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爬坡过坎的特殊时期,长春开启了一场以创新促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发展软环境的战役
6.3%、7%、7.3%,这三个数字构成了2016年前三季度长春市GDP增速的上升曲线。
如今的东北地区仍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压力之下,吉林省长春市经济企稳回升、民生持续改善,成为振兴画卷上的一抹亮色。
长春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老工业基地新生
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春经济回暖首先体现在工业。
2016年1~10月份,长春市工业经济总量及增速居东北四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之首,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工业总量由第11位跃居第9位,增速居第3位。相关部门预计,2016年长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8.5%,远高于2015年同期数据。
作为“汽车城”,长春经济的企稳离不开一汽。在一汽大众生产车间,工人们开足马力生产Q5等热销车型。即便是午餐时间,车间里也依旧繁忙,工人们轮班吃饭。2016年1~10月,一汽集团产销增速双双超过10%,分别高于全国汽车产销0.4个和0.5个百分点。
长春经济的回升又不仅仅依赖一汽。从8月份开始,一汽产值增幅开始回落,而长春地方工业增幅却逐步提升,从8月份的4.9%增加到10月份的6.6%,比2015年底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助力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8.2%。
2015年以来,长春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优势产业,把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产业做强做优,共同支撑经济发展。
在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其全球领先的检修基地具备检修300列动车组的能力。专家说,轨道客车制造会有“天花板”,但检修基地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轨道客车4S店,上百亿的产值将由此而来。
除此之外,长春市还在打造6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产业。长春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要由现在的17.1%提高到26%左右,做到四分天下有其一。
作为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龙头,长春工业战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促进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变。
目前,长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6户,长光卫星科技公司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及有关企业等共同建立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创新联盟。吉林省和长春市科技大市场相继开通运行,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百万平米国际一流孵化基地、五大专业技术平台、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引进了51家高水平研发机构,产业孵化区建设初见成效。
上升的经济曲线吸引了更多投资。在全国投资增速回落之时,2016年1~10月份,长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5.7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工业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工业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开发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新技术,企业发展内涵得到发掘。
长春市副市长白绪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春工业经历了2014、2015两年的调整,2016年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这个势头在2017年会持续。
“一是汽车产业会稳定增长,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地方工业的支持作用也在增强。”白绪贵说。
一辆辆体积不大、搭载着重金属材料的小货车,沿着胶带制造的“轨道”平稳行驶,准确无误地将原材料送往各个工位。在东北工业集团一东公司,这几台最新引进的自动化物流车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把运输工作的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增效率、降成本,也就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涛说。
一东公司的变化,也是长春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缩影。从2016年前10个月的数据来看,除了工业总量和增速攀升,长春工业质量效益也在提升。其中工业产值利润率达到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一些干部群众表示,从负增长到止跌回升再到排位跃升,大家打赢新一轮东北振兴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大大增强。
看到成绩的同时,长春市经济转型升级也存在难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对经济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工业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多等难题依然制约振兴。
民营经济为何能成为“生力军”
东北地区体制机制落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软环境问题多被诟病。
在经济爬坡过坎的特殊时期,长春开启了一场以创新促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发展软环境的战役。
2016年3月起,长春市委、市政府掀起“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直面征地拆迁难、政策兑现难、项目审批落地难等经济发展瓶颈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春市的改革以对标高位、“比学赶帮超”的参观考察开始。年初,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便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主要部门调研,在此基础上带队赴青岛、天津学习考察。其后,15个县(市)区、开发区各自明确对标学习对象,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强化管理等方面,全面对标学习。
从改革绩效考核到督查抓落实,从“电视问政”到“容错免责”“多规合一”制度,新措施、新机制不断探索落实。聚焦简政放权、主动服务,长春市直各部门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对标发达地区,在全市3.8万个窗口单位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越是经济欠发达,越要提升办事效率。长春建立完善了市政务中心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301个工作日缩短到120个工作日。在农安县开展的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成功探索了 “一个窗口”对外、“一颗印章管审批”,“一站式办理”、“联合现场踏查”、“审批环节不出政务中心”等改革措施,减少签字盖章等环节120余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比原来减少了82个工作日。
政府干部不再是坐在家里打电话调度,而是前往项目现场一蹲好几天。针对社会投资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基层开展调研,适时研究提出新的对策,有力保护了社会投资热情。
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俊良说,创新出台的容错免责条例让原本因分割出让难题无法落地的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园科技孵化中心项目得以落地;而改革提升政府办公效率,创造了华为项目28天落位的“长春速度”。
