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赵福成副院长非常善于沟通,当我试探着询问他是否做过零部件管控的时候,他略显惊讶的表情验证了我的判断。同样做过零部件管控的经历,让我俩的交流从一开始就非常默契。
很多人会以为18T项目组长必定是一个资深无比的发动机技术专家,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在一个发动机开发项目里,资深的技术专家可以充当首席工程师的角色,但绝不会出任项目组长的角色。像赵福成副院长这种擅长沟通又熟悉零部件管控的人,才是一个技术项目最合适的负责人。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下面的内容会很快给出答案。
王瑞平院长已经为我们解读了18T项目成功的关键,所以我对于赵福成副院长的采访就更注重项目细节。当被问及如何在三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18T项目的时候,赵副院长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发动机开发还可以这么做!
按照不少国内厂商的思路,正向开发一款全新的发动机,恨不得每个重要零部件都得按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都会要求零部件厂商针对自己的设计修改产品。没做过工程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即便是国际顶尖的零部件供应商,面对一个全新设计的产品,从开模到试制再到成功造出产品,最少要花费半年的时间,要是设计验证不合适,重新修改又得半年时间。很多厂商抱怨自行研发动力系统时间漫长且成本高昂,殊不知这都是由他们自己的思路造成的。
赵福成副院长告诉我,开发18T项目之初,他对于零部件厂商的选择异常严格,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重复选择供应商带来的时间浪费。在选择好合适的供应商之后,他提出的要求就是让供应商们根据18T项目的设计参数,拿出目前质量最稳定、质量最好和供货量最大的产品以供选择,让设计工程师们按照这些产品的参数来设计发动机的布置结构。这样一来,供应商也可以利用对于产品的熟悉,给予发动机设计更好的匹配意见,同时也省去了大量的开发和试制时间。
同时赵副院长也表示,正是有了沃尔沃多年的研发经验和毫无保留的技术支援,才让他们下决心采取这种开发模式。沃尔沃的技术专家们在项目遇到难题时,可以很快指明解决方向和测试范围,这也大大节省了18T项目的开发时长。
我觉得正是赵副院长出色的供应商管控经验和协调能力,才会让18T项目在三年时间内就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他作为18T项目组长最合适的原因所在。当我提出了这个看法的时候,他却谦虚地表示,项目组长的最大责任就是为工程师们服务,能利用各种资源帮助18T项目解决问题,他这三年来能和项目组一起成长,是他的荣幸。
眼前这个比我还年轻的小伙子,是18T项目组成员李强,也是18T项目组零部件开发科科长。看上去很腼腆的他,一说起自己负责的内容,立刻就神采飞扬,充满自豪。看得出来,王院长和赵副院长为我们描述的那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确实名副其实。
枯燥的设计和开发验证过程,是每个工程师的敌人,为了保证18T项目顺利完成,李强告诉我一系列惊人的数字。这三年时间里,加班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曾经连续20几天没有休息过。而他描述的开发过程,也是充满了激情和波折。为了一个零部件顺利量产,他自己到供应商那儿去和制造人员一起加工零部件,最后供应商的制造人员都被他感动,加班加点制造出了高质量的零部件,才保证了18T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18T项目成功之后,李强又带领团队开始了后续机型优化的工作,他向我表示,很快我就会看到更好的1.8TD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他们的团队可以做到。
和李强一样,刘伟也是18T项目组里的年轻人,作为负责发动机整体布置的工程师,他和整车部门打交道的时间更多。平时话不多的他,喜欢用工作结果来证明一切。
对于18T项目的成功,他一样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就像王瑞平院长和赵福成副院长为我们描述的那样,他们都把18T项目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恨不得付出全部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去年年底的一天下午,18T项目的试验车辆在广州出现了问题,项目组当天下午即启动QRCI机制,即使在星期天,刘伟接到电话后,也立刻飞赴广州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小时的测试和安装之后,问题顺利解决了。刘伟又搭乘航班在午夜返回宁波,开始了第二天的研发工作。
我想,正是拥有这么一支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研发团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18T项目才能在三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王瑞平院长和赵福成副院长,以及所有的项目组成员,都值得我们去赞扬和钦佩。正是有着无数这样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执着的研发人,我们相信吉利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很多人会以为18T项目组长必定是一个资深无比的发动机技术专家,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在一个发动机开发项目里,资深的技术专家可以充当首席工程师的角色,但绝不会出任项目组长的角色。像赵福成副院长这种擅长沟通又熟悉零部件管控的人,才是一个技术项目最合适的负责人。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下面的内容会很快给出答案。
王瑞平院长已经为我们解读了18T项目成功的关键,所以我对于赵福成副院长的采访就更注重项目细节。当被问及如何在三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18T项目的时候,赵副院长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发动机开发还可以这么做!
