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浪者之歌》这部舞剧是林怀民先生根据赫尔曼·黑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在这部舞剧中,林怀民先生将现代舞的形式与禅宗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使整部舞剧达到了一种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作为观众之一,尝试从佛教理论中的贪、嗔、痴以及豁达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思,且对此部舞剧中暗示的现世隐喻抒发己见。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贪念;嗔恚;痴愚;豁达
《流浪者之歌》与林怀民先生的其他舞剧相比,创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略无异处,都是将东方元素与西方美学进行完美糅合,舞者干净纯粹的肢体动作下是对作品最深层次的表达。在《流浪者之歌》这部舞剧中,林怀民先生用3.5吨的稻米、静止不动的僧侣,以及“流浪”的舞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禅意的神圣而宁静的世界。在这虚实相生的幻象里,笔者更多解读到的是关于生命,关于修行,以及关于人性。
一、贪念——生命的追寻
一生之中,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老去,走了一世的路,看了一世的风景,回过头来,才发现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每个人都曾被执念所羁绊,也曾在追求功名利禄时被贪念蒙蔽了双眼,于是,欲望一点点包裹着我们的身心,直至侵噬灵魂。
在《流浪者之歌》这部舞剧中,欲望无处不在:“流浪者”们仰望天空,像是对光的渴望;他们不断扑倒爬起,是对活着的渴望;他们跪在蜿蜒的“圣河”边,捧起金色的“河水”任其在脸上、身上流淌,是对纯洁的渴望;女“流浪者”向男“流浪者”的招手眺望,是对爱的渴望……舞台上一群充满欲望的“流浪者”,与舞台前方伫立在金谷稻米中紧闭双目、神态祥和的苦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缓缓流下的金谷稻米,似瀑布、似水柱顺着他的头顶倾泻而下,它或许象征着磨难,抑或情欲,而在流逝的时光中,僧侣却纹丝不动,成为了苍穹中的永恒。
人因贪念这个世界而充满了欲望,且因欲望而追寻了一生。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充满了对生的欲望,孩提时充满了对成长的欲望,成人后充满了对物质的欲望、对情爱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等等。在这欲望充斥的世界,我们倘若能像舞台上伫立的僧侣一样,在空寂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安宁,当心中的所有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我们是否会找到混沌世界中真实的自我?
二、嗔恚——生命的恶源
《成唯识论》中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言下之意为,人对众生和事物产生厌恶之心时,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便油然而生,怨恨之情、仇恨之心便在心底生根发芽,由此,善恶福祸便皆在一念之间了。一念之间,哭婆变笑婆;一念之间,天堂变地狱;一念之间,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因而,如佛教中所说,嗔为三毒中最重的毒垢,其咎最深,倘若扎根心中,就好比滴墨入水。
《婆罗门书》所说:“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林怀民先生在《流浪者之歌》的舞台上,将人性的罪恶体现得淋漓尽致。起初“圣河”边上虔诚朝圣的“流浪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都变了质,贪念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嗔恚污染了他们的心灵,“流浪者”们将稻米推出时的愤怒、在跌倒与爬起中的癫狂、男人们用树枝抽打自己时的无奈与愤恨……“流浪者”们在痛苦、纠结与挣扎中舞动身体,似在宣泄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又似在妒忌他人,愤恨生命的不公。他们用身体的推、抛、拧、转等动作,表现出了人性的罪恶之念,在疯狂地抽搐与癫狂之后,“时间旅人”缓缓推动着稻米前行,寓示着时光的穿梭与流逝,最终所有人都归于平静,以深深的祈祷作为对生命的忏悔。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舞台上的“流浪者”们幽怨、嗔怒的表现,不正是动了嗔心的结果吗?身处这个嘈杂聒噪的社会,我们变得性情暴躁,试问谁还会拥有一颗单纯之心去善待世间万物,一草一木呢?这个世界固然充满了阴暗与冷漠,但是,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佛语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益之争时,互让一下又何妨?受到他人诋毁时,原谅何尝不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放下所有的嗔恚之心,便会发现那透过叶隙洒下的阳光竟如此温柔而美好。
三、痴愚——生命的蒙昧
“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皆由“痴”而起。悉达多在求道途中,也曾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他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受困于物欲与赌瘾,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舞剧中唯一的男子独舞“重生舞”,是林怀民先生借助悉达多的原型,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求道者的苦难之旅:在金黄的稻谷上,舞者屈膝跋涉,寓示着得道之路上的苦行。舞者向高空中跳跃,再绝望地狠狠摔下地面,躺在金黄的谷堆里疯狂地抛洒着稻谷,一次次地重蹈覆辙,一次次地惆怅与失落,他迷茫无助的心理纠结刻画在脸上,紧紧地揪着人心。舞者将身体蜷缩在一起,寓示着对未知的茫然与恐惧,一次次地跌倒与爬起,象征着不屈服的生命执念,暴躁、虚荣、贪欲、迷茫等有关人性的哲理在舞者的身体流动中得以阐释。最终,舞者在祈祷中回归了平静,寓示着他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得到了重生。
这支“重生之舞”是阐释生命历程的心灵之舞,在这场心灵历程中,林怀民先生用舞蹈表达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生命的机会。