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宠千年的中国娃娃(上)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e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墨盒上镌刻的纹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字,如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等,属书法范畴;另一类是图案,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属绘画范畴。婴戏图是人物题材墨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婴戏图墨盒上的儿童形象,为刻铜艺人以刀代笔在小不及寸、大不过掌的盒面上镌刻而成,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寓意吉祥、魅力无限,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追根溯源:婴戏图墨盒的前世今生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婴戏题材绘画一脉相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年轮和高贵的文化血统。纵观铜墨盒上的婴戏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寓意表达,还是艺术风格、写绘技法等,都继承了中国人物画的优秀品质。
  婴戏图从属于中国人物画,产生时间与仕女图相差无几,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在宋代画家选题分类中,婴戏图排在六个画类的第二位。
  在古代,以表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嬉戏玩耍以及节日活动场景的画作,被称为婴戏图。婴原指初生女孩,儿为男孩,后泛指一岁以内的幼儿。婴戏图名为“婴戏”,实为“孩戏”,从表现的活动情景和孩子的体态身形来看,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进入少年阶段的孩子。
  也称“耍娃娃”的婴戏图,写绘的是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画面上的儿童天真烂漫,姿态万千,妙趣横生,内涵丰富。它既是古代儿童日常生活状况的生动写照,又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形象反映,体现了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
  婴戏图从宋代繁荣到民国衰微的一千多年中,发迹于宫廷,流行于民间,涌现出了大量经典之作,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墨盒上的婴戏图出现于清末,与铜墨盒诞生发展轨迹基本同步,可能比文字类墨盒产生略晚一点,因为早期墨盒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都比较简单。由少字到多字,由简图到画作,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尽管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属于“小字辈”,可它与传统人物绘画却脉络相通。首先,继承了传统婴戏画的创作思想。刻铜婴戏与绘画婴戏,在表现题材上几无二致,特别是一些经典绘画主题,如蹴鞠图、风筝图、闹学图等,在墨盒上的表现众多;其次,它借助了白描人物画技法。婴戏绘画多以工笔画为主,写意画较少。不管是工笔重彩婴戏,还是水墨婴戏,都是以线描艺术为基础。而墨盒婴戏图,从起稿勾线、镌刻技法,到艺术风格、观赏效果,都与白描人物画十分相似;第三,它吸收了年画的优秀元素。婴戏图刻铜墨盒以喜庆欢快为基调,将年画中的多种吉祥符号移植过来,使墨盒婴戏图的民俗寓意更加丰富。
  用婴戏图作器物的装饰纹样,俗称婴戏纹,也叫儿戏纹或童戏纹。器物上的婴戏图要早于纸绢上的婴戏画,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的三国名将朱然墓中,出土了一件双童舞棍图漆盘,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婴戏作品。
  在古代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婴戏纹被大量使用。这些天真活泼的婴童形象,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上的可爱宝贝儿。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是器物婴戏画作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墨盒属于实用器,可它出身不俗,是文房中的一员,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路分较高,这使得刻铜婴戏凭添了一些贵族般的雅致,而少了许多媚俗。
  与纸绢婴戏画相比,墨盒婴戏图尺寸偏小,写绘工具和介质也不同,画面缺少色彩渲染。然而,墨盒绘刻的表现技法却与书画同源,都是在平面上再现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墨盒婴戏图在书画性方面,要超过其它器物上的婴戏作品。
  除陶瓷婴戏、织绣婴戏、刻铜婴戏之外,玉器、漆器、银饰、牙雕、石雕、剪纸、铜镜、木刻、竹刻和泥塑等众多工艺品上,也都有婴戏题材作品呈现。这些孩童形象,创作手法各异,艺术特色各有千秋。
  由人物画衍生出来的婴戏图,其创作难度较大。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中国古代人物画一直遵循“以形写神”的原则,画家对于人物的描绘,既要满足外形的肖似,更要突出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准确揭示。所以说,人物画的创作难度,要高于山水花鸟画。
