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接力 为了每一个的健康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名片】
  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原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创办于1913年,是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两次获省人民政府嘉奖。国学大师钱穆曾在校任教四年。
  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80000m2,学生近4300名,学校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科研先导,连续25年承担省级研究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让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的课程理念,引领学校不断追求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通过一系列菜单式特色课程的构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与可能。
  
  赵赟:许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您的简历中,有很多头衔: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许光新工作室”领衔人……在这众多身份中,对您来说最特殊的哪一个?
  许光新:我觉得最特殊的身份是校长,因为校长更多时候是超越了个人的存在,对于一所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校长之于学校,应是旗帜之于队伍,号角之于士兵,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校长显示出强大领导魅力的内在因素则在于他是一个教育的行家。
  校长,教育的行家。他虽然不一定会有特级教师的头衔,但他出现于课堂里——是最优秀的教师。在他的教育里,学生人格倍受尊重,情商和智商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张扬,创新底蕴丰厚。他虽然不一定会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殊荣,但他出现于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是最优秀的引领者。在他的带领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培养,并保持高昂激情,去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风格,锻炼著书立说的能力,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他虽然不一定会有课程开发专家的称号,但他出现于课程开发的平台上——是最优秀的排头兵。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探索和研究策略,走向教师作专题讲座,走进课堂上研究课,成为理念的先行者、实践的指导者和行动的研究者……
  校长,教育的行家。“还应是常常坐在办公室里的那个人,因为,他必须有深深的理性思考,必须有战略的谋划和宏观的建构。”(成尚荣)校长是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凝聚者,校长不但是一个管理者,更应是一个思想家。在位一任,校长留下的恐怕不仅仅是造了几幢楼房,毕业了多少学生,荣获了多少荣誉,更重要的是给学校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财富。所以,校长还应该是善于从书本中吸取养料的人,并对接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走进理性的深刻,去思索有独特个性的办学思想。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设计师,作为设计师,要认真思考学校发展的走向,提出学校发展课题,规划发展目标,赋予学校新的办学内涵,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校长要用一颗慧心:善度势——洞察教改的发展态势,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用一种体悟了的思想去引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校长又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家”,通过信任、情感、精神、理想的层面去感召人,鞭策人,在其高尚的道德权威作用下,建构起以价值进行领导、以柔性实现领导、以文化共同体支撑领导的科学“指挥方式”……
  校长是教育的行家,更是引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最特殊代表者。
  赵赟:在翻阅无锡新区实验小学的历史后,我发现学校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重视历史悠久。八十年代,学校提出“教好每一个农民子女”。新世纪初提出“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现在又提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使学校能够这样一以贯之地重视这每一个“一”?
  许光新:是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的认识!
  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坚守百年。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我们学校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经历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以及教育功能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始终坚守教育本原的核心价值——育人。
  对儿童的认识,我们求索百年。而对“人”的认识,我们非常赞同卢梭的观点“人生而平等,但人生而不同”。儿童是走在成“人”路上的人,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各有差异,也各有志趣。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智力强项、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孩子们对学习的需求是多样的、有差异的。教育中,如果我们用一种目标去要求他们,用一种方式去对待他们,用一种课程去发展他们,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
  “我一特殊之个人,尔一特殊之个人,他一特殊之个人也。应尊重个人之价值,我尊重尔,尔尊重我,我与尔均尊重他,他亦能尊重尔与我,我、尔、他均各尊重自己,人各互尊,又各自尊,各以其所能,发展‘至大至刚’之天性。个人之天性愈发展,则其价值愈高。”北大校长蒋梦麟的这段话,强调了“我”、“尔”、“他”每一个的特殊与价值,他号召我们的学校能遵循这一原则去育人。
  对“每一个”的关照,我们接力百年。提出“每一个”,就是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殊性。要认识到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意志,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去倾听,去尊重,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我校教育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所在。八十年代,学校提出“教好每一个农民子女”,是强调教育要坚持公平,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的学习机会。新世纪初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强调了优质教学机会下,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质量。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幸福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的研究是对学生最真切的关怀。所以,现在又提出“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现在提出“每一个”,就是强调儿童个性化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基点,也是课程设计的终极方向。为了“每一个”的成长,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以人为本,关注集体教学下的每一个,充分考虑儿童个性发展的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努力让课程去适应儿童。
  为了“每一个”,既是学校长期实践的精要概括,又是学校长期追求的人文理想,是学校精神、学校实践和学校文化的自然显现。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增进着对教育真义的理解,增进着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领悟,增进和提升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实践境界。百年来,我校始终追随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人文理想,我想,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个人文理想。
  赵赟:“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但我想学校追求的应该不仅仅是这精彩纷呈的表象,更关注的应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那么该用什么方式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成长呢?
  许光新:前面谈到,“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儿童认识的求索及对“每一个”的关照的接力,其核心的追求便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精彩纷呈的表象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好比是植物的花朵,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根,小学教育从事的是根的事业,即学生内在的生长。如何评价学生内在的、个性化的成长,我们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首先是学生评价目的的调整。必须从过去的以甄别选拔为主要目标,调整为以了解学生的情智起点、了解学生的发展困难、帮助学生制订改进方案为主要旨向;
  其次是学生评价领域的调整。学生评价的领域,一度出现失衡,认知领域(尤其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被过分放大,而情感领域(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领域的评价则逐渐萎缩,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谈“每一个”的个性化成长。我们加大情感领域和身体素质领域的评价权重,并初步建构了校本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实小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目标特别强调诚实、热情、毅力、责任心、专注、感恩、沟通,并有相应的二级指标;实小学生身体素质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好牙齿、好视力、好体力、好身材。
其他文献
我,一名普普通通的80后农村小学的老师。但我却拥有很多城市老师所没有的幸福。  我自在。清晨,我映着五彩的朝霞,迎着清香的晨风,在满目是绿的乡间石子路上,听着车轮碾过石子的沙沙声,不时还可以看见鸟儿以无比轻盈的姿态在你的眼前掠过,听着他们动听的歌声,那是一种何其自在的享受啊!  我有一颗平淡的心。在村小从教,少了几分城市的花俏,少了几分城市的险恶竞争,傍晚在幽静的小路散散步,满足于这种平淡的生活,
目的 观察甘氨双唑钠(CMNa)联合时辰放疗对鼻咽癌祼鼠移植瘤的时辰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放疗组、放疗+CMNa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分3HALO(光
<正>正确使用发动机油门可节省油料、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为此下面介绍正确使用油门的常识。
"千秋万岁"钱多出于辽地,南宋洪遵《泉志》引董逌说,认定"千秋万岁"小钱为"辽国钱,盖近世所为。"30年代郑家相先生《辽钱考》对"千秋万岁"钱加以考证.有独到见解。近年杨鲁安
2007年8月,宿迁市职业教育中心和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两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择址新建,由市区集体搬迁至湖滨新城高教园区,成立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450亩,建筑面
为了研究确定顺层边坡陡帮开采的稳定性,以元宝山露天矿南帮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采用RFPA中的细观本构模型,研究分析南帮边坡受采动影响应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和自己同课异构,不是我执教公开课的特例,家常课中我有时也会如此做。23年语文教学生涯,从最初对专业的热情转向慢慢学会自觉地思考,尤其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更是让自己一路且行且思。这不禁使我想起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虽不及郑板桥画竹“日挥夜思”之精深,但伴随教龄的增长,思考也越发多起来;思考得越多,越觉自己很多教例不够成熟。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