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能力培养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的处理能力。从中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中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坚巨的任务。结合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浅谈解题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
  一、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解题方法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基于一连串可以用基础知识解决的片段。也就是说,任何巧妙构思实际都是对基础知识和问题的常见处理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熟记最基本的定理公式法则,以及熟练掌握最常用的解题方法乃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之点,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数学习题根据题目的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而教师在选择习题时都要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精心安排,学生在解题时,无论什么类型的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或解题感到困惑,往往是由于不认真审题造成的。审题并非看一遍题目,审题首先要明确题意,力图理解问题的实质所在,分析题目所提条件的准确含义,搞清命题的语法结构,通过联想记忆中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虽给出但不明显,或没有给出但隐含在题目中的那些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介绍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让学生明白,要学会解题,必须先学会审题。
  三、解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一般典型方法的掌握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一个复杂的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解过的问题。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转化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一下四种:把问题一般化的方法,把问题特殊化的方法,肢解问题的方法和把问题具体话为其他学科所熟知的问题的方法,我们应把解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这四种常规的转化问题的方法的掌握上。
  四、注意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
  学习教师的解题策略是提高学生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由于专业的训练和职业的要求,每位教师都有一套经过加工、整理并简化到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加以有效掌握的解题策略。这些解题策略之所以有效,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做过大量习题总结出来的,还因为这些方法是以学生为对象并吸收了往届学生的大量解题方法和技能总结出来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因此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师总结出来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许许多多的弯路,迅速获得解题能力的提高。
  五、从教材的例题中学习解题方法
  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根据具体的章节需要而编写的,因此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等特征,掌握了书中例题的解题方法,就基本上掌握了本章节最基本,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因此,学生从书中例题学习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培养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书中例题是通向解题彼岸的小路和桥梁。
  六、注意积累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不少数学问题,通常的解法烦琐冗长,但也有一些解法十分简明清楚,能给人以启迪,这种事半功倍的解法是一种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步步检验,防止出错,还要注意解题技巧,防止烦琐。教学中我们应当有适合不同学习水平,难度不同的解题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培养解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七、做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
  所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一个题目适当变换,变化为多个与原题内容不同,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题目,这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解题能力。通常教学中通过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每位希望自己能有较强解题能力的学生,都应积极努力的做解题练习,当然,做题应有选择性,不应盲做解题练习,在解题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解题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耐心。
  我们提倡解题要有选择是指对于类型相同或套用公式的题目,只需选择若干题作为练习,其目的在于体会和了解一下解题的步骤或套用公式的程序,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那些能反映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的题目上,力求做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争取每做一题都有一分收获。
  九、解题之后需反思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
  总之,解题后的反思,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化理解,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当然,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朝夕所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以上僅是一些拙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
期刊
我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十余年了,是半路出家。在十余年的地理教学中,从迷糊、摸索、探究这个过程中得出一点心得,那就是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地理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难组织好地理教学的课堂,更谈不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学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给教学带来困惑。我县最早开设地理学科之时,不进入中考,只是会考,被各方面认为是“副科”;后来逐渐要求参加中考,又从10分、20分到30分计入中考升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观点阐述了在课程标准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思考,旨在与同仁探讨小学生英语阅读提高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 学生阅读理解  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并列入考试科目,到四年级初步接触短文阅读,再到五、六年级,阅读理解已成为考量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及能力目标的重要方式。  对于这些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如
期刊
作文指导是一个线性系统,包括作前收集、积累、整理资料的指导,作中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语言表达的指导,作后修改、评讲的指导。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的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文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談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作文中
期刊
摘要:现阶段,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过程与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成为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历史过程与细节、历史情境设置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方面阐述历史情感体验的培养,以期能收到良好效果,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情感体验 历史细节 历史情境 历史与现实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与旧课程相比,特别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既
期刊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因此,词汇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语音教学,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  词汇教学一般采取由音到形再到义的顺序。音是学生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记不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因此,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听是语
期刊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唤醒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历史课变得生意盎然,充满生命。  一、微课程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
期刊
一、德育实践活动的背景  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易偏激;家庭期望值高,社会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不定;娱乐方式多,讯息渠道多元化,生活方式单调,思想与社会现实脱节。德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教育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然而学校德育的总体实效性不高是众所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领会,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能力。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古往今来,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意会”和“涵泳”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庄子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言传。”毛主席则采用“涵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