  画人难,在铜墨盒上刻人更难。由于盒面上可供镌刻的地方狭小,又是使用金属刀在金属上写刻,还必须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婴童形象来,这种创作当然要比纸绢婴戏画的写绘难度大许多。同时,人们对婴童的外貌特征及心理活动最熟悉和了解,掌握得最深刻,差之毫厘的败笔都会觉察得到。尤其是面部轮廓和五官的镌刻,不允许反复走刀,多为一刀下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种线条精准流畅的刻画及掌控定型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炉火纯青的刻铜技艺。非两者兼备,难以驾驭。
  在刻铜婴戏图创作中,艺人紧紧围绕表现童稚、反映童真、彰显童趣展开,把夸张与变形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如故意夸大婴童的拙态,以达到生动、天真的目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只要不睡觉,她们始终在活动,一刻也不消停。在婴戏图的写刻中,艺人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孩子的原始本能,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特别是对动态刻画的渲染放大,生动表现了儿童灵活、敏捷的特点,画面动感强烈,小童俏皮淘气,孩子们喜欢“闹腾”的形象跃然“铜”上,读书、玩耍、游戏时的童真被钢刀铁线表现得酣畅淋漓,刻画得灵动传神、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同样的技法、同样的刀功,因表现群体不同,左右和影响着派生出的艺术感染力。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可爱的一个阶段,不管孩子长得丑与俊,小时候的模样都特别招人喜欢,连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亦是如此。那憨态可掬的小脸、蹒跚笨拙的体态,以及一颦一笑表现出的童稚,无不让人心生爱怜。由于表现对象讨人喜欢,使得刻铜艺人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更加曼妙可人。婴戏图墨盒之所以炙手可热,首先得益于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优势。
  在人物类墨盒中,仙佛图、高士图和仕女图的创作,需要遵循的法度较多,如人物和故事要有出处、构图和造型多参照画谱等,这些条条框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刻铜艺人的创作发挥,产生了不少程式化的作品。而婴戏图却不一样,儿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玩耍片断都可入画,刻铜艺人即兴而成的率意之作自然多了起来,绘刻出的婴童百子百貌、千姿百态、百看不厌。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儿童,其本身自然拥有和发散出的鲜活的生命气息,让刻铜婴戏魅力大增,备受青睐。   婴戏图墨盒在人物类墨盒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像孩子在人类的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和位置一样,既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被呵护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盘点现已露面的人物题材墨盒,不论看画工,还是比刻工,婴戏图墨盒都堪称人中之精灵、盒中之翘楚。
  纸绢上的婴戏画绝非“儿戏”,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也不是“小儿科”。尽管刻铜婴戏作品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但这些刀耕铁线之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刻铜艺术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
  表现题材:欢天喜地的童年时光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表现题材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个是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类图画。所谓儿童游戏,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进行的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婴戏图刻铜墨盒上的游戏题材,主要表现的是儿童活动性游戏,一般为集体行为,并有情节或规则,具有一定的竞赛性。
  从古至今,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悠久,每个人的童年都曾做过游戏。可以说,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孩子与游戏一起成长、形影不离。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培养了技巧本领。
