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地处广袤的松嫩平原,每到冬季,来自北极地区的毛脚鵟便会成为这里雪原的霸主。因为近年来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打猎已被彻底禁止,大庆的闹市中活动着十几只毛脚鵟。御风翱翔的鵟时常悠闲自得地从我单位办公大楼前后飞过。
这样“鵟欢大庆”的日子,也是拍鸟人的节日。尽管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每个双休日,爱鸟、拍鸟的人们都来“与鵟共欢”。富有野性和灵性的毛脚鵟对人越来越信任,我很高兴,这里逐渐成为了人鸟和谐的家园。
——摘自拍摄者岳长利拍鸟笔记
十一月,当强劲的北风裹挟着寒流扫荡东北大地的时候,草木凋零,候鸟的迁徙步伐变得匆忙,普通鵟和大鵟开始乘长风向着南方迁徙,来到华北平原或者更南边,度过食物稀缺的冬天。与此同时,远方来客,繁殖于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的“雪白豹”——毛脚鵟大群地来到东北,成为东北辽阔雪原上的捕鼠生力军。
发现
2007年的冬天,岳长利在大庆市世纪广场旁的树林里拍摄太平鸟。随后,他发现附近荒地的上空,有五六只“鹰”在盘旋、翱翔着。当他开车靠近正准备拍摄时,突然有一只俯冲到蒿草中,起飞时嘴里好像叼起什么似的。于是他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有一只小老鼠在“鹰”的嘴里。岳长利通过此次拍摄,不但发现了这种“鹰”捕获猎物时的瞬间美,而且激发了对它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回去后他查阅了许多资料——
毛脚鵟,隼形目、鹰科、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能见到的毛脚鵟都是“过客”。夏季,它们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栖息繁殖;冬季,它们驾着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迎着太平洋沿岸的暖湿气流,身披着冷艳雍容的“外套”来到我国松软的草皮上。毛脚鵟的食物单一,一心一意专门捕食老鼠。一只毛脚鵟平均每天捕5~10只老鼠……
抓拍
怎样捕捉毛脚鵟最美丽的瞬间?
开车跟踪拍摄,车一到鸟就飞,总是靠不近。岳长利花了很长时间,仔细观察毛脚鵟的习性。他发现,毛脚鵟是借着风向和气流在空中盘旋,眼睛总是在搜索地面上的老鼠,一旦发现猎物,马上收紧翅膀,像离弦之剑一般迅速俯冲向地面,而且十有八九捕食成功。在空中盘旋累了,它会把电线杆、树枝、土堆或向日葵杆等当做栖架,落在上面休息。
栖架对毛脚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栖架是它寻找和捕食猎物的阵地,如果不受干扰,它会长时间地停立在栖架上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栖架又成了它的餐桌,它将捕到的猎物提到就近的栖架上解决掉。毛脚鵟经常利用的栖架也是它的领域,不允许其他同类靠近。当然,合适的栖架也成了毛脚鵟为摄影师摆“pose”的舞台。
画面中的鵟,经常落在这棵向日葵杆上休息。于是岳长利用蒿草,在向日葵杆附近悄悄搭了一个掩体。一开始,鵟还有些顾忌这个忽然出现在领地里的“草堆”,时间长了,就渐渐放松了警惕。在掩体里长时间蹲守,与毛脚鵟近距离接触,起飞、降落、捕食、争斗,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出现在岳长利的眼前,让他既兴奋又紧张。
可想要出作品,仅凭距离近这一点,还不够。鸟类摄影是动态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对焦。这就需要摄影者预先估计鵟的动作,并提前主动做出反应,而不仅仅是守株待兔。而且,在充分考虑光线的同时,还要考虑风向,一般情况下,鸟儿都是逆风起飞。当发现了鵟做出要起飞的架势,岳长利立即对准向日葵杆迅速对焦,在毛脚鵟起飞的一刹那,实施高速连拍,把起飞的全部动作记录下来,再从中挑选出姿态最好的照片。
虚实与色彩
这幅作品的精彩之处,首先在于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让虚实结合,相辅相成。
画面中起飞的毛脚鵟,很有气势,姿态也很优美。它快速而有力地拍动宽大的翅膀,舒展半圆的尾羽,眼睛向前下方俯视,我猜应该是发现了猎物,快速起飞捕食。岳长利选择了较高的快门速度(1/1000秒)和较大的光圈值(f/5.6)从而保证了既能够抓住精彩的姿态,又能够产生焦点外的虚化效果。使得视觉中心——鵟的眼睛更加醒目突出,画面栩栩如生,更具有表现力。
在中国,鵟有“鸟中之豹”的别称。毛脚鵟被称为“雪白豹”,除了全身布满了类似豹子的斑纹,其凶悍勇猛的性格、敏捷的身手和旺盛的战斗力,也与陆地上的中型猫科动物——豹有几分相似。这幅作品中,毛脚鵟眼神锐利、冷峻,姿态极具动感和美感,犹如一匹正在猎食的豹子。可以说,岳长利成功地表现出了毛脚鵟作为“鸟中之豹”“雪原的霸主”,这种极地猛禽的凶悍气场。
这幅作品在色彩表现上,也是相当优秀的。
