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临时的工作室里,许培鸿正为《牡丹亭》主题影展做最后的准备。他用喷胶把100幅渐变系的照片一张一张贴到展示板上。接下来,他还得用粘土把这些展示板挨个固定到墙面上。在超亮DF的胶片上,主角额头的每一粒汗珠都清晰得似乎随时可以滴落。
许培鸿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首席摄影师,自从2004年台湾小说家白先勇制作这部戏剧,许培鸿就跟着这部戏辗转拍摄了7年。
今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回,是他们的第200场演出。大剧院为这部剧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主题影展。这场名为“姹紫嫣红开遍•迷影惊梦新视觉”的摄影个展,素材全部来源于许培鸿跟拍7年间积累下来的22万张剧照。但这些照片不再只是被规规矩矩贴在画框里,一些被许培鸿精心挑选的照片将由一台台投影仪投射到墙壁上。
四周一片漆黑,你只需站在暗角里微微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巨幅的《牡丹亭》剧照矗立在眼前。因为光粒表现不同于纸张,剧照中的纹饰、折扇、头面,甚至细眉红唇都清晰可见,有如舞台再现。
这是摄影师第一次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投影设备的加入,除了可以在黑白胶片上为演员的腮红、眼眶以及嘴唇部位抹上红色碳粉,许培鸿还加入了色彩以外的元素。比如用四幅直立投影仪打出的“美妍四色”─这是许培鸿最为钟爱的画面─女主角的头像被处理为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式的波普风格,完全不同于普通昆曲剧照的展示方式。
许培鸿还为它们配上了爵士乐:“我本身也是听爵士这些西方音乐长大的,这些音乐或许就是我在挑片过程和生活中一直在听的东西。它们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古典即是现代。”
如果没有台达,许培鸿的这一切灵感或许都无法实现。台湾公司台达电子集团是全球第一大电源供应商,同时也生产投影仪。台达为这次影展已经准备了8个月。从展示内容的制作,到投影仪的调试,许培鸿都需要这个技术团队的配合。
台达的创始人郑崇华与白先勇同为台湾成功大學的校友,按照郑崇华的说法,最开始是台达向白先勇提出了利用投影办展的建议。
在此之前,台达已经有过一些类似的经验,比如今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富春山居图》。台达技术团队为台北故宫制作了一幅由42台投影仪拼接而成的巨型投影。因此这次当他们把类似技术展示给白先勇时,后者几乎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个合作方式。
你应该没怎么注意台达这个名字。这家公司从1971年创立之初就做着B2B的生意,向飞利浦、IBM这样的大客户供应电子部件。台达在内地拥有包括吴江基地等数十个研发和运营中心,投影仪只是台达生意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收入来自于电力电子产品的定制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台达为客户提供OEM服务,很少带着自己的LOGO进入终端消费市场。
虽然收入势头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台达想把终端定价权一直放在别人手里,7月份,台达推出了第一款直接进入卖场的迷你投影仪QUMI,这个比成年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的高清投影仪本来瞄准的是商务市场,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同样适用于看电影的设备甚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未来2年内,台达希望自有品牌在中国的销售能够达到30%的比重。”台达中国区总裁郑平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他们把技术支持《牡丹亭》摄影展视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途径,虽然并不那么明显─在牡丹亭摄影展的开幕发布会上,台达创始人郑崇华和白先勇、许培鸿以及昆曲演员们列席而坐,除此以外并无更多推广。何况布展的大部分投影仪品牌仍是DigitalProjection,这家来自英国的公司是全球三大投影仪公司之一,也是台达的战略合作商。
但技术本身已经足够特别。最引人注意的是第一展区正中间12米长的投影屏。咿咿呀呀的曲调中,《惊梦》的剧照缓缓推出。几十张照片连成了这个巨幅投影,这是许培鸿从一百多场巡演的照片中亲自挑出来,再按照故事逻辑重组而成的。就连音乐也不是《牡丹亭》的原曲了,为了让节奏和画面的切换流动契合起来,台达的工程师还重新组合了编曲和混音技术部分。
