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周谈仇和

来源 :影响力人物·新时代精英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8年2月,仇和任昆明市市委书记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昆明登报公布“一把手”电话,昆明市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因会上打瞌睡而引咎辞职,这一切都让人联想起仇和的“铁腕”改革作风。一时间,“仇和”和“昆明”这两个词频频曝光于全国的各大媒体,关注者众多,其中包括同样作为改革家的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吕日周。2008年2月26日,著名改革实践家吕日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先锋论坛的邀请,以“仇和‘铁腕’改革”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本文为此次访谈交流的编录。
  
  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其履新的短短两个月间内掀起了一场改革的“风暴”,吕日周是这样评价仇和和他领导的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改革措施的。
  吕日周说:“我很关注仇和同志所在的地方做的实践改革,我认为仇和同志是一个社会主义改革的基层领导人,也是一个领导基层干部和群众改革的实践者。”
  
  领导干部就该大胆地严格监督下级
  
  当提及仇和将一些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以及工作分工公布在报纸上,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强烈反响的事件时,吕日周认为:“这件事情首先在于仇和同志和他所领导的昆明市委市政府以及市里面的四大班子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他们要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要注重监督,并且要监督下面的干部和群众依照十七大的精神办好每一件事情。所以,他们有了这样的愿望,也就希望广大干部和群众监督他们的实践和行动。因此就出现了在报纸上的新闻,公布他们的电话,希望群众向他们反映情况。”
  吕日周认为昆明市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因会上打瞌睡而引咎辞职一事就是地方领导干部对基层干部监督的初步实现的例证。“因为我们的党所采取的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个民主集中制如果是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没有对下面进行监督的愿望和监督的实践,那么下面的干部和群众相互监督的愿望就很难实现。所以领导者和领导班子为了完成人民赋予他的任务,就必须大胆地对他所领导的干部和群众实施他监督的权力。这是监督的最首要的条件。领导干部要有监督下面干部的愿望和要求,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才能逐步实现下面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但监督过程中,是要吃苦、惹人、吃亏的,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上升到体制上的问题就更难解决了。”吕日周也道出了监督不易的缘由。尽管不易,但仍不可绕过问题抓落实,不能绕过问题说贯彻。“绕过问题和矛盾去抓落实,好比渔民绕过水面去撒网捕鱼,是没有收获的,好比樵夫绕过山岭去砍柴,是不会满载而归的,好比农民绕过耕地去播种,是会颗粒无收的,所以我们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就要迎着矛盾上,就要下决心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然后形成活生生的案例,进一步为我们的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吕日周以开会为例,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问题不开会,不解决问题不散会,光表扬不批评不像个会。”会议的旗帜要鲜明,鲜明就是有表扬的有批评的。那种“没有问题就开会,不解决问题就散会,在会上一表扬,发那么多旗帜,发那么多牌子,光表扬,没有一个批评的”,是不会产生任何会议应用的效果的。因此,吕日周非常赞成仇和同志整理会风,他说:“一个会开的有的人可以来,有的人可以走,有的可以打磕睡,那这个会怎么开好?如果兵都这样,我们的仗怎么打胜?”“领导干部如果在监督上首先敢于监督他的下级,那么也为下级监督领导干部自身创造了条件。”
  
  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在谈及监督制度完善问题时,吕日周认为,走向法治是一个必然过程,监督走向法治也是同样,但好多同志对这个过程重视不够,甚至当有领导干部带头监督时,还称其为“弱智”。事实上,领导干部带头监督,是一种“率先垂范”。因为在民主监督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必然是有一个领导干部带头监督的过程。
  “仇和同志的做法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本身进行监督,他这样监督,必然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掀起监督的浪潮,进而对自己的工作也会进行监督。如果仇和同志对下面进行监督,那他在台上打磕睡,下面的人监督不监督他?他敢不敢?我觉得就是为上面的监督也创造了条件。因而在解决面上的问题创造了案例,只要在这无数的案例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热议形成文件,形成案例,就是我们说的大家走向法治。”吕日周这样评价到。
  “比如,干部开会磕睡,通过网络或电视传播出去后,肯定会有很多好多群众很不满意。但群众只能愤怒,一时之间没有办法。但在现场的领导就有办法——‘你怎么打磕睡呢?你叫什么名字?’他就有办法。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最有效的就是一把手率先、主要领导率先完成自己监督的任务,做出无数的案例,当他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他肯定会感到一个班子的结构,绝对是完不成监督的任务。你能看到几个人打磕睡?你能看到几个会场的人打磕睡呢?这种强烈愿望进一步的实现,就要依靠广大干部、广大群众的监督。”吕日周总结了一些他在基层的工作经验,其中一点就是,先由领导干部、领导班子、部分干部的监督,经过实践,逐步发展为“五大监督”:党政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以及民主党派的监督。、比如新闻舆论的监督,昆明、海南省、广东省以及其他的一些省市搞得比较好,搞得比较透彻。这样的舆论监督,再往前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闻监督法。事情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呼之欲出的态势,是无法阻挡的。
  当提及仇和鼓励媒体负面报道,称“看负面报道,对比我们做得不好和不足的地方,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时,吕日周非常赞成仇和的这种工作方法。他说:“这说明仇和有一个改变他所领导的昆明市的强烈愿望。只要想尽快扭转一个地方的领导人,他都会认真研究这个地方存在的问题,只有把问题拣出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升华。”
  
