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2004 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这一年里,中国外贸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总体贸易顺差迅速攀升。2004年4月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后,进口增速节奏有所放缓,出口持续高涨。从6月份起, 单月出口总值一直维持在500亿美元以上,8至11月份的单月贸易顺差大幅攀升,促使总体贸易平衡在9月末首次由逆转顺,在10 月末和11月末分别超过100 亿美元和200亿美元。
但在这形势大好情况下,却隐藏着令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即:居高不下的海外坏账率。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
0.5%。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按照5%的坏账率推算的话,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约有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迄今为止,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相比于100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2004年爆出的长虹与APEX约4.7亿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其他国家。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 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账款比例超过65%,如果以欧美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至6个月的合理期限作为坏账处理的标准,中国企业的海外呆坏账将成倍增加。
海外高坏账率的根源
目前,中国正值入世后过渡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了国门,但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海外欠款数额也在逐年递升。并且,海外欠款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而拖欠货款的国家,也由以前的发达国家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扩大。
究其原因,与其说由于海外企业缺乏信用度、信息不透明导致了我国千亿的海外欠款,不如从我们的企业自身找问题。据调查,中国企业至少有一半欠款来自海外华人公司,多发生在5至50人的“超小公司”。他们对中国国情认识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易测算拖欠款项的风险与收益。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大企业在尝试国际化时都表现出了内部规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同时有出众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具备这些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的信用程度缺乏了解,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l%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都明白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
其次,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心态,往往认为能把订单签下来就是做成生意了,殊不知,在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中,签订单只是第一步,真正存在风险的却是货款的到位与否。为争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大多依靠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把得到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许多中国企业担心催款会影响订单,不断的妥协,延迟应收账款的收回。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4—5倍;美国企业追账成功率至少在6O% 以上,而中国企业仅为18.9%。
第三,结算方式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拖欠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要求加收国外进口商5%的手续费。因此,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现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为商业信用,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此外,仍有诸多因素造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外呆账。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把原本盈利的企业做亏、做垮,继而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有企业买下,降低败露的风险,独吞腐败收益。此类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的事件不胜枚举。
对策建议
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账,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和难堪,更为严重的是,海外欠账的发生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如何预防海外欠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采用安全迅速的收汇方式。公司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对于新客户,要了解其经营规模、资金构成、信用情况, 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业务的对象。在结汇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选择即期信用证方式, 并选择信用好的银行作开证行, 以保证安全收汇。在安排出口合同前, 采取各种办法, 详细了解生产厂的财产、信誉和偿债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要选择管理水平高、资信好、偿债能力强的生产厂。工厂带款提货, 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必须赊销的, 严格赊销手续, 让购货方对其所欠货款予以确认, 规定还款期限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二)鼓励催收呆坏账, 提取坏账准备金。对以前形成的呆坏账, 应组织业务、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分析、调查、分别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对于长期拖欠不能收回的, 应力争有关部门的批准, 作坏账核销, 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对尚有希望收回的, 应划定时限, 制定奖励措施, 尽可能收回。在出口商品收购资金供应上, 应将出口收汇回笼资金与供应收购资金相结合, 督促业务部门重视收汇工作。对业务部门出口完成情况的考核, 应以实际收汇数(银行结汇数) 为准, 即收汇后, 才算完成出口任务,督促业务人员迅速安全收汇, 防止新的呆坏账的产生, 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
(三)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外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除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进行操作外, 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健全规范和保证业务运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可实行内部分部门核算, 将盈亏、费用和资金等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 每月核算其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各部门设立资金往来账簿,一切资金收付必须有真实合法的凭证, 有齐备的签批手续。在资金分配上, 优先分配给资金使用合理的部门, 促使各部门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运筹资金, 而且通过业务部门又催收其有关生产厂的欠款, 把资金占用指标乃至效益指标同职工的工资、奖金和岗位补贴挂钩, 调动每个人抓管理、重效益的积极性。
(四)出口信用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出口信用保险是以国家财政为后盾,将国家外卖、外交等政策融入保险中,为本国出口企业提供收回保障、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它是目前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之有效的促进本国出口的政策性金融工具。该保险对出口企业的促进作用很大,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有效减少企业收汇风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将不确定的风险以交保险费的形式固定化,这样有利于成本核算,又能在发生损失时得到补偿。
