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中的隐性课程建设思考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zj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音乐课程体系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隐性课程。这项内容当中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评估性。隐性课程从层次上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物质、制度、道德风尚和治学氛围。高师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隐性课程构建。并结合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点面结合,面体统一的课程构建。
  关键词:高师 民族音乐 教学改革 隐性课程
  高等师范类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和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力度促进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隐性课程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隐性课程概述
  有关隐性课程这个概念的说法较多,学术界也有甚多的争议。通常情况下,我们理解的隐性课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的一种客观存在。学校当中的各种物质存在、文化的烙印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因素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的隐性课程。实际上,隐性课程应当算作是高校课程构建的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完整课程系统。另外,我国从古至今都在践行有关隐性课程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就是隐性课程构建的一种朴素表示。孟母教子的故事也很好地诠释了隐性课程的内涵。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惜花费几千元、几万元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考虑和认同。不确定性与不可评估性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显在课程是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程度、评估手段的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认知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一种弥漫在整个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之中的有形无形的、有意无意的感知课程,它既无明确的科目,也无可量化的评估手段。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它不能象显在课程那样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具体课时的安排都具体和显而易见。
  二、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环境下隐性课程构建
  目前,我国在进行高师隐性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其一,建设实现点面结合,面体统一的构建方法;其二,隐性课程的构建基于明确目标、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形成。针对一些条件情况较差、隐性建设的基础环境不佳的高师院校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能力和综合条件较好的可以采用第二种。现就第二种隐性课程构建思路进行简要分析与论述。
  (一)隐性课程构建的体系目标
  在对高师隐性课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体系目标内容。
  1.物质方面。隐性课程构建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环境之上才能完成。这个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并能够在隐性课程构建环境下,感受到音乐氛围。
  2.文化方面。在进行隐性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适时创造一种符合音乐人才不断成熟与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和谐、奋进的学习环境与交际环境。通过以高压典范的音乐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治学态度。
  3.学术氛围方面。隐性课程构建应当注重加强形成学生对音乐艺术追求信仰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秀艺术人才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添砖加瓦。
  (二)隐性课程构建的层面构建分析
  层面构建属于高师民族音乐隐性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隐性课程构架的整体思路为主,增加和注重与民族音乐专业特点相关的内容。落实到隐性课程构建的物质层面,高师院校应当结合自身音乐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从制度方面看,高师民族音乐隐性课程构建应当将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考虑在内,形成的制度应当符合本专业的需要,并能够解决本专业课程建设当中发生的问题。
  从道德风尚方面看,音乐隐性课程建设主要是为能够进一步培养艺术人才为出发点。因此应当积极主动形成一种艺术氛围。这一点也是学术层面应当主要考虑的问题。
  (三)隐性课程构建的课程点构建
  隐性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划分清楚相关构建中的课程点,并在建设中将重点落在能够对整体产生影响的课程点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下例就能清晰表示清楚隐性教学构建中课程点问题。明朝东林书院有一幅对联如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宦官当权、忠良遭陷的昏聩时代,以这样的对联警醒学生,始终保持对社会与国家的建设之心就是隐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更是以此作为一个关键的隐性课程点。形成了具有内涵、外延的环境,可谓别具匠心。最后需要强调指出,隐性课程存在于所有学校教育之中,高等师范教育也不例外。音乐教育作为高师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隐性教育因素不可能脱离整个高师隐性教育之外而独立存在。因此,音乐专业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特别注意在整个高师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背景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当中开展隐性课程建设工作,目的在于通过隐性课程建设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高等师范类院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可避免的也需要进行隐性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校课程水平的提高。同时,应当注意的是,隐性教育的形式一方面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高校教育的发展翻过来也推动了隐性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铜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1tlxy19。
  参考文献:
  [1]姚梦迪,卢廷波.浅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环境下的隐性课程构建相关问题[J].云梦学刊,2013,(03).
  [2]罗海龙,卢限.探究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环境下的隐性课程构建的相关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13,(03).
  [3]张彬,苗莉莉,卢廷波.浅析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环境下的隐性课程构建思路[J].江苏大学学报,2013,(03).
其他文献
介绍一种测频仪的设计方案,并将此仪器应用到云南天文台丽江2.4m望远镜圆顶温度的测量工作中。详细阐述了PIC18F452自带的CCP模块的测频原理,同时给出了仪器软硬件的设计思路
实时发现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性监控是IDC业务管理部门目前一个难题,也是网络监控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提出一种在指定IP段内发现网站域名并对网站内容进行分析监控的技术框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52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同时口服复方
目的了解患者中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状况,为预防医院感染、制订科学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术前、产前及输血前35144例患者进行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
螺旋波纹波导的特殊结构使TE11和TE21相互耦合,其色散特性相对于圆波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使电磁波能够在宽频带内与电子注耦合,因此需要对其色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
伴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提出高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后,各大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和新的方向。由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对
为解决电容积分式电流检测法不能满足FAIMS快速测量要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FAIMS系统的微电流检测电路。采用合理的元器件和电路设计,运用两级放大将FAIMs系统中的pA级电流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人们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功率放大器作为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之一,功放的性能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面对高速增长的移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