  小家伙玩出大名堂。历经千百年的儿童小游戏,有的演变成了成人喜爱的竞技运动,有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比赛项目。当然,也有一些成人曾经喜欢、因故废止的游戏活动,却被孩子们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墨盒婴戏图上的游戏,古老而又年轻,普通而又经典,如蹴鞠图、捉迷藏图、垂钓图、抖空竹图、打陀螺图、踢毽子图、斗蛐蛐图等等。古代儿童的这些经典游戏活动,如今的孩子已玩得越来越少了,有的正面临消亡。取而代之的现代电子游戏,把孩子们鲜活的童年,装进了冷漠的虚拟空间。留在刻铜墨盒上的儿童游戏场景,不仅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更是社会历史的珍贵记录。
  另一个是,纯玩耍娱乐性质的图画。“饥饱二字全不晓,每日欢愉只贪玩。”这是一幅清代婴戏年画上的两句题跋,精辟道出了儿童的天性本能。
  童年,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童年时代,最大的事就是玩,蹦蹦跳跳,东跑西颠,什么能玩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图的就是高兴。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秉性使然,古今中外如此。
  在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中,玩耍娱乐题材多种多样,再现得也非常精彩。刻铜艺人紧紧围绕孩子们这些纯粹的玩耍性活动进行创作,表现儿童的天真活泼,描绘生活中随时出现和随处可见的孩童玩耍片断。这些童真铜画,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童年时光,是古代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笛箫图、打小旗图、玩拨浪鼓图、采花图、玩扇子图、小童牧牛图、戏鸟图、吹泡泡图、扑蝶图、娃娃说唱图等等。儿童玩耍类题材,以生活情景写实为主,多无固定稿本,任由艺人随性发挥,因而格外生动鲜活。这种表现孩童玩耍的刻铜之作,素材取之不尽,写刻图无定势,数量可观,质量上乘,是婴戏图墨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精彩别致的一支。
  还有一个是,读书学习类图画。在传统纸绢画和工艺美术品中,表现儿童读书活动的作品不多,可能是因为读书图过于“斯文”,难以反映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刻铜墨盒属文房用具,是学子获取功名和孩子读书识字的身边必备之物,读书图不仅题材与文具相配,又有很好的教育示范意义,由此成为墨盒婴戏图创作的“大户”。尽管读书图以静为主,不易刻出彩来,但刻铜艺人仍乐此不疲。在现已浮出水面的婴戏图墨盒中,反映孩子读书情景的盒子最多,约占婴戏题材墨盒总量的十分之一。
  古代科举制度,对传统婴戏绘画和墨盒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本有“婴”无“戏”的读书图,被画家和艺人纳入了创作视野,使得以描绘儿童游戏活动为主的婴戏画作,多了一份儒雅的安静,如课子图、勤读图、双学图、群学图、闹学图等等。
  刻铜墨盒与科举考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邓之诚的《古董锁记》中,记述的那个由妻子粉盒演变为读书人墨盒的故事美丽动人。不管故事有无虚构成分,但铜墨盒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为科考服务的史实千真万确,并随学子见证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墨盒上的读书婴戏图,对启迪和培养儿童良好读书习惯、潜移默化文人学子勤奋向学具有重要意义。
  再有一个是,经典故事类图画。盒面镌刻的人物图案背后,隐喻一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被称为人物故事墨盒。刻铜墨盒上的故事婴戏图虽然不多,但几乎件件刻工精彩,且内涵丰富。这些讲述古代儿童人小鬼大、聪明有为的典故,如同不老的传说,古树常青,异彩纷呈,很有教化意义。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进程中,神话人物故事图和历史人物故事图起源较早。人们对于美术图画“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教化功用相沿成习。《历代名画记》中这样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从没放弃过对人物画教育引导功能的控制与运用。
  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作为纸绢婴戏绘画的传承和延伸,其“成教化、助人伦”色彩依然存在。尽管婴戏图写绘的是小孩子的童真童事,但小身板肩扛大使命,承载着让人们尤其是书生学子,在使用墨盒过程中“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教化功能。
  少年儿童时期,人的思维具体形象,对社会及事物的认知感悟,容易受心理和情感暗示,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图画与故事是最好的启蒙方式。在孩子们眼里,图就是真相,故事就是事实。因此,婴戏故事图是少年儿童启迪思想、增添智慧、培育道德的生动教材,以墨盒为载体出现在学习环境中非常适宜,如司马光砸缸图、燕山五子图、三娘教子图、刘海戏金蟾图等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千古风流人物。在刻铜墨盒上,反映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图案很多,如八仙过海图、竹林七贤图、和合二仙图、羲之爱鹅图、李白醉酒图等。鉴赏人物典故墨盒,故事怎么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细细品读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美画面带来的审美享受,那才是值得探索和领悟的艺术真谛。
其他文献
