术之后愈合不良者占23例,占46%;腹内引流管压迫以及脓肿者有2例占4%;死亡者5例,占1%;因为经济原因未痊愈即出院者有7例,占14%。结论:产生肠外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做好预防。治疗肠外瘘的原则为维持体内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激素以及生长抑素、建立有效引流、维护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关键词】 腹部手术;肠外瘘
肠外瘘即肠瘘由腹内穿出,与外界相通,属于腹部外科一种并发症。本研究中对我科近期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诊治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中50例患者,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岁至70岁,平均为41.5岁。患者中,恶性肿瘤12例,为胃肠道瘤;次外,良性病变为37例,胆道手术后患者为7例,阑尾炎手术后患者为4例,粘连性肠梗阻为11例,病理性肠胃穿孔者为8例,腹部外伤手术者4例,小肠炎手术者3例。肠外瘘手术患者中,急诊手术为32例,择期手术者18例。
1.2 患者肠外瘘情况:50例患者均为外瘘,其中高流量瘘为33例,流量瘘为17例;高位瘘为30例,低位瘘为20例;管状瘘为41例,唇状瘘为9例;多口瘘为7例,单口瘘为43例。
2 结果
在早期明确诊断之后,采取维持水电平衡,以及电解质酸碱度的平衡,应及时补充静脉营养,做到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在50例患者中手术误伤者16例,占32%;胃肠穿孔在手术之后愈合不良者占23例,占46%;腹内引流管压迫以及脓肿者有2例占4%;死亡者5例,占1%;因为经济原因未痊愈即出院者有7例,占14%。
3 讨论
3.1肠外瘘病因分析:本研究中,50例肠外瘘患者均为手术后合并症,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第一,十二指肠残喘、吻合口、病理性胃肠愈合 不良者有23例,占46%。主要是由感染、吻合技术方面不健全、肠壁组织欠健康等原因造成[1]。因为感染因素,特别在急诊中,可能就会引起腹膜炎,这是肠外损,肠切除之后以及溃疡穿孔形成的主要原因,吻合技术中易出现的错误是缝合线过粗,缝后过密或由遗漏等产生愈合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产生的穿孔,时间较长,穿孔较大,癌症穿孔,在修补之后易形成瘘。在本研究中2例患者为这种情况,在产生瘘之后第五天出现大出血而导致死亡。腹部肠管外伤,特别是肠梗阻,在肠管血运的判断中比较欠缺,不够准确,手术之后易形成吻合口瘘;第二,手术外伤者16例,占32%。腹腔内粘连以及肠管易发生扩张性水肿或变脆,易导致肠系膜血管产生损伤现象,在对其修补以及切除过程中存在困难,或者血运较差形成后肠外瘘[2]。胆道手术过程中,胆总管下端进行探查过程中,采用金属探子可能会伤及肠内部或乳头对侧的肠壁,这些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不会被发现,而形成肠外瘘。第三,手术之后造成腹腔脓肿或感染,可能引起周围水肿以及炎症,将穿孔溃破而形成瘘。第四,在手术之后切口裂开,对肠外瘘没有做到正确的保护,或缝线将肠管压迫则会造成肠外瘘,更有可能引起多发肠外瘘。患者切口深层出现裂开时,肠管并不会外露,但是在引流以及换药时可能对肠管造成误伤,产生肠外瘘。肠外瘘一般发生在手术之后7小时至14小时,但是因为吻合技术欠缺造成的肠外瘘会发生在手术之后3小时至5小时。此外,发生肠外瘘还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3]。
3.2 肠外瘘治疗:肠外瘘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产生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出现肠外瘘的情况也有差异。肠外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做出不同调整。
3.3.1 应用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肠外瘘患者合成蛋白质,促成吻合口愈合,进而对肠粘膜屏障产生保护作用。而生长抑素能够抑制分泌肠液[4],降低肠液丢失以及造成腹腔感染。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同时应用,能提高肠外瘘自愈率,缩短自愈时间。肠外瘘早期治疗决定手术是否成功,在本研究中,利用生长抑素之后,瘘口液量减少,尤其是对高流量患者尤为显著。
3.3.2 重要器官的保护 肠外瘘患者病程与禁食时间较长,丢失的液体以及消耗的应用过多,容易并发感染,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尤其是患者肺部及肝部,出现呼吸加快,低氧血症现象,肝部黄疸酶谱出现异常,此外还有凝血现象。因此,早期控制感染中,要做好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将损害器官功能的多种因素降至最低。例如,所选用的抗生素,要保证其对肝部、肺部无损害与影响。肠外进行营养时,保证碳水化合物其供给量,二氧化碳过多则会加重对肺部负荷,而能量过多则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
3.3.3 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在发生肠外瘘早期,会有肠液丢失现象,易造成水电解质其酸碱紊乱现象,会出现中毒休克以及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因此早期要补充电解质以及抵抗休克,对可能造成酸碱紊乱的因素进行纠正,对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进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总之,腹部手术之后产生肠外瘘是一种常见现象,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原因,医师应做好操作,重在预防。
参考文献
[1].王禾全. 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的X线观察(附40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8(02)102-112
[2].何智明,邹移海,邓海和. 成年人胃各部投影及特殊位点的观测研究——附211幅胃钡餐照片测量资料分析[J].解剖学研究,2007(02)105-109
[3].王纪龙,陈强,施养德,王敏杰,包宏伟,陈克敏. 腹腔中空脏器穿孔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03)110-114
[4].徐峻,陆建平,汪剑,王飞,刘崎,王莉,龚建国,金爱国,曾浩. 胰腺疾病的MR胰胆管成像征象的定量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06)18-23