这只毛脚鵟的羽毛,从白到黄褐、浅棕、深棕、黑,加上虹膜、鼻、爪的黄,向日葵杆的黄褐,主体以棕黄色调为主,与背景中天空的蓝色形成了柔和的对比。巧妙的光线运用,合理的色彩配置,显示出了岳长利对色彩提炼、概括和加工的能力,使摄影作品达到绘画着色的艺术效果。
这样“鵟欢大庆”的日子,也是拍鸟人的节日。尽管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每个双休日,爱鸟、拍鸟的人们都来“与鵟共欢”。富有野性和灵性的毛脚鵟对人越来越信任,我很高兴,这里逐渐成为了人鸟和谐的家园。
——摘自拍摄者岳长利拍鸟笔记
十一月,当强劲的北风裹挟着寒流扫荡东北大地的时候,草木凋零,候鸟的迁徙步伐变得匆忙,普通鵟和大鵟开始乘长风向着南方迁徙,来到华北平原或者更南边,度过食物稀缺的冬天。与此同时,远方来客,繁殖于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的“雪白豹”——毛脚鵟大群地来到东北,成为东北辽阔雪原上的捕鼠生力军。
发现
2007年的冬天,岳长利在大庆市世纪广场旁的树林里拍摄太平鸟。随后,他发现附近荒地的上空,有五六只“鹰”在盘旋、翱翔着。当他开车靠近正准备拍摄时,突然有一只俯冲到蒿草中,起飞时嘴里好像叼起什么似的。于是他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有一只小老鼠在“鹰”的嘴里。岳长利通过此次拍摄,不但发现了这种“鹰”捕获猎物时的瞬间美,而且激发了对它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回去后他查阅了许多资料——
毛脚鵟,隼形目、鹰科、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能见到的毛脚鵟都是“过客”。夏季,它们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栖息繁殖;冬季,它们驾着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迎着太平洋沿岸的暖湿气流,身披着冷艳雍容的“外套”来到我国松软的草皮上。毛脚鵟的食物单一,一心一意专门捕食老鼠。一只毛脚鵟平均每天捕5~10只老鼠……
抓拍
怎样捕捉毛脚鵟最美丽的瞬间?
开车跟踪拍摄,车一到鸟就飞,总是靠不近。岳长利花了很长时间,仔细观察毛脚鵟的习性。他发现,毛脚鵟是借着风向和气流在空中盘旋,眼睛总是在搜索地面上的老鼠,一旦发现猎物,马上收紧翅膀,像离弦之剑一般迅速俯冲向地面,而且十有八九捕食成功。在空中盘旋累了,它会把电线杆、树枝、土堆或向日葵杆等当做栖架,落在上面休息。
栖架对毛脚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栖架是它寻找和捕食猎物的阵地,如果不受干扰,它会长时间地停立在栖架上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栖架又成了它的餐桌,它将捕到的猎物提到就近的栖架上解决掉。毛脚鵟经常利用的栖架也是它的领域,不允许其他同类靠近。当然,合适的栖架也成了毛脚鵟为摄影师摆“pose”的舞台。
画面中的鵟,经常落在这棵向日葵杆上休息。于是岳长利用蒿草,在向日葵杆附近悄悄搭了一个掩体。一开始,鵟还有些顾忌这个忽然出现在领地里的“草堆”,时间长了,就渐渐放松了警惕。在掩体里长时间蹲守,与毛脚鵟近距离接触,起飞、降落、捕食、争斗,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出现在岳长利的眼前,让他既兴奋又紧张。
可想要出作品,仅凭距离近这一点,还不够。鸟类摄影是动态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对焦。这就需要摄影者预先估计鵟的动作,并提前主动做出反应,而不仅仅是守株待兔。而且,在充分考虑光线的同时,还要考虑风向,一般情况下,鸟儿都是逆风起飞。当发现了鵟做出要起飞的架势,岳长利立即对准向日葵杆迅速对焦,在毛脚鵟起飞的一刹那,实施高速连拍,把起飞的全部动作记录下来,再从中挑选出姿态最好的照片。
虚实与色彩
这幅作品的精彩之处,首先在于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让虚实结合,相辅相成。
画面中起飞的毛脚鵟,很有气势,姿态也很优美。它快速而有力地拍动宽大的翅膀,舒展半圆的尾羽,眼睛向前下方俯视,我猜应该是发现了猎物,快速起飞捕食。岳长利选择了较高的快门速度(1/1000秒)和较大的光圈值(f/5.6)从而保证了既能够抓住精彩的姿态,又能够产生焦点外的虚化效果。使得视觉中心——鵟的眼睛更加醒目突出,画面栩栩如生,更具有表现力。
在中国,鵟有“鸟中之豹”的别称。毛脚鵟被称为“雪白豹”,除了全身布满了类似豹子的斑纹,其凶悍勇猛的性格、敏捷的身手和旺盛的战斗力,也与陆地上的中型猫科动物——豹有几分相似。这幅作品中,毛脚鵟眼神锐利、冷峻,姿态极具动感和美感,犹如一匹正在猎食的豹子。可以说,岳长利成功地表现出了毛脚鵟作为“鸟中之豹”“雪原的霸主”,这种极地猛禽的凶悍气场。
这幅作品在色彩表现上,也是相当优秀的。
这只毛脚鵟的羽毛,从白到黄褐、浅棕、深棕、黑,加上虹膜、鼻、爪的黄,向日葵杆的黄褐,主体以棕黄色调为主,与背景中天空的蓝色形成了柔和的对比。巧妙的光线运用,合理的色彩配置,显示出了岳长利对色彩提炼、概括和加工的能力,使摄影作品达到绘画着色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