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本文主要从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重塑和谐家庭氛围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如今社会经济现代化形势加速推进,农村地区许多年轻夫妻为改善经济条件选择外出打工。随着父母远走他乡,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就交给了家中老人。除此以外,学校寄宿制度的推广和对学校布局改变,造成了大部分小学生和亲人聚少离多的现象。基于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通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下农村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18PTZD043)的专题研究,笔者指出,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年幼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也更为必要。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的身心进行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能否按照既定的心理轨道正常发展对小学生未来的人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包括农村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由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落后思想、落后经济、缺乏亲情等一系列问题对小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经过搜集资料显示,目前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影响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其中有利影响为:学校和社会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重视,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借鉴城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利条件为: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着更多阻碍因素,例如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儿童严重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程度太低;契合农村教育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短缺等。我们必须稳扎稳打的克服以上的困难,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完美平台。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师生共创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亲长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进程中,小学这一重要的起跑阶段是学生的品德、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节点。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殚精竭虑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保证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的很多家长仍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思想,这种强硬的匡正方式特别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性格缺陷,如内向、敏感、自私、胆怯、脆弱等。在日常生活中可具体体现在逃学、作弊、撒谎、人际关系差和遇事敏感多疑等方面上。教师对这些行为不良、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了解沟通之后,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从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甚至模仿家长粗放蛮横的解决方式,长久以来养成了消极面对现实的心理习惯。这种消极的心里状态极其容易导致学生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更甚者会对公共社会产生威胁。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通过及时的交流进行互相的理解。面对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充足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奠定关键时期的正确价值观。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
教师只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学习才能把握住教育重点,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农村学校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非常短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色的扮演者往往是与学生最为密切的班主任或者各科教师。因此加大对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能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教育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层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合理规范的教育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塑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规范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权利。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开阔的思维发展空间。构建合理规范的教育模式即让教师能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保证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析学生的逆反心理,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学习思考、健康成长的发展平台。故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学校,学校要完善制度,合理分配,正确领导,为教师解决众多困难提供坚实有力的后盾,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教师们也要潜心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内容要义,以求能够更加完美地应用到孩子们身上。
3.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匡正学生不良心態
儿童具有极强的行为模仿能力,所以家长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合作,一起打好心理教育攻坚战,父母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家长对待孩子和亲长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处理问题之上要条理清晰,努力构建温馨友爱的家庭,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体谅的亲子关系。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通过给予适度自由让孩子找回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加自信,自尊自信是儿童养成优秀人格的基础条件。
对于学校举行的一些亲子活动,家长们要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当今社会家长们多少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加的注重。学校可以组织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指导,向家长推荐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目。举办亲子游戏等活动来拉近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通过分析家庭关系模式,探寻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以家庭成员关系的良性互动带动孩子的行为转变,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以学校为平台搭建的亲子活动中,家长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明确学生的问题行为,使用一些聊天技巧,对学生的症结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求促进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节点,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从而在相互联合的状态下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发展拥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娜.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7,(A4):180-181.
[2]刘艳艳.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9):226.
[3]常春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7,(3):3-4.
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下农村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18PTZD04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如今社会经济现代化形势加速推进,农村地区许多年轻夫妻为改善经济条件选择外出打工。随着父母远走他乡,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就交给了家中老人。除此以外,学校寄宿制度的推广和对学校布局改变,造成了大部分小学生和亲人聚少离多的现象。基于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通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下农村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18PTZD043)的专题研究,笔者指出,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年幼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也更为必要。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的身心进行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能否按照既定的心理轨道正常发展对小学生未来的人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包括农村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由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落后思想、落后经济、缺乏亲情等一系列问题对小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经过搜集资料显示,目前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影响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其中有利影响为:学校和社会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重视,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借鉴城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利条件为: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着更多阻碍因素,例如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儿童严重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程度太低;契合农村教育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短缺等。我们必须稳扎稳打的克服以上的困难,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完美平台。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师生共创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亲长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进程中,小学这一重要的起跑阶段是学生的品德、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节点。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殚精竭虑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保证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的很多家长仍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思想,这种强硬的匡正方式特别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性格缺陷,如内向、敏感、自私、胆怯、脆弱等。在日常生活中可具体体现在逃学、作弊、撒谎、人际关系差和遇事敏感多疑等方面上。教师对这些行为不良、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了解沟通之后,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从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甚至模仿家长粗放蛮横的解决方式,长久以来养成了消极面对现实的心理习惯。这种消极的心里状态极其容易导致学生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更甚者会对公共社会产生威胁。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通过及时的交流进行互相的理解。面对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充足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奠定关键时期的正确价值观。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
教师只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学习才能把握住教育重点,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农村学校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非常短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色的扮演者往往是与学生最为密切的班主任或者各科教师。因此加大对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能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教育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层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合理规范的教育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塑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规范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权利。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开阔的思维发展空间。构建合理规范的教育模式即让教师能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保证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析学生的逆反心理,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学习思考、健康成长的发展平台。故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学校,学校要完善制度,合理分配,正确领导,为教师解决众多困难提供坚实有力的后盾,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教师们也要潜心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内容要义,以求能够更加完美地应用到孩子们身上。
3.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匡正学生不良心態
儿童具有极强的行为模仿能力,所以家长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合作,一起打好心理教育攻坚战,父母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家长对待孩子和亲长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处理问题之上要条理清晰,努力构建温馨友爱的家庭,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体谅的亲子关系。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通过给予适度自由让孩子找回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加自信,自尊自信是儿童养成优秀人格的基础条件。
对于学校举行的一些亲子活动,家长们要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当今社会家长们多少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加的注重。学校可以组织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指导,向家长推荐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目。举办亲子游戏等活动来拉近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通过分析家庭关系模式,探寻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以家庭成员关系的良性互动带动孩子的行为转变,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以学校为平台搭建的亲子活动中,家长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明确学生的问题行为,使用一些聊天技巧,对学生的症结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求促进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节点,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从而在相互联合的状态下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发展拥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娜.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7,(A4):180-181.
[2]刘艳艳.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9):226.
[3]常春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7,(3):3-4.
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下农村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18PTZD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