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于学生的人格、气质,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教材经典篇目,从渗透人文理念、挖掘人文资源、内化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典阅读 人文精神 教学模式
一、概述
(一)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经典篇目,以丰富的文学形象真切表达了属于人的情感,在感染读者的同时,传递了对人类的普遍命运、终极关怀和人文思想密切相关的思考。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谓中学语文的经典阅读教学,是指运用自主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方式,通过对经典篇目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是以人的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底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因此,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改革学校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升语文学科价值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
第一,亲情感情淡漠。相当多的中学生不论是对亲朋好友,还是对父母,都缺乏亲情感情,变得自私冷漠。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和同学有些小矛盾,动辄打架骂人;对父母的辛苦和劳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花钱大手大脚,喜欢相互攀比,等等。
第二,缺乏责任意识。如今相当多的中学生,只求索取,不讲回报,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比如:只管强调父母、老师、同学替自己考虑,而不顾及对他人应尽的义务。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能不做就不做。
第三,优良传统弱化。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学生已经淡忘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享受生活放在第一位,过个生日动辄花上几百上千元,要穿名牌衣服和球鞋,要用新款的手机和电脑,等等。还有一些学生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沉溺于网吧和网游,千方百计向父母要钱,少数学生还因此走上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
第四,心理素质不强。现在的中学生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差,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捧在掌心的“小皇帝”、“小公主”,被长辈的过度保护和过分宠爱所包围,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受一些西方腐朽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学生更加关心的是具体的摆在面前的个体利益,而忽略了奉献、给予、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念。一些不公平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也在潜移默化地腐蚀毒害着中学生的心灵。
第二,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迅猛普及的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当大量无用、无聊以及负面信息充斥学生头脑时,那些有益的、正面的信息就必然受到排斥和削弱。
第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目前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功利性目的日渐显露,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道德品行。另外,有些家长或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产生了留守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也阻碍了学校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部分老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对课文肢解性的讲解替代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标准化试题的误导,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只求聚合式思维,不求发散式思维,违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阅读原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创新经典阅读教学方式,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创新经典阅读教学方式入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确认,语文课程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语文教师必须要抛却僵化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树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构筑起人文精神的大厦。
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可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了教学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实际意义;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成就水准和评价尺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以阅读鲁迅的《故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呢?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以前十分要好的小伙伴,现在是不是疏远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激发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探究课题中蕴涵了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人文熏陶。
只有将人文理念贯穿渗透于阅读课堂教学始终,并准确选取集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教材和探究话题,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教材固定化、讲授程式化、上课讲套话、作文说假话”的被动局面,从而让那些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挖掘经典篇目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大都是作者在各自生活中,关于人类、自然、社会的深刻感悟与个性化理解,无不洋溢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经是舍本求末,把一篇篇焕发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辉的优美文章,肢解为一个个工具性的元素,简化成一道道应试技巧的练习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经典篇目中的人文资源,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运用延伸阅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等方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链接起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体验。
(三)让学生内化感悟人文精神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激起读者与其对话,就是由于其负载的信息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阐释或探求,无形之中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吸引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在阅读、鉴赏和反思中建构新的自我。而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以及作者本人,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这就为教师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基础。
本文从亲情感情淡漠、缺乏责任意识、优良传统弱化、心理素质不强等四个方面,归纳了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并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教材经典篇目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建议,包括: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理念、挖掘经典篇目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内化感悟人文精神,等等,希望能有助于提高语文经典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佘翠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广西教育》,2009年第6期,第41页。
[2]钱理群:《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赵凌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天地》,2010年第3期,第34页。
[4]索立敏:《阅读教学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学教师》,2009年第6期,第118页。
[5]孙锦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理论创新》,2008年第3期,第28页。
【关键词】经典阅读 人文精神 教学模式
一、概述
(一)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经典篇目,以丰富的文学形象真切表达了属于人的情感,在感染读者的同时,传递了对人类的普遍命运、终极关怀和人文思想密切相关的思考。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谓中学语文的经典阅读教学,是指运用自主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方式,通过对经典篇目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是以人的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底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因此,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改革学校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升语文学科价值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
第一,亲情感情淡漠。相当多的中学生不论是对亲朋好友,还是对父母,都缺乏亲情感情,变得自私冷漠。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和同学有些小矛盾,动辄打架骂人;对父母的辛苦和劳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花钱大手大脚,喜欢相互攀比,等等。
第二,缺乏责任意识。如今相当多的中学生,只求索取,不讲回报,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比如:只管强调父母、老师、同学替自己考虑,而不顾及对他人应尽的义务。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能不做就不做。
第三,优良传统弱化。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学生已经淡忘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享受生活放在第一位,过个生日动辄花上几百上千元,要穿名牌衣服和球鞋,要用新款的手机和电脑,等等。还有一些学生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沉溺于网吧和网游,千方百计向父母要钱,少数学生还因此走上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
第四,心理素质不强。现在的中学生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差,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捧在掌心的“小皇帝”、“小公主”,被长辈的过度保护和过分宠爱所包围,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受一些西方腐朽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学生更加关心的是具体的摆在面前的个体利益,而忽略了奉献、给予、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念。一些不公平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也在潜移默化地腐蚀毒害着中学生的心灵。
第二,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迅猛普及的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当大量无用、无聊以及负面信息充斥学生头脑时,那些有益的、正面的信息就必然受到排斥和削弱。
第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目前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功利性目的日渐显露,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道德品行。另外,有些家长或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产生了留守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也阻碍了学校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部分老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对课文肢解性的讲解替代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标准化试题的误导,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只求聚合式思维,不求发散式思维,违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阅读原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创新经典阅读教学方式,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创新经典阅读教学方式入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确认,语文课程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语文教师必须要抛却僵化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树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构筑起人文精神的大厦。
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可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及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了教学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实际意义;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成就水准和评价尺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以阅读鲁迅的《故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呢?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以前十分要好的小伙伴,现在是不是疏远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激发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探究课题中蕴涵了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人文熏陶。
只有将人文理念贯穿渗透于阅读课堂教学始终,并准确选取集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教材和探究话题,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教材固定化、讲授程式化、上课讲套话、作文说假话”的被动局面,从而让那些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挖掘经典篇目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大都是作者在各自生活中,关于人类、自然、社会的深刻感悟与个性化理解,无不洋溢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经是舍本求末,把一篇篇焕发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辉的优美文章,肢解为一个个工具性的元素,简化成一道道应试技巧的练习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经典篇目中的人文资源,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运用延伸阅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等方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链接起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体验。
(三)让学生内化感悟人文精神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激起读者与其对话,就是由于其负载的信息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阐释或探求,无形之中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吸引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在阅读、鉴赏和反思中建构新的自我。而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以及作者本人,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这就为教师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基础。
本文从亲情感情淡漠、缺乏责任意识、优良传统弱化、心理素质不强等四个方面,归纳了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并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教材经典篇目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培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建议,包括: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理念、挖掘经典篇目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内化感悟人文精神,等等,希望能有助于提高语文经典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佘翠华:《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广西教育》,2009年第6期,第41页。
[2]钱理群:《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赵凌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天地》,2010年第3期,第34页。
[4]索立敏:《阅读教学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学教师》,2009年第6期,第118页。
[5]孙锦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理论创新》,2008年第3期,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