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现对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和思考。
一、 “研学案”缺乏针对性
【现象】
研学案的设计是“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几种情况:
1.把“研学案”当作试卷。部分教师设计“研学案”时,搬出大量的练习题,实行题海战术,以为习题多多益善。
2.复制课后练习。有部分老师在设置“研学案”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把“研学案”当作了课后习题的复印纸。
3.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有部分老师在设计“研学案”时,大多数围绕着陈述性知识进行,比如: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它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这样的问题开放度不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思考与对策】
制定好“研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线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研学案”设计基本思路:知识问题化,用“问题串”串起学生的“认知线路图”。 但是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注意,较深入的讨论以1~3个问题为宜。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形式上,老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在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注意“效率优先”的原则,什么样的内容该“研”,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该“研“;一节课什么该“研”,什么不该“研”,值得思考。值得“研”的“研”,不值得“研”的也“研”,什么都“研”,会加重师生的负担。
一般来说,事实性的知识不是研学的重点,而程序性的知识包含了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我们研学的重点。比如: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生成CO2,除此之外,能生成CO2的反应还有哪些?
二、 学生预习未成习惯
【现象】
我们针对学生的研学预习进行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从初三年级六个班级中调取80份“研学案”预习作业,发现能够认真完成“研学案”相关预习的同学占62.37%,基本完成的同学占24.56%,不能完成的同学占13.07%。
【思考与对策】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学生的自主预习是“后教”的基础。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初感,产生学习疑惑,才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期待”,也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老师也才有可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做到合理引导。
面对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研学预习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预习方法、预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矫正,以保证“研学后教”的顺利实施。
三、 展示结果省略过程
【现象】
我们来看一个课堂教学片断:
“酸和碱的性质研学案”中,其中一个探究设计要求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学生在自主实验之后进行研究展示。
生1:稀盐酸与金属会发生明显地变化,和其他物质不能。
生2:稀硫酸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和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明显的现象。
【思考与对策】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展示”环节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果的环节,是智慧闪耀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小组得出的结论,探究的经过,探究的方法,未解的疑惑。这样的状态才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展示,是一种“学”的充分展示。
但是,从上述案例以及平时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表明,学生大多数是直接汇报自己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以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从内容上说,大多数限于探究结果,从形式上说,大多数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而难见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 “研学案”缺乏针对性
【现象】
研学案的设计是“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几种情况:
1.把“研学案”当作试卷。部分教师设计“研学案”时,搬出大量的练习题,实行题海战术,以为习题多多益善。
2.复制课后练习。有部分老师在设置“研学案”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把“研学案”当作了课后习题的复印纸。
3.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有部分老师在设计“研学案”时,大多数围绕着陈述性知识进行,比如: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它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这样的问题开放度不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思考与对策】
制定好“研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线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研学案”设计基本思路:知识问题化,用“问题串”串起学生的“认知线路图”。 但是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注意,较深入的讨论以1~3个问题为宜。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形式上,老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在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注意“效率优先”的原则,什么样的内容该“研”,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该“研“;一节课什么该“研”,什么不该“研”,值得思考。值得“研”的“研”,不值得“研”的也“研”,什么都“研”,会加重师生的负担。
一般来说,事实性的知识不是研学的重点,而程序性的知识包含了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我们研学的重点。比如: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生成CO2,除此之外,能生成CO2的反应还有哪些?
二、 学生预习未成习惯
【现象】
我们针对学生的研学预习进行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从初三年级六个班级中调取80份“研学案”预习作业,发现能够认真完成“研学案”相关预习的同学占62.37%,基本完成的同学占24.56%,不能完成的同学占13.07%。
【思考与对策】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学生的自主预习是“后教”的基础。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初感,产生学习疑惑,才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期待”,也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老师也才有可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做到合理引导。
面对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研学预习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预习方法、预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矫正,以保证“研学后教”的顺利实施。
三、 展示结果省略过程
【现象】
我们来看一个课堂教学片断:
“酸和碱的性质研学案”中,其中一个探究设计要求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学生在自主实验之后进行研究展示。
生1:稀盐酸与金属会发生明显地变化,和其他物质不能。
生2:稀硫酸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和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明显的现象。
【思考与对策】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展示”环节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果的环节,是智慧闪耀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小组得出的结论,探究的经过,探究的方法,未解的疑惑。这样的状态才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展示,是一种“学”的充分展示。
但是,从上述案例以及平时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表明,学生大多数是直接汇报自己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以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从内容上说,大多数限于探究结果,从形式上说,大多数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而难见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