改革最显著的成效是为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打开了发展空间。长春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旧厂房位于长春市高新南区,2016年,企业选址高新北区增建厂房。按照以往的政策,建新厂房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只能作为分支机构落户,手续繁琐。因为“一照多址”新政带来的便利,新厂房无需二次办证即可经营。
长春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工商年检年度报告公示制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及“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以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制度改革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
仅2016年上半年,长春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57947户,同比增长18%,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户数16126户,同比增长28.6%。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长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在东北甚至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民间投资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长春市仅上半年就实现民间投资142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八成,同比增幅近30%。政府扶持民营经济、民间资本助力振兴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振兴不仅是GDP
2016年12月1日,“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长春第九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凭借连续五年以上获此殊荣而获得“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周年最高荣誉”。以“人民获得感”为主题的这次推选活动涵盖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城市向往等16大类50个指标。这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在东北地区整体面临发展压力的背景下,长春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仍在改善。
每年入冬供暖期都是东北的“重霾”时期。2016年,长春人已经做好了“迎霾”的心理建设,却发现蓝天多了,空气好了,霾少了。从年初开始,长春开始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11户,淘汰黄标车1.6万辆、燃煤小锅炉近千台;秋冬季节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重治理秸秆露天焚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2日,长春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8%,比2015年同期增加50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6天,比2015年同期减少19天;PM10、PM2.5浓度均值较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26.4%和30.8%。
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持续了大半年的旧城改造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交通秩序整治、街路环境改造、商圈改造等“十大工程”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
2016年,长春拆除违章建筑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的总和;涉及长春三环以内中心城区166平方公里范围的旧城系统改造,致力于把长春建成“本地人幸福,外地人羡慕”的品质之城。
振兴的最终效果还是要在居民收入上体现。2016年,长春市开展“暖流计划”,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注入暖流。与大多数增收计划不同,长春市的“暖流计划”面向全体市民,通过分群体施策,采取增收与减负同步、“造血”与“输血”并举、突出重点与扩大覆盖面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6.3%、7%、7.3%,这三个数字构成了2016年前三季度长春市GDP增速的上升曲线。
如今的东北地区仍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压力之下,吉林省长春市经济企稳回升、民生持续改善,成为振兴画卷上的一抹亮色。
长春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老工业基地新生
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春经济回暖首先体现在工业。
2016年1~10月份,长春市工业经济总量及增速居东北四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之首,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工业总量由第11位跃居第9位,增速居第3位。相关部门预计,2016年长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8.5%,远高于2015年同期数据。
作为“汽车城”,长春经济的企稳离不开一汽。在一汽大众生产车间,工人们开足马力生产Q5等热销车型。即便是午餐时间,车间里也依旧繁忙,工人们轮班吃饭。2016年1~10月,一汽集团产销增速双双超过10%,分别高于全国汽车产销0.4个和0.5个百分点。
长春经济的回升又不仅仅依赖一汽。从8月份开始,一汽产值增幅开始回落,而长春地方工业增幅却逐步提升,从8月份的4.9%增加到10月份的6.6%,比2015年底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助力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8.2%。
2015年以来,长春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优势产业,把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产业做强做优,共同支撑经济发展。
在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其全球领先的检修基地具备检修300列动车组的能力。专家说,轨道客车制造会有“天花板”,但检修基地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轨道客车4S店,上百亿的产值将由此而来。
除此之外,长春市还在打造6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产业。长春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要由现在的17.1%提高到26%左右,做到四分天下有其一。
作为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龙头,长春工业战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促进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变。
目前,长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6户,长光卫星科技公司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及有关企业等共同建立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创新联盟。吉林省和长春市科技大市场相继开通运行,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百万平米国际一流孵化基地、五大专业技术平台、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引进了51家高水平研发机构,产业孵化区建设初见成效。
上升的经济曲线吸引了更多投资。在全国投资增速回落之时,2016年1~10月份,长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5.7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工业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工业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开发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新技术,企业发展内涵得到发掘。
长春市副市长白绪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春工业经历了2014、2015两年的调整,2016年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这个势头在2017年会持续。
