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守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课程论原理,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流程等,出现了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设计。但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了还有一个教学设计规范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说,教学设计给我们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理性思考,诗意手法。实践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诗意”有余,而“理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中创新和守正的关系,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简化头绪,优化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涉及到“教什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中,在“怎么教”上耗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试图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最终造成教学中大量无效的劳动。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的失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无论在教学设计上玩什么花招、举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其实涉及教材阅读和教材处理两个问题。余映潮老师说:“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这就提醒教师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提炼出每篇课文的教学点,确保教学内容的饱满和丰厚,然后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等方面,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教材阅读中提炼的教学点艺术地“剪贴”到教学设计之中,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所有问题从“课文”中来,最终又回到“课文”中去,从而挖掘出真正属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创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课例。
  二.教学主问题设计:统领文本,贯穿始终
  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和对教学过程的贯穿作用,这是设计教学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频繁的问答,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余映潮老师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曾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正是这条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阅读主问题,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神经。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正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这一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老师从文本细微之处找出了牵动课堂教学内容、牵动学生思考探究的“制高点”。
  笔者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曾围绕“泛滥”一词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情感的特点可用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是“泛滥”。师生围绕“泛滥”进行研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1.泛滥的本义是什么?
  2.作者用泛滥形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使用?
  3.能体现作者泛滥情感的语句有哪些?请画出来。
  4.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泛滥情感的?
  上述问题涉及到词语含义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感知、作者情感特点的把握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赏析等重要教学内容,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贯穿全文的教学,可谓“牵一词而动全文”。
  三.教学流程设计:逐层推进,调控自然
  教学流程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教学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当年语文教学流程有一个公式: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积累生字词,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意思,分析写作特点。这个模式早已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千课一面,缺乏新意。但是人们在寻求教学流程创新的同时,又不能矫枉过正。比如,作者和背景资料介绍要不要?如果需要,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字词积累要不要?如果需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积累?唐荷平老师执教《沁园春·雪》时,先后设计引导学生读了六遍课文,通过背景介绍唤起学生阅读期待;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愿望。巧妙地将学生自由朗读、分组研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深情诵读相结合,从节奏、韵律、语调、情感上加以引导,从熟读、研读、品读、美读出发,力求让学生感受、入境、品味、再现,达到对诗歌由浅入深的鉴赏目的。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体现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发挥了朗读在理解文本、鉴赏诗词中的作用。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的备课功夫,就是要花在对流程中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和流程的调控疏导上。教学流程具体落在哪个点上,要视情况而定,看学生能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之间有没有真正动起来,看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这一切全在于教师的适时疏导和调控,以确保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前行。
  四.资料穿插设计:适时适度,灵活穿插
  教学设计中,有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资料。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教学资源被大量引入语文课堂,这大大改变了以往“单媒体”课堂的教学面貌,让阅读教学表现得丰满厚实,活泼灵动。
  读懂鲁迅的文章,了解写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出示写作背景必须恰到好处,方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赵学东老师在教学鲁迅《雪》时,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结尾点晴句,思考注意力都聚焦在“朔方的雪”本身的精神上,显然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此时,赵老师适时出示写作背景,并提示问题“鲁迅仅仅是想写北方的雪吗”给学生以直接的启发,学生顺着老师的点拨直入文章的主旨,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因过分依赖教学资料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样是教学鲁迅先生的《雪》,一位教师以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影像导入,以柳宗元《江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束教学。试想,这种穿插引入的大量的“雪”,与鲁迅先生的《雪》到底有什么关联呢?鲁迅先生的《雪》,是对“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礼赞!而《江雪》《济南的冬天》实际上都不是在写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在写雪,所抒发的却是一种意气风发的、主宰世界的“风流人物”的赞叹!这种所谓的穿插引入,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品味为重点的规范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运用穿插引入教学资料这一思路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做到适时穿插,二要做到适度穿插,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五.学生活动设计:活动充分,收获丰厚