  敢于处理干部也是对干部的爱护
  
  对干部实施监督,就不免要对犯错的人员进行处理和教育。吕日周认为,敢于处理干部也是对干部的爱护。他说:“过去有一个不正确的提法,叫“父母官”,我觉得这种提法是封建社会的提法,我的提法是我们是“父母的官”,人民是我们的父母。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父母”是什么意思?严父慈母,就是领导干部要有“严”和“慈”两重性,在过去,新闻媒体里面,对一些搞改革同志们宣传“严”的方面太多了,宣传“慈”的方面太少了。任何一个领导干部,他只要有“严”的一方面,肯定会有“慈”的一方面。他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是说“严”的本身,它表面上是“严”,实际当中也是“慈”的。”就这次昆明处理瞌睡干部的事件,吕日周说:“这一次表面上看是严肃地处理了他,一个事情一发生就被免职了,确实是有一点太严厉了。网上也有这样的评论,‘这不是太严厉了吗,就打了一个磕睡,就辞职了?’我说同志们,一切东西都要有一个过程,要用过程来看。我觉得这位打磕睡的同志被免职了,明天痛改前非,努力工作,我可能还会提拔他,因为我们党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你不能看到今天这样处理了,如果真处理了,你和共产党结仇了,你和领导干部结仇了,那说明你不是一个好干部,最后提拔不了你,你就要心甘情愿。有志气的人,比如我们昆明这位同志,他如果有志气,我自己心甘情愿,接受组织对我的处理,我确实这样打磕睡不好,第二天我在另一个岗位上努力去干,最后干好了,仍然会有进一步的光明前途的。我们要以人为本,教育人是一个过程,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不能用一次一事来评价基层的实践,要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事物。任何一个单位都会按照我们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来对待每一个立了功或者犯了错误的干部。”
  吕日周再次强调:“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干部存在的问题慈多了,严少了。从严指导,需要认真的落实。现在,我们有的干部过得太舒服了,所以使人民承担了他们原本不应承担的苦难。我有一个公式:‘干部好活,人民难过;干部难当,人民好活。’,当然这个说法不绝对正确,干部难当了,人民就好过了,人民的事也就好办了。”事实上,吕日周“干部好活,人民难过;干部难当,人民好活”的提法,辩证地反映了现今官场的潜在定理。
  
