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作为政治家,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人们尚有不同评说的话,那么,作为思想家,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读毛泽东的著作,使我第一次感受到理论的气势和激情,激发了我对理论的渴望。人们一般认为理论是枯燥的,但他的著作却能够给人催人奋进的激情,能够让人感受磅礴的理论气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呢?是不为任何气势汹汹所吓倒、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沮丧、不为任何挫折而灰心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然而这种气势并不是喊口号,而是以客观的论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是那样真实、那样亲切。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论述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种压倒一切强敌的气势。对于长征,他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一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他的理论气势不但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而且使敌人在他面前理屈词穷,如《质问国民党》,特别是解放战争中的许多著作都是如此。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激情呢?就是让人看了以后,非常想马上按他说的去做,并且相信一定会成功。如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继续奋斗的激情使人能够产生出抵制骄傲自满等不良思想的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深深地同情的阶级感情,特别是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在将要夺取全国胜利的时候,他的许多著作都表现了这种爱国主义激情。
这种理论的气势和激情首先来自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看问题?平常看来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读了他的著作后,这个问题就不简单了。如何看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理论水平。毛泽东总是要求人们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事物。用通俗的话来说,看他的著作就像看到一位智者居高临下地看待一切事物,这可能就是理论的高度吧。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不因单纯的爱国主义感情,就忽略日本帝国主义优势的客观存在;也不因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软弱,就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优势所迷惑,低估了中华民族的优势,而是始终理智地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到中国的优势,发现敌人的不足,创造了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战略战术,指导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这种从理论的高度看待事物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这种理论的气势和激情还来自于他的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客观的、旁观者的、辩证的语言使人心服口服;通俗的老百姓语言使人感到亲切;恰到好处的成语典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增添了理论的文彩;对称排比的语言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激情和气势;顺其自然的不对称的语言使人耳目一新;幽默的语言使理论妙趣横生;浪漫的语言使人永远乐观;慷慨激昂的语言催人奋进。
这种理论的高度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理论水平,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有时认为看得书多,能够口若悬河地讲一些道理就是有理论水平。读了毛泽东的著作以后,才对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他的著作来看,“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这是作为理论水平的必要前提之一。那么,如何去解释和说明呢?这就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他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过去和现在,并推断革命的将来。”这应该是理论水平的必要前提之二。第三,作为领导干部,还要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对于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集中群众的智慧,提出并不断完善对于工作的科学主张,而且能够依据工作不同发展阶段或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主张。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这些主张,就必须将自己的主张明确地告诉群众。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按照人们认识运动的规律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广大群众接受并拥护自己的主张,宣传这个主张,并为着实现这个主张而积极主动地努力奋斗。它虽然不是命令,但比命令更能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它虽然不是法律,但比法律更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言行。这就是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过程,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20多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蕴含着他的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永掘不枯的思想之源,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瑰宝中的最闪亮的部分,永远启迪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和智慧,滋润着我们整个民族。正如他所说的:“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
读毛泽东的著作,使我第一次感受到理论的气势和激情,激发了我对理论的渴望。人们一般认为理论是枯燥的,但他的著作却能够给人催人奋进的激情,能够让人感受磅礴的理论气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呢?是不为任何气势汹汹所吓倒、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沮丧、不为任何挫折而灰心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然而这种气势并不是喊口号,而是以客观的论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是那样真实、那样亲切。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论述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种压倒一切强敌的气势。对于长征,他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一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他的理论气势不但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而且使敌人在他面前理屈词穷,如《质问国民党》,特别是解放战争中的许多著作都是如此。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激情呢?就是让人看了以后,非常想马上按他说的去做,并且相信一定会成功。如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继续奋斗的激情使人能够产生出抵制骄傲自满等不良思想的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深深地同情的阶级感情,特别是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在将要夺取全国胜利的时候,他的许多著作都表现了这种爱国主义激情。
这种理论的气势和激情首先来自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看问题?平常看来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读了他的著作后,这个问题就不简单了。如何看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理论水平。毛泽东总是要求人们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事物。用通俗的话来说,看他的著作就像看到一位智者居高临下地看待一切事物,这可能就是理论的高度吧。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不因单纯的爱国主义感情,就忽略日本帝国主义优势的客观存在;也不因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软弱,就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优势所迷惑,低估了中华民族的优势,而是始终理智地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到中国的优势,发现敌人的不足,创造了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战略战术,指导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这种从理论的高度看待事物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这种理论的气势和激情还来自于他的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客观的、旁观者的、辩证的语言使人心服口服;通俗的老百姓语言使人感到亲切;恰到好处的成语典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增添了理论的文彩;对称排比的语言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激情和气势;顺其自然的不对称的语言使人耳目一新;幽默的语言使理论妙趣横生;浪漫的语言使人永远乐观;慷慨激昂的语言催人奋进。
这种理论的高度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理论水平,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有时认为看得书多,能够口若悬河地讲一些道理就是有理论水平。读了毛泽东的著作以后,才对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他的著作来看,“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这是作为理论水平的必要前提之一。那么,如何去解释和说明呢?这就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他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过去和现在,并推断革命的将来。”这应该是理论水平的必要前提之二。第三,作为领导干部,还要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对于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集中群众的智慧,提出并不断完善对于工作的科学主张,而且能够依据工作不同发展阶段或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主张。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这些主张,就必须将自己的主张明确地告诉群众。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按照人们认识运动的规律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广大群众接受并拥护自己的主张,宣传这个主张,并为着实现这个主张而积极主动地努力奋斗。它虽然不是命令,但比命令更能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它虽然不是法律,但比法律更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言行。这就是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过程,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20多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蕴含着他的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永掘不枯的思想之源,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瑰宝中的最闪亮的部分,永远启迪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和智慧,滋润着我们整个民族。正如他所说的:“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