[5]任玉荣,段茹;痔瘘手术后膳食指导[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03)15-21
【关键词】 腹部手术;肠外瘘
肠外瘘即肠瘘由腹内穿出,与外界相通,属于腹部外科一种并发症。本研究中对我科近期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诊治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中50例患者,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岁至70岁,平均为41.5岁。患者中,恶性肿瘤12例,为胃肠道瘤;次外,良性病变为37例,胆道手术后患者为7例,阑尾炎手术后患者为4例,粘连性肠梗阻为11例,病理性肠胃穿孔者为8例,腹部外伤手术者4例,小肠炎手术者3例。肠外瘘手术患者中,急诊手术为32例,择期手术者18例。
1.2 患者肠外瘘情况:50例患者均为外瘘,其中高流量瘘为33例,流量瘘为17例;高位瘘为30例,低位瘘为20例;管状瘘为41例,唇状瘘为9例;多口瘘为7例,单口瘘为43例。
2 结果
在早期明确诊断之后,采取维持水电平衡,以及电解质酸碱度的平衡,应及时补充静脉营养,做到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在50例患者中手术误伤者16例,占32%;胃肠穿孔在手术之后愈合不良者占23例,占46%;腹内引流管压迫以及脓肿者有2例占4%;死亡者5例,占1%;因为经济原因未痊愈即出院者有7例,占14%。
3 讨论
3.1肠外瘘病因分析:本研究中,50例肠外瘘患者均为手术后合并症,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第一,十二指肠残喘、吻合口、病理性胃肠愈合 不良者有23例,占46%。主要是由感染、吻合技术方面不健全、肠壁组织欠健康等原因造成[1]。因为感染因素,特别在急诊中,可能就会引起腹膜炎,这是肠外损,肠切除之后以及溃疡穿孔形成的主要原因,吻合技术中易出现的错误是缝合线过粗,缝后过密或由遗漏等产生愈合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产生的穿孔,时间较长,穿孔较大,癌症穿孔,在修补之后易形成瘘。在本研究中2例患者为这种情况,在产生瘘之后第五天出现大出血而导致死亡。腹部肠管外伤,特别是肠梗阻,在肠管血运的判断中比较欠缺,不够准确,手术之后易形成吻合口瘘;第二,手术外伤者16例,占32%。腹腔内粘连以及肠管易发生扩张性水肿或变脆,易导致肠系膜血管产生损伤现象,在对其修补以及切除过程中存在困难,或者血运较差形成后肠外瘘[2]。胆道手术过程中,胆总管下端进行探查过程中,采用金属探子可能会伤及肠内部或乳头对侧的肠壁,这些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不会被发现,而形成肠外瘘。第三,手术之后造成腹腔脓肿或感染,可能引起周围水肿以及炎症,将穿孔溃破而形成瘘。第四,在手术之后切口裂开,对肠外瘘没有做到正确的保护,或缝线将肠管压迫则会造成肠外瘘,更有可能引起多发肠外瘘。患者切口深层出现裂开时,肠管并不会外露,但是在引流以及换药时可能对肠管造成误伤,产生肠外瘘。肠外瘘一般发生在手术之后7小时至14小时,但是因为吻合技术欠缺造成的肠外瘘会发生在手术之后3小时至5小时。此外,发生肠外瘘还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3]。
3.2 肠外瘘治疗:肠外瘘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产生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出现肠外瘘的情况也有差异。肠外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做出不同调整。
3.3.1 应用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肠外瘘患者合成蛋白质,促成吻合口愈合,进而对肠粘膜屏障产生保护作用。而生长抑素能够抑制分泌肠液[4],降低肠液丢失以及造成腹腔感染。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同时应用,能提高肠外瘘自愈率,缩短自愈时间。肠外瘘早期治疗决定手术是否成功,在本研究中,利用生长抑素之后,瘘口液量减少,尤其是对高流量患者尤为显著。
3.3.2 重要器官的保护 肠外瘘患者病程与禁食时间较长,丢失的液体以及消耗的应用过多,容易并发感染,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尤其是患者肺部及肝部,出现呼吸加快,低氧血症现象,肝部黄疸酶谱出现异常,此外还有凝血现象。因此,早期控制感染中,要做好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将损害器官功能的多种因素降至最低。例如,所选用的抗生素,要保证其对肝部、肺部无损害与影响。肠外进行营养时,保证碳水化合物其供给量,二氧化碳过多则会加重对肺部负荷,而能量过多则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
3.3.3 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在发生肠外瘘早期,会有肠液丢失现象,易造成水电解质其酸碱紊乱现象,会出现中毒休克以及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因此早期要补充电解质以及抵抗休克,对可能造成酸碱紊乱的因素进行纠正,对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进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总之,腹部手术之后产生肠外瘘是一种常见现象,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原因,医师应做好操作,重在预防。
参考文献
[1].王禾全. 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的X线观察(附40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8(02)102-112
[2].何智明,邹移海,邓海和. 成年人胃各部投影及特殊位点的观测研究——附211幅胃钡餐照片测量资料分析[J].解剖学研究,2007(02)105-109
[3].王纪龙,陈强,施养德,王敏杰,包宏伟,陈克敏. 腹腔中空脏器穿孔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03)110-114
[4].徐峻,陆建平,汪剑,王飞,刘崎,王莉,龚建国,金爱国,曾浩. 胰腺疾病的MR胰胆管成像征象的定量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06)18-23
[5]任玉荣,段茹;痔瘘手术后膳食指导[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0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