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方式,笔者总结得出: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生活问题更容易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本身应具有实践价值性、参与趣味性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主旨在于促进学生探究数学的本质,掌握基本数学常识及应用。通过以上三方面使学生尽快融入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一、创设生活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社会生活的数学现象十分普遍,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辅助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现实与抽象中初步了解数学。数学教师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数学案例,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转换数学思维,挑战固有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数学问题,寻找相应解决途径。
笔者选取百分率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某加工厂要从3名应聘人员中选择1名最优秀的人员进入工厂工作,对3名应聘人员进行统一测试的结果为:小李加工的100个零件中有95个合格,小南加工的150个零件中有140个合格,小新加工的200个零件中有192个合格,厂长选择哪位应聘人员对加工厂最有利?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随后引入百分率的定义。教师进一步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增加问题:小北也来参加应聘,加工的101个零件中有101个合格,小北说自己的合格率为101%;小西也来参加应聘,加工的99个零件中有99个合格,小西说自己的合格率为99%。教师问学生此问题中的合格率表达是否准确?最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授百分率的正确算法,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正确解答方式,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百分率现象。
二、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密切结合,通过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要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得到满足。
笔者选取段数和点数的教学主题进行教学:某家具厂的工人需将一段木材分割为5部分,工人需要分割几次?教师以红绳代替木材,向学生演示剪断1次红绳之后分成了2段,剪断2次红绳之后分成了3段,并依次类推剪断几次能完成分割为5部分的任务。让学生领悟段数和点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段数等于点数加一的数学公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列举生活中其他段数与点数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操作性问题情境中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
心存疑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借助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具有相对难度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从中获得真知。
笔者在这一情境中以百分率数学问题作为主题进行教学:姚明某一年的投篮命中率为65%,同时段某人的投篮命中率为100%,请问这个人是谁?该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学生通常认为投篮命中率高的人,其篮球水平也高,就会猜测这个人是某位国际知名球星。随后,教师表明自己在同时段仅投了一球,且命中,投篮命中率为100%,从而比姚明同时段的投篮命中率高。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结论感到迷茫,这时教师为学生讲解,单独使用百分率来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对取样的数量进行考虑。学生在遇到生活基本常识与数学知识的挑战时,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往往被激发。
四、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学习中加强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的思想进行充分碰撞,让学生的新旧思维得以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环境下,学生能自主选择自身储备知识的应用,可在一个问题上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需在新知识导入点、知识过渡点、知识升华点起引导、点拨作用即可。笔者在这一情境中选取加法运算作为主题进行教学:教师给出问题“8+9=?”,在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前提出复习题“9+4=13”,让学生回答9加4得13的具体算法,提示学生通过“凑十法”将9加1等于10后,再由10加3得13。之后让学生使用“凑十法”算出问题“8+9=?”。最后,教师提出几道类似的数学加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公式的迁移方式。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提高學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并不断进行丰富才能顺利、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创设生活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社会生活的数学现象十分普遍,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辅助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现实与抽象中初步了解数学。数学教师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数学案例,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转换数学思维,挑战固有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数学问题,寻找相应解决途径。
笔者选取百分率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某加工厂要从3名应聘人员中选择1名最优秀的人员进入工厂工作,对3名应聘人员进行统一测试的结果为:小李加工的100个零件中有95个合格,小南加工的150个零件中有140个合格,小新加工的200个零件中有192个合格,厂长选择哪位应聘人员对加工厂最有利?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随后引入百分率的定义。教师进一步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增加问题:小北也来参加应聘,加工的101个零件中有101个合格,小北说自己的合格率为101%;小西也来参加应聘,加工的99个零件中有99个合格,小西说自己的合格率为99%。教师问学生此问题中的合格率表达是否准确?最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授百分率的正确算法,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正确解答方式,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百分率现象。
二、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密切结合,通过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要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得到满足。
笔者选取段数和点数的教学主题进行教学:某家具厂的工人需将一段木材分割为5部分,工人需要分割几次?教师以红绳代替木材,向学生演示剪断1次红绳之后分成了2段,剪断2次红绳之后分成了3段,并依次类推剪断几次能完成分割为5部分的任务。让学生领悟段数和点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段数等于点数加一的数学公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列举生活中其他段数与点数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操作性问题情境中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
心存疑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借助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具有相对难度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从中获得真知。
笔者在这一情境中以百分率数学问题作为主题进行教学:姚明某一年的投篮命中率为65%,同时段某人的投篮命中率为100%,请问这个人是谁?该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学生通常认为投篮命中率高的人,其篮球水平也高,就会猜测这个人是某位国际知名球星。随后,教师表明自己在同时段仅投了一球,且命中,投篮命中率为100%,从而比姚明同时段的投篮命中率高。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结论感到迷茫,这时教师为学生讲解,单独使用百分率来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对取样的数量进行考虑。学生在遇到生活基本常识与数学知识的挑战时,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往往被激发。
四、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学习中加强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的思想进行充分碰撞,让学生的新旧思维得以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环境下,学生能自主选择自身储备知识的应用,可在一个问题上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需在新知识导入点、知识过渡点、知识升华点起引导、点拨作用即可。笔者在这一情境中选取加法运算作为主题进行教学:教师给出问题“8+9=?”,在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前提出复习题“9+4=13”,让学生回答9加4得13的具体算法,提示学生通过“凑十法”将9加1等于10后,再由10加3得13。之后让学生使用“凑十法”算出问题“8+9=?”。最后,教师提出几道类似的数学加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公式的迁移方式。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提高學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并不断进行丰富才能顺利、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