但在这形势大好情况下,却隐藏着令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即:居高不下的海外坏账率。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
0.5%。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按照5%的坏账率推算的话,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约有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迄今为止,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相比于100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2004年爆出的长虹与APEX约4.7亿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其他国家。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 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账款比例超过65%,如果以欧美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至6个月的合理期限作为坏账处理的标准,中国企业的海外呆坏账将成倍增加。
海外高坏账率的根源
目前,中国正值入世后过渡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了国门,但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海外欠款数额也在逐年递升。并且,海外欠款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而拖欠货款的国家,也由以前的发达国家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扩大。
究其原因,与其说由于海外企业缺乏信用度、信息不透明导致了我国千亿的海外欠款,不如从我们的企业自身找问题。据调查,中国企业至少有一半欠款来自海外华人公司,多发生在5至50人的“超小公司”。他们对中国国情认识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易测算拖欠款项的风险与收益。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大企业在尝试国际化时都表现出了内部规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同时有出众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具备这些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的信用程度缺乏了解,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l%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都明白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
其次,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心态,往往认为能把订单签下来就是做成生意了,殊不知,在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中,签订单只是第一步,真正存在风险的却是货款的到位与否。为争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大多依靠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把得到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许多中国企业担心催款会影响订单,不断的妥协,延迟应收账款的收回。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4—5倍;美国企业追账成功率至少在6O% 以上,而中国企业仅为18.9%。
第三,结算方式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拖欠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要求加收国外进口商5%的手续费。因此,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现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为商业信用,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此外,仍有诸多因素造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外呆账。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把原本盈利的企业做亏、做垮,继而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有企业买下,降低败露的风险,独吞腐败收益。此类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的事件不胜枚举。
对策建议
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账,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和难堪,更为严重的是,海外欠账的发生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如何预防海外欠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采用安全迅速的收汇方式。公司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对于新客户,要了解其经营规模、资金构成、信用情况, 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业务的对象。在结汇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选择即期信用证方式, 并选择信用好的银行作开证行, 以保证安全收汇。在安排出口合同前, 采取各种办法, 详细了解生产厂的财产、信誉和偿债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要选择管理水平高、资信好、偿债能力强的生产厂。工厂带款提货, 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必须赊销的, 严格赊销手续, 让购货方对其所欠货款予以确认, 规定还款期限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二)鼓励催收呆坏账, 提取坏账准备金。对以前形成的呆坏账, 应组织业务、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分析、调查、分别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对于长期拖欠不能收回的, 应力争有关部门的批准, 作坏账核销, 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对尚有希望收回的, 应划定时限, 制定奖励措施, 尽可能收回。在出口商品收购资金供应上, 应将出口收汇回笼资金与供应收购资金相结合, 督促业务部门重视收汇工作。对业务部门出口完成情况的考核, 应以实际收汇数(银行结汇数) 为准, 即收汇后, 才算完成出口任务,督促业务人员迅速安全收汇, 防止新的呆坏账的产生, 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
(三)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外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除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进行操作外, 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健全规范和保证业务运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可实行内部分部门核算, 将盈亏、费用和资金等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 每月核算其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各部门设立资金往来账簿,一切资金收付必须有真实合法的凭证, 有齐备的签批手续。在资金分配上, 优先分配给资金使用合理的部门, 促使各部门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运筹资金, 而且通过业务部门又催收其有关生产厂的欠款, 把资金占用指标乃至效益指标同职工的工资、奖金和岗位补贴挂钩, 调动每个人抓管理、重效益的积极性。
(四)出口信用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出口信用保险是以国家财政为后盾,将国家外卖、外交等政策融入保险中,为本国出口企业提供收回保障、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它是目前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之有效的促进本国出口的政策性金融工具。该保险对出口企业的促进作用很大,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有效减少企业收汇风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将不确定的风险以交保险费的形式固定化,这样有利于成本核算,又能在发生损失时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