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中,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文章从商业银行角度提出了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下,创新和完善“三农”担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三农”担保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94-02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福建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产业特质、区域特征、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仍是影响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仅仅依靠农村各经济主体的内部积累显然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后盾。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福建省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三农”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较突出,成为制约福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三农”融资担保难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农业贷款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长周期、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的脆弱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较高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
2.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信用等级低,能够得到的担保少、抵押物少且难以变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投入。
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虽然比改革前有了较大提高,但除住宅(作为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其用于抵押的意义有限)外,农户可用于抵质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银行存单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但对需要贷款的农户来说,往往并没有银行存款可作抵押,加之农户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繁琐的贷款手续经常会贻误时间,容易造成“过时”贷款。
3.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福建省担保业发展比较缓慢。尽管已经建立了部分担保机构,但主要在城市,多为工业企业提供担保。而专门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担保的机构少,同时,由于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外部资金补偿机制,且与地处乡村的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和运行成本,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创新和完善担保方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逐步完善。认真把握福建县域经济发展趋势,遵循贷款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依据自身网点、人员和管理半径等实际情况,选好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搞好试点,循序渐进、稳步实行、注重实效。
2.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县域支行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也千差万别,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研究农村经济主体的基本特点,积极创新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努力在农业产业链、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变化等各个层面挖掘有效金融需求,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模式。
3.风险可控,持续发展。要遵循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和内在机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制度,建立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坚持安全、有效、和谐发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担保方式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业务发展。服务“三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商业银行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要从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带着真挚的感情和爱心主动融入当地经济,根据各地的资源秉赋和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符合区域和自身特点的经营策略,使研究“三农”、服务“三农”,实现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成为自觉行动,真正建立以农村市场为发展导向,以农村客户为中心的县域业务发展模式。
2.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率。首先,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深入研究“三农”市场特点,制定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信贷制度,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求证和探索,进一步增强信贷政策制度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三农”和县域业务流程。流程是对制度的操作性落实,一个好的操作流程既是制度的有效贯彻,也是对制度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特点,明确县域支行功能定位、提升流程效率,激发县域支行经营活力,把县域支行打造成“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主要经营决策平台。再次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熟悉“三农”和县域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素质较高、熟悉“三农”和县域业务的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进一步加大“三农”和县域业务从业人员新产品、新制度、新技术适应性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
3.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持续经营。强化“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是商业银行在“三农”业务拓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始终坚持业务发展服从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风险管理。一要建立健全“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权责利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设置风险容忍度,严格贷款主责任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对新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较高或贷款违规违纪现象严重的县支行,除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还应及时调整贷款审批授权。二要创新“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要重点研究国家“三农”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供给变化对农产品价格及其产业链的影响,认真分析汇率、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农业出口企业的影响,建立风险预案,一旦出现重大政策、行业风险及自然灾害,要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降低、化解信贷风险;要充分发挥内外部征信系统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涉农企业、个体生产经营贷款客户等实行按月监控,及时纠改违规行为,规避风险发生。三要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县域业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与同业沟通客户情况,建立不良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对劣质客户、高风险区域进行制裁。
四、共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弘扬诚信文化
谋求银村合作共建,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使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更加深入,自身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网络、服务等方面优势,为共建村乡村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积极介入共建村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另一方面,共建村则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成果,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优质服务、行风建设等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强村民诚信教育,使其能主动协助商业进行贷后管理。此外,要呼吁政府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农村风险补偿机制。现阶段,对于倍受风险问题困扰的农业发展和农村金融而言,构建农业保险体系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卫星,田松冈,胡芳.对农村信贷担保体制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9(1)
2.胡志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3.贺鲲鹏,孙放.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0(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 福建福州 350003)
(责编:贾伟)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三农”担保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94-02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福建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产业特质、区域特征、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仍是影响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仅仅依靠农村各经济主体的内部积累显然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后盾。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福建省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三农”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较突出,成为制约福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三农”融资担保难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农业贷款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长周期、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的脆弱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较高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
2.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信用等级低,能够得到的担保少、抵押物少且难以变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投入。
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虽然比改革前有了较大提高,但除住宅(作为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其用于抵押的意义有限)外,农户可用于抵质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银行存单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但对需要贷款的农户来说,往往并没有银行存款可作抵押,加之农户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繁琐的贷款手续经常会贻误时间,容易造成“过时”贷款。
3.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福建省担保业发展比较缓慢。尽管已经建立了部分担保机构,但主要在城市,多为工业企业提供担保。而专门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担保的机构少,同时,由于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外部资金补偿机制,且与地处乡村的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和运行成本,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创新和完善担保方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逐步完善。认真把握福建县域经济发展趋势,遵循贷款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依据自身网点、人员和管理半径等实际情况,选好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搞好试点,循序渐进、稳步实行、注重实效。
2.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县域支行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也千差万别,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研究农村经济主体的基本特点,积极创新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努力在农业产业链、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变化等各个层面挖掘有效金融需求,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模式。
3.风险可控,持续发展。要遵循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和内在机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制度,建立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坚持安全、有效、和谐发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担保方式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业务发展。服务“三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商业银行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要从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带着真挚的感情和爱心主动融入当地经济,根据各地的资源秉赋和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符合区域和自身特点的经营策略,使研究“三农”、服务“三农”,实现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成为自觉行动,真正建立以农村市场为发展导向,以农村客户为中心的县域业务发展模式。
2.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率。首先,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深入研究“三农”市场特点,制定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信贷制度,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求证和探索,进一步增强信贷政策制度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三农”和县域业务流程。流程是对制度的操作性落实,一个好的操作流程既是制度的有效贯彻,也是对制度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特点,明确县域支行功能定位、提升流程效率,激发县域支行经营活力,把县域支行打造成“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主要经营决策平台。再次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熟悉“三农”和县域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素质较高、熟悉“三农”和县域业务的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进一步加大“三农”和县域业务从业人员新产品、新制度、新技术适应性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
3.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持续经营。强化“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是商业银行在“三农”业务拓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始终坚持业务发展服从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风险管理。一要建立健全“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权责利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设置风险容忍度,严格贷款主责任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对新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较高或贷款违规违纪现象严重的县支行,除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还应及时调整贷款审批授权。二要创新“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要重点研究国家“三农”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供给变化对农产品价格及其产业链的影响,认真分析汇率、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农业出口企业的影响,建立风险预案,一旦出现重大政策、行业风险及自然灾害,要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降低、化解信贷风险;要充分发挥内外部征信系统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涉农企业、个体生产经营贷款客户等实行按月监控,及时纠改违规行为,规避风险发生。三要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县域业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与同业沟通客户情况,建立不良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对劣质客户、高风险区域进行制裁。
四、共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弘扬诚信文化
谋求银村合作共建,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使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更加深入,自身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网络、服务等方面优势,为共建村乡村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积极介入共建村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另一方面,共建村则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成果,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优质服务、行风建设等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强村民诚信教育,使其能主动协助商业进行贷后管理。此外,要呼吁政府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农村风险补偿机制。现阶段,对于倍受风险问题困扰的农业发展和农村金融而言,构建农业保险体系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卫星,田松冈,胡芳.对农村信贷担保体制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9(1)
2.胡志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3.贺鲲鹏,孙放.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0(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 福建福州 350003)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