4台一万流明(投影仪技术指标,指单位时间内光源辐射产生视觉响应强弱的能力)的投影仪组成了这12米的屏幕,如何在色彩、亮度和同步上达到统一,是台达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每一台投影仪由一台电脑控制,每台电脑上的画面又不一样,单是同步信号控制软件的调节就用了2天时间。另一方面,画面不能有拼接的痕迹,根据台达视讯部行销处长白法堯的解释,技术团队利用亮度调节去解决投影画面的融合问题。Lux值是衡量照度的参数,Lux越高意味着照度越高。被叠加之后的黑色看起来不那么纯正,在经过对比得到2个Lux参数之后,工作人员再把交集部分的照度减半。即使一再调试,融合部分细微的痕迹仍然没办法被彻底抹去。
为了尽可能快的解决问题,台达甚至在6月份做了一次预展。那次预展在台北举行,规模只有国家大剧院的三分之一,预展之后,台达视讯部的工作人员立即飞到北京踩点。在那些灯光微弱的展厅里,尽管已经在制作过程中看过上百次的演示,白法堯仍然紧紧注视着屏幕上依次而出的画面。
展厅里的几根立柱也让台达设计师很为难,这些无法规避的障碍让设计师原有的通透想法难以实现。最后他们索性把立柱当成隔断,加上自己搭建的临时墙面,将展厅分割成了8个部分。
每一个转角之后,都是截然不同的主题,投影和实体照片明暗交错的展出。场区过渡区域装置着立体窗格,台达的超短焦投影仪将来自苏州的实景园林画面一幅一幅打在100寸的屏幕上面。假山绿叶和木制楼阁,只是略微点缀,转角处便又生动了起来。
你可能还会注意到屏幕下方和隔断之间铺满的黑色砂石,除了引导路线、保证距离之外,这些砂石中间被随意刮出的几缕痕迹,也让暗色的房间里有了些流水的生气。
这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布展过程中麻烦不断地出现。在影展开始的前一周,工作人员到场布展。他们发现大剧院给的平面图数据并不是很精确,这意味着所有的投影机位置和墙面都需要重调。
展厅的光线对投影效果也会产生影响,甚至连不同区域之间的隔音也是问题。为了保证昆曲和爵士不产生互相干扰,隔断墙面最后都盖上了深色绒布。
“B2C要友好、简单,但是完善。我们希望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比如投影仪、音响,甚至到内容都可以为客户解决,而不仅仅是规格参数以及生产”,郑崇华说,“相比之下,到国外重新打出品牌还很困难,我们希望先从内地开始,通过这样的项目给消费者带去实显体 验。”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许培鸿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首席摄影师,自从2004年台湾小说家白先勇制作这部戏剧,许培鸿就跟着这部戏辗转拍摄了7年。
今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回,是他们的第200场演出。大剧院为这部剧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主题影展。这场名为“姹紫嫣红开遍•迷影惊梦新视觉”的摄影个展,素材全部来源于许培鸿跟拍7年间积累下来的22万张剧照。但这些照片不再只是被规规矩矩贴在画框里,一些被许培鸿精心挑选的照片将由一台台投影仪投射到墙壁上。
四周一片漆黑,你只需站在暗角里微微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巨幅的《牡丹亭》剧照矗立在眼前。因为光粒表现不同于纸张,剧照中的纹饰、折扇、头面,甚至细眉红唇都清晰可见,有如舞台再现。
这是摄影师第一次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投影设备的加入,除了可以在黑白胶片上为演员的腮红、眼眶以及嘴唇部位抹上红色碳粉,许培鸿还加入了色彩以外的元素。比如用四幅直立投影仪打出的“美妍四色”─这是许培鸿最为钟爱的画面─女主角的头像被处理为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式的波普风格,完全不同于普通昆曲剧照的展示方式。
许培鸿还为它们配上了爵士乐:“我本身也是听爵士这些西方音乐长大的,这些音乐或许就是我在挑片过程和生活中一直在听的东西。它们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古典即是现代。”
如果没有台达,许培鸿的这一切灵感或许都无法实现。台湾公司台达电子集团是全球第一大电源供应商,同时也生产投影仪。台达为这次影展已经准备了8个月。从展示内容的制作,到投影仪的调试,许培鸿都需要这个技术团队的配合。
台达的创始人郑崇华与白先勇同为台湾成功大學的校友,按照郑崇华的说法,最开始是台达向白先勇提出了利用投影办展的建议。