李运良,字子木,号知止楼、芥末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义务教育书法教材编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长沙市儿童活动中心专职书法教师。出版《中国书法教程》(湖南音像出版社)、《规范汉字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品被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第一师范书法馆、齐白石纪念馆、徐特立纪念馆、长沙市博物馆收藏,并刊石于云南石林碑林、湖南民俗文化村、常德诗墙等地。
期刊
刘书民(广州美院教授、中央文史馆画院南方分院院长):前几年,陈华君随王少伦到寒舍作客,我看过他的山水画作品,颇有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因是少伦的老友,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匆匆几年,如今再看他的新作,耳目一新,对他这两年的埋头苦学和所得也颇为赞赏。观其作品,熔众家一炉,装万象于一胸,可谓渐入画道。  自古画者皆寂寞。陈华君在当今浮躁的社风中,能耐得住寂寞,不断学习、进修和
期刊
陈华,祖籍浙江,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长沙,现居广州。先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院。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工作室画家、北京八月画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佛光艺术研究院山水画院画家、广州铁路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选“纪念辛亥革命100年全国中国画展”,湖南省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展,首都博物馆画院首届院展,全国铁路书画精品
期刊
田夫(侯福田),湖南湘阴人,已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多场个人专场演艺会及进行书画表演。曾任《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副主编。2014年创作的巨幅山水画《长城随想》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栏目书画家。
期刊
丁海波  堂号秘宝斋。自幼喜欢古玩,从邮票钱币入手,逐渐转变为竹木牙角等手工雕刻的物件。2011年开始接触墨盒。现在以清文字盒为主攻方向,尤其以状元盒和寅生盒为最爱。
期刊
大约在1984年,我得到机缘到湖南第一师范去听书法讲座,座中有一人,神情专注,有疑辄问。有时几近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几次三番,老师斥之而未见其改,我心异之。这就是我与李运良初交时的情境。  李运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字子木,号双飞堂(因其书法教育与书法创作并重,又因其夫妇皆习书法)、芥末居(因思宇宙浩瀚,人世沧桑,而芥末一词,语带双关,可指极渺小微末之意,亦可指佐餐之料,生食三文鱼片多用之,性
期刊
朱盛柏是我最为关注的闽籍青年书法家之一。近几年,他在国家级书法展中屡获嘉奖,同道的目光开始纷纷投向这位在福建书坛并不惹人注意的青年身上。  能于传统书法精神表现与时尚艺术追求的着意取舍中,心无旁骛,寻觅到一条与新时期创作要义相契合的通道,逐步走向一片尊古为新的开阔地,实为中国书法艺术之希望,朱盛柏诚为当代青年书法家中之翘楚。  盛柏幼承庭训,酷嗜书法,由颜入手,读书治学,取法乎上,宁根固底,深造自
期刊
人的一生有着可持续的读书、写字环境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能把字写得越来越好应是一件有福气的事。  ——黄坤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漳州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书法家群体,这些书法家在风格方面比较接近,大多都以明清行草书风为主,他们频频入展全国的各个展览并获奖,在书法界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当时的书坛称其为“漳州书风”。如今,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都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是他们初心如故,依然坚守着手中的笔墨,挥斥
期刊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形式之一,在唐宋时期一度辉煌过,宋元以降水墨山水画的勃兴致使青绿山水画日渐寥落,而现代山水画家关奇致力于接续青绿山水画传承,发展创新重诗情意蕴、写神造境的重彩青绿山水画,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和市场的普遍欢迎,且持续升温。  一、缘起丹青 追逐梦想  安徽,这方水土汩汩流淌着不竭的中华文脉之流,滋养了李公麟、弘仁、汪士慎、黄宾虹、林散之、陆严少、赵朴初、常仁侠等一批批文化
期刊
朱盛柏,福建省尤溪县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尤溪朱子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永乐宫全国第二、三届书画艺术节(优秀奖),孔子艺术节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展,福建省书画双年展“丹青奖”(金奖),文化部群星奖·福建选拔赛(银奖),福建省兰亭奖书法展,福建省楹联展(银奖),福建省纪念朱熹诞辰883周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