“一是汽车产业会稳定增长,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地方工业的支持作用也在增强。”白绪贵说。
一辆辆体积不大、搭载着重金属材料的小货车,沿着胶带制造的“轨道”平稳行驶,准确无误地将原材料送往各个工位。在东北工业集团一东公司,这几台最新引进的自动化物流车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把运输工作的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增效率、降成本,也就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涛说。
一东公司的变化,也是长春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缩影。从2016年前10个月的数据来看,除了工业总量和增速攀升,长春工业质量效益也在提升。其中工业产值利润率达到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一些干部群众表示,从负增长到止跌回升再到排位跃升,大家打赢新一轮东北振兴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大大增强。
看到成绩的同时,长春市经济转型升级也存在难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对经济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工业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多等难题依然制约振兴。
民营经济为何能成为“生力军”
东北地区体制机制落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等软环境问题多被诟病。
在经济爬坡过坎的特殊时期,长春开启了一场以创新促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发展软环境的战役。
2016年3月起,长春市委、市政府掀起“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直面征地拆迁难、政策兑现难、项目审批落地难等经济发展瓶颈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春市的改革以对标高位、“比学赶帮超”的参观考察开始。年初,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便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主要部门调研,在此基础上带队赴青岛、天津学习考察。其后,15个县(市)区、开发区各自明确对标学习对象,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强化管理等方面,全面对标学习。
从改革绩效考核到督查抓落实,从“电视问政”到“容错免责”“多规合一”制度,新措施、新机制不断探索落实。聚焦简政放权、主动服务,长春市直各部门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对标发达地区,在全市3.8万个窗口单位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越是经济欠发达,越要提升办事效率。长春建立完善了市政务中心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301个工作日缩短到120个工作日。在农安县开展的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成功探索了 “一个窗口”对外、“一颗印章管审批”,“一站式办理”、“联合现场踏查”、“审批环节不出政务中心”等改革措施,减少签字盖章等环节120余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比原来减少了82个工作日。
政府干部不再是坐在家里打电话调度,而是前往项目现场一蹲好几天。针对社会投资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基层开展调研,适时研究提出新的对策,有力保护了社会投资热情。
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俊良说,创新出台的容错免责条例让原本因分割出让难题无法落地的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园科技孵化中心项目得以落地;而改革提升政府办公效率,创造了华为项目28天落位的“长春速度”。
改革最显著的成效是为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打开了发展空间。长春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旧厂房位于长春市高新南区,2016年,企业选址高新北区增建厂房。按照以往的政策,建新厂房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只能作为分支机构落户,手续繁琐。因为“一照多址”新政带来的便利,新厂房无需二次办证即可经营。
长春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工商年检年度报告公示制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及“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以及“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制度改革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
仅2016年上半年,长春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57947户,同比增长18%,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户数16126户,同比增长28.6%。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长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在东北甚至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民间投资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长春市仅上半年就实现民间投资142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八成,同比增幅近30%。政府扶持民营经济、民间资本助力振兴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振兴不仅是GDP
2016年12月1日,“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长春第九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凭借连续五年以上获此殊荣而获得“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周年最高荣誉”。以“人民获得感”为主题的这次推选活动涵盖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城市向往等16大类50个指标。这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在东北地区整体面临发展压力的背景下,长春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仍在改善。
每年入冬供暖期都是东北的“重霾”时期。2016年,长春人已经做好了“迎霾”的心理建设,却发现蓝天多了,空气好了,霾少了。从年初开始,长春开始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11户,淘汰黄标车1.6万辆、燃煤小锅炉近千台;秋冬季节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重治理秸秆露天焚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2日,长春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8%,比2015年同期增加50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6天,比2015年同期减少19天;PM10、PM2.5浓度均值较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26.4%和30.8%。
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持续了大半年的旧城改造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交通秩序整治、街路环境改造、商圈改造等“十大工程”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
2016年,长春拆除违章建筑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的总和;涉及长春三环以内中心城区166平方公里范围的旧城系统改造,致力于把长春建成“本地人幸福,外地人羡慕”的品质之城。
振兴的最终效果还是要在居民收入上体现。2016年,长春市开展“暖流计划”,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注入暖流。与大多数增收计划不同,长春市的“暖流计划”面向全体市民,通过分群体施策,采取增收与减负同步、“造血”与“输血”并举、突出重点与扩大覆盖面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