在此之前,台达已经有过一些类似的经验,比如今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富春山居图》。台达技术团队为台北故宫制作了一幅由42台投影仪拼接而成的巨型投影。因此这次当他们把类似技术展示给白先勇时,后者几乎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这个合作方式。
你应该没怎么注意台达这个名字。这家公司从1971年创立之初就做着B2B的生意,向飞利浦、IBM这样的大客户供应电子部件。台达在内地拥有包括吴江基地等数十个研发和运营中心,投影仪只是台达生意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收入来自于电力电子产品的定制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台达为客户提供OEM服务,很少带着自己的LOGO进入终端消费市场。
虽然收入势头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台达想把终端定价权一直放在别人手里,7月份,台达推出了第一款直接进入卖场的迷你投影仪QUMI,这个比成年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的高清投影仪本来瞄准的是商务市场,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同样适用于看电影的设备甚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未来2年内,台达希望自有品牌在中国的销售能够达到30%的比重。”台达中国区总裁郑平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他们把技术支持《牡丹亭》摄影展视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途径,虽然并不那么明显─在牡丹亭摄影展的开幕发布会上,台达创始人郑崇华和白先勇、许培鸿以及昆曲演员们列席而坐,除此以外并无更多推广。何况布展的大部分投影仪品牌仍是DigitalProjection,这家来自英国的公司是全球三大投影仪公司之一,也是台达的战略合作商。
但技术本身已经足够特别。最引人注意的是第一展区正中间12米长的投影屏。咿咿呀呀的曲调中,《惊梦》的剧照缓缓推出。几十张照片连成了这个巨幅投影,这是许培鸿从一百多场巡演的照片中亲自挑出来,再按照故事逻辑重组而成的。就连音乐也不是《牡丹亭》的原曲了,为了让节奏和画面的切换流动契合起来,台达的工程师还重新组合了编曲和混音技术部分。
4台一万流明(投影仪技术指标,指单位时间内光源辐射产生视觉响应强弱的能力)的投影仪组成了这12米的屏幕,如何在色彩、亮度和同步上达到统一,是台达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每一台投影仪由一台电脑控制,每台电脑上的画面又不一样,单是同步信号控制软件的调节就用了2天时间。另一方面,画面不能有拼接的痕迹,根据台达视讯部行销处长白法堯的解释,技术团队利用亮度调节去解决投影画面的融合问题。Lux值是衡量照度的参数,Lux越高意味着照度越高。被叠加之后的黑色看起来不那么纯正,在经过对比得到2个Lux参数之后,工作人员再把交集部分的照度减半。即使一再调试,融合部分细微的痕迹仍然没办法被彻底抹去。
为了尽可能快的解决问题,台达甚至在6月份做了一次预展。那次预展在台北举行,规模只有国家大剧院的三分之一,预展之后,台达视讯部的工作人员立即飞到北京踩点。在那些灯光微弱的展厅里,尽管已经在制作过程中看过上百次的演示,白法堯仍然紧紧注视着屏幕上依次而出的画面。
展厅里的几根立柱也让台达设计师很为难,这些无法规避的障碍让设计师原有的通透想法难以实现。最后他们索性把立柱当成隔断,加上自己搭建的临时墙面,将展厅分割成了8个部分。
每一个转角之后,都是截然不同的主题,投影和实体照片明暗交错的展出。场区过渡区域装置着立体窗格,台达的超短焦投影仪将来自苏州的实景园林画面一幅一幅打在100寸的屏幕上面。假山绿叶和木制楼阁,只是略微点缀,转角处便又生动了起来。
你可能还会注意到屏幕下方和隔断之间铺满的黑色砂石,除了引导路线、保证距离之外,这些砂石中间被随意刮出的几缕痕迹,也让暗色的房间里有了些流水的生气。
这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布展过程中麻烦不断地出现。在影展开始的前一周,工作人员到场布展。他们发现大剧院给的平面图数据并不是很精确,这意味着所有的投影机位置和墙面都需要重调。
展厅的光线对投影效果也会产生影响,甚至连不同区域之间的隔音也是问题。为了保证昆曲和爵士不产生互相干扰,隔断墙面最后都盖上了深色绒布。
“B2C要友好、简单,但是完善。我们希望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比如投影仪、音响,甚至到内容都可以为客户解决,而不仅仅是规格参数以及生产”,郑崇华说,“相比之下,到国外重新打出品牌还很困难,我们希望先从内地开始,通过这样的项目给消费者带去实显体 验。”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