  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
  
  “一个人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作为基层的领导干部,不管是我,还是仇和同志,还是其他搞改革的同志,他是一把手,一把手必须到位,必须起领导带头作用,但这是不够的,因为领导是靠一个班子去干,靠广大干部群众去干。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反映一个人和一个班子的关系,一个人和党组织的关系,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曾经和记者们讨论过,能不能写一个班子,能不能写广大干部和群众?他们说写不了。一个班子,十几个人、二十个人,难度确实不小,我也能够理解,但是这样往往对一把手、对主要领导人增加光彩,说得他好象是一个英雄一样,实际上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真正一个地方搞改革,就得有一个带头人,但是更主要的是大家在那一块干。”
  “我们现在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特别是十七大召开以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创新的、英雄的时代,但是在这个英雄的时代里面,哪一个人也不是英雄。我们的时代是英雄,我们自己只能是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哪个地方做得特殊一点,只是一些‘聪明人’想做而不愿意做,想做而不敢做,想做而想叫别人做的事情你做了。这些事情都是普通的事情。事情做成以后,我们融入人民和干部的队伍当中,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民百姓。”最后,吕日周感慨地说。
其他文献
可视性,艺术性,思想性!说起来好像没什么实际意义!可当我们去实施,把它完美地用到影片里时可就不简单了!前不久央六播映了我08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天涯》,说实话这个戏投资也不多,最后制作完的成品我并不满意,但我在这部戏里投入了太多的汗水和情感!  《天涯》是我写的第四个电影剧本,比其他几个投入的时间长出很多倍,先后改了十三稿,也找了不少老师修改,最后历时十七个月完成最终稿。起先有很多资方看好《天涯》这
期刊
2007年12月28日上午,昆明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会上宣读了中央以及云南省委的决定:仇和任云南省省委委员、常委,担任昆明市委委员、常委、书记。仇和自此开始了他的“昆明执政之旅”。      同志们:  刚才,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宣读了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昆明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杨崇勇同志作了高度评价,对我本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市委
期刊
故事梗概:《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共分为五个单元——小月归来、拉大旗作虎皮、笔谈奇案、人在草木中,每个单元自然衔接又独立成为故事,忍俊不禁的诙谐幽默依然是第四部的一大亮点,与前三部不同的是众多笑星的加盟会为该剧加入更多笑果。    收视率很重要    在开拍之前王刚就一直感慨:“除了杜小月,我们都老了。我以前总是捶胸顿足说再也不演纪晓岚,市场推着我们演员走,这也是一种无奈,和8年前相比,我最大的变
期刊
仇和再一次备受关注。   不仅因为升官,从江苏省副省长位调升云南省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而且因为升官后一系列的言行,不仅震撼了“温吞”的春城,而且震撼了整个云南,乃至全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政治作秀,还是个性使然,还是单纯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抑或官场政治生态有变化,或是干部提拔机制有突破?不同的人对仇和本人及其言行乃至所谓的“仇和现象”有不同的解读。   我们不是姓名
期刊
《南方周末》编者按:  《南方周末》2004年2月5日推出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走上公共舆论前台。“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一说,从此流行,延续四年,直到上月末,仇和调任昆明市委书记,再次走上舆论前台。  需要说明的是,自从担任江苏省副省长后,仇和几乎消失在公共舆论中,而事实上,其“副省长”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从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到“副省长”仇和的角色转换亦有诸多鲜为人知之处。  本次报道将为读
期刊
仇书记常说,老百姓不关心GDP,也不关心财政收入等统计数字,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有没有提高、居住环境有没有改善、看病难上学贵有没有解决。    执政昆明以来,仇书记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便是雷厉风行的工作快节奏、高效率。旋风般的工作效率,踏实、扎实、务实的一线工作法,所有人耳闻目睹。独特的为官思路和视野,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和伴随而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新举措,在这个素来如气候四季不变般温吞
期刊
掰掰手指头,仇和到昆明当市委书记快半年了。到现在,有关“仇和新政”的种种争议似乎声音变小了。是呀,当初昆明公布领导干部电话的时候,很多人质疑有什么作用,并预言公布电话这条路走不长。到了6月20日,浙江温州40个市直部门600名机关中层干部工作电话、办事服务热线以及温州市行政审批管理中心各办事窗口电话,全部在新闻媒体和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对温州的这个举动,评论家们已经失去当初评论昆明时的热情。  还有
期刊
有争议不等于有毛病,富有争议的官员未必就是仕途黯淡的官员。仇和先被擢升为江苏省副省长,又被调任为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新闻,非但使几年前公众对这位“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政治前途的猜测尘埃落定,还给锐意进取与改革的官员以鼓舞。联想到两年前吕日周的“全身而退”,我们发现,不做事不犯错没有争议便可稳稳当当向前挪的“潜规则”,正在被局部颠覆。   仇和升迁的秘密,并不像坊间传说的那样复杂。据我们
期刊
2009年5月6日,在昆明市委召开的人大工作会议上,人们再次听到了仇和对依法治市的论述:“建设法治昆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其中,立法是前提,普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监督是保障”。      2009年4月26日,昆滇民众从当地媒体报道中获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当选第八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   “哦,他又获奖了!”,一句知晓式的评价,见惯不怪。  
期刊
13世纪,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天下来到中国西南边陲时,在古老的滇池之滨看到了一座被他称为“壮丽大城”的城池,这就是素有“春城”之美誉的昆明,一座春天永驻的城市。  “春城”是昆明人独有的名片,春天的感觉是昆明独有的城市气质,昆明最突出的形象是温暖和光辉。正如其优越的自然气候一样,昆明具有广阔的胸怀,融通万物的气魄,市民具有谦和善良、诚实厚道、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厚德载物、博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