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迫在眉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教的需要;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履行职责的需要;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三方面,对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校长 法制观念 时代需要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又是学校全体师生的法律代言人,要依法保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198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面实施,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而后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系统提出了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法制建设,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呼唤校长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责任义务。
一、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一种法制活动。依法治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并提出了要“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等,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要依法而治。
实施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教育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是看教育的优先发展,既要靠政策、靠“人治”,更要依法律、靠法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展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和以一定范围的纵向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继政府管学校、校长管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纵向关系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关系主体。学生的贷学金、奖学金是合同关系,老师的聘任制也是合同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决定了依法治教的必然趋势。因此,只有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才能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才能完成依法行政的使命。
二、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履行职责的需要
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国家对学校校长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校长职责的首要任务。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把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规定为中小学校长的“首要职责”,同时,规定了中小学校长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要掌握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有运用教育法律、法规管理学校的能力。由此可见,校长的法律意识是教育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进程新形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校长要履行职责,要对学校进行人、财、物的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教师是教育法的主体,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生也是教育法的主体,他们在学校就读,要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履行义务时享受应有的权力。学校财务管理,必面依法进行。在处理学校有关事故时,如与学校设施设备有关的、与教职工有关的、与学生有关的事故时,量其情节及后果责任,必须依法办事。校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履行校长职责的根本所在。
三、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学校施教的目标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成才服务的。学校的宗旨和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就更突出了学生在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如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活动管理等,校长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去管理学校。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接班人最基本的条件应是遵纪守法。因此,法制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学各个学科以及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法制观念应蕴含在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试想,没有法律意识的校长如何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育人?如何能营造出学校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民主氛围呢?如何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呢?
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是依法治教的需要,是履行校长职责的根本,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鞠文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2005.
[关键词] 校长 法制观念 时代需要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又是学校全体师生的法律代言人,要依法保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198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面实施,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而后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系统提出了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法制建设,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呼唤校长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责任义务。
一、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一种法制活动。依法治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并提出了要“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等,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要依法而治。
实施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教育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是看教育的优先发展,既要靠政策、靠“人治”,更要依法律、靠法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展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和以一定范围的纵向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继政府管学校、校长管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纵向关系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关系主体。学生的贷学金、奖学金是合同关系,老师的聘任制也是合同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决定了依法治教的必然趋势。因此,只有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才能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才能完成依法行政的使命。
二、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履行职责的需要
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国家对学校校长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校长职责的首要任务。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把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规定为中小学校长的“首要职责”,同时,规定了中小学校长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要掌握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有运用教育法律、法规管理学校的能力。由此可见,校长的法律意识是教育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进程新形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校长要履行职责,要对学校进行人、财、物的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教师是教育法的主体,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生也是教育法的主体,他们在学校就读,要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履行义务时享受应有的权力。学校财务管理,必面依法进行。在处理学校有关事故时,如与学校设施设备有关的、与教职工有关的、与学生有关的事故时,量其情节及后果责任,必须依法办事。校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履行校长职责的根本所在。
三、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学校施教的目标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成才服务的。学校的宗旨和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就更突出了学生在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如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活动管理等,校长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去管理学校。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接班人最基本的条件应是遵纪守法。因此,法制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学各个学科以及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法制观念应蕴含在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试想,没有法律意识的校长如何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育人?如何能营造出学校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民主氛围呢?如何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呢?
增强校长的法制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是依法治教的需要,是履行校长职责的根本,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鞠文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