  充分的学生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关于这一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一个是“大量”,一个是“广泛”,足见强调的力度。
  《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一篇科幻小说。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教学的难点。王茜老师在教学本文时,创新性地设计了三次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讲故事”,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这一活动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文本学习。第二个活动是“续结尾”,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小说续写结尾,这是对小说进一步的鉴赏和探究。第三个活动是“评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朗读体会、想象揣摩去品味言语情味,体会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反思。三个活动从“多角度复述故事”到“个性化创新阅读”再到“品读人物形象,挖掘文章深意”,体现了从“通读”到“读新”再到“读深”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教师引领学生始终在“听故事”“讲故事”“续结尾”“评人物”的情境中进行活动,环节精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抓住了作品文体和写作特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很多教师热衷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不遑固本而忙于逐末,竞相在学生活动上搞花样,在课堂气氛上玩“火爆”。其结果或是个别精英学生的表演赛,或是充斥浮躁之风的自我放逐。这样的活动,除了博得听课师生廉价的笑声外,于学生可以说一无所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吾虽下愚,知其不可。”教学设计追求创新,以达到更加有效,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创新而失去语文教学之根,在舞台上跳跳蹦蹦,十分卖力,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其结果必然是害了自己,也误了学生。
  将有作,则思守正以创新。
  
  刘宏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
关于语言的工具论思想,前人之述颇丰。恩格斯就曾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离开了人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既不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与各种文化的广泛融合与交流,语言的交际作用愈发明显。“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已成为共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口语交际取代了传统的听说,即“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
1    王伊尹失踪了!在高考前的一个月。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故事发生后,和所有离家出走孩子的妈妈一样,王伊尹的妈妈发动亲戚朋友、孩子的同学满世界去找。一天,两天,不见孩子的踪迹,王妈妈有点儿着急,但她能理解孩子,她觉得孩子内向,又喜欢给自己加压,支撑不了了,一时冲动,就出去放松了。  一个星期后,仍没有孩子的消息,王妈妈着急了!她开始为孩子的吃住操心了。王妈妈说,王伊尹走时只带走了他的四百
新编语文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怎样引导教师科学地解读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进而开展综合性学习,以期许综合性学习效益在教学中的最大化,笔者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开展综合性学习,应科学界定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究竟是什么?从《课程标准》摘录相关要点予以解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在江苏、安徽农村务农、做临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次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大陆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等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
招商蛇口近两年走势大幅落后于同行保利地产和万科,也远远不如地产ETF指数基金的涨幅。2018年10月19日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四大金刚”相继喊话,市场就已经见底反弹,2018年底的二次探底,大量优质股票并没创新低,地产就是其中之一。以2018年10月19日为起点,截止2020年10月27日,保利地产、万科A、地产ETF的累积涨幅分别为:65.49%、43.92%和41.55%,区间最高涨幅为78.
2007年高考,作为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的考生接受了语文课程标准卷的洗礼。课标卷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探究题。2(108年高考,除广东等四省区继续考查探究题外,又有江苏省的高考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增加了探究题。探究题的出现是在命题上对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以下简称“新考纲”)的有力回应和落实。课程标准将探究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
作文教学原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语文活动领域,解放个性、表现个性、发展个性本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不会写作文,称作文为“榨文”,即使“榨”出来了,也差不多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个性几乎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个性化写作教学当然成为一句空话。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意的限制、思维的从众、真情的压抑、言语的趋同和文体的规范等几个方面。  立意受限制。在写作之前,老师就反复交待要表
这样说有些矛盾,甚或不可思议,“和谐”不就是“中庸”的最终目的嘛。但现在我确实要这样说,廓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中庸”(不是贬它的)的“和谐”,以免让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和谐”的人越走越远,“知和而和,不以节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和“不及”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来看一下“中庸”的特点。  “中庸”即是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就是以中
王晓露是我的学生,在今年这个谈发烧就色变的秋季他不幸发烧了,按学校的规定他回家治病去了。就在王晓露在家养病期间,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他说老师我想做一个课件,我说很好啊!他又说我做哪一课的课件好呢,我想了想说,你就做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吧,他说好。一个星期后,王晓露来到学校,他给我看了他做的课件。我惊异于课件的精致,更惊叹于他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我于是对他说李清照的这首词就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