按照不少国内厂商的思路,正向开发一款全新的发动机,恨不得每个重要零部件都得按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都会要求零部件厂商针对自己的设计修改产品。没做过工程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即便是国际顶尖的零部件供应商,面对一个全新设计的产品,从开模到试制再到成功造出产品,最少要花费半年的时间,要是设计验证不合适,重新修改又得半年时间。很多厂商抱怨自行研发动力系统时间漫长且成本高昂,殊不知这都是由他们自己的思路造成的。
赵福成副院长告诉我,开发18T项目之初,他对于零部件厂商的选择异常严格,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重复选择供应商带来的时间浪费。在选择好合适的供应商之后,他提出的要求就是让供应商们根据18T项目的设计参数,拿出目前质量最稳定、质量最好和供货量最大的产品以供选择,让设计工程师们按照这些产品的参数来设计发动机的布置结构。这样一来,供应商也可以利用对于产品的熟悉,给予发动机设计更好的匹配意见,同时也省去了大量的开发和试制时间。
同时赵副院长也表示,正是有了沃尔沃多年的研发经验和毫无保留的技术支援,才让他们下决心采取这种开发模式。沃尔沃的技术专家们在项目遇到难题时,可以很快指明解决方向和测试范围,这也大大节省了18T项目的开发时长。
我觉得正是赵副院长出色的供应商管控经验和协调能力,才会让18T项目在三年时间内就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他作为18T项目组长最合适的原因所在。当我提出了这个看法的时候,他却谦虚地表示,项目组长的最大责任就是为工程师们服务,能利用各种资源帮助18T项目解决问题,他这三年来能和项目组一起成长,是他的荣幸。
眼前这个比我还年轻的小伙子,是18T项目组成员李强,也是18T项目组零部件开发科科长。看上去很腼腆的他,一说起自己负责的内容,立刻就神采飞扬,充满自豪。看得出来,王院长和赵副院长为我们描述的那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确实名副其实。
枯燥的设计和开发验证过程,是每个工程师的敌人,为了保证18T项目顺利完成,李强告诉我一系列惊人的数字。这三年时间里,加班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曾经连续20几天没有休息过。而他描述的开发过程,也是充满了激情和波折。为了一个零部件顺利量产,他自己到供应商那儿去和制造人员一起加工零部件,最后供应商的制造人员都被他感动,加班加点制造出了高质量的零部件,才保证了18T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18T项目成功之后,李强又带领团队开始了后续机型优化的工作,他向我表示,很快我就会看到更好的1.8TD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他们的团队可以做到。
和李强一样,刘伟也是18T项目组里的年轻人,作为负责发动机整体布置的工程师,他和整车部门打交道的时间更多。平时话不多的他,喜欢用工作结果来证明一切。
对于18T项目的成功,他一样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就像王瑞平院长和赵福成副院长为我们描述的那样,他们都把18T项目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恨不得付出全部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去年年底的一天下午,18T项目的试验车辆在广州出现了问题,项目组当天下午即启动QRCI机制,即使在星期天,刘伟接到电话后,也立刻飞赴广州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小时的测试和安装之后,问题顺利解决了。刘伟又搭乘航班在午夜返回宁波,开始了第二天的研发工作。
我想,正是拥有这么一支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研发团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18T项目才能在三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王瑞平院长和赵福成副院长,以及所有的项目组成员,都值得我们去赞扬和钦佩。正是有着无数这样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执着的研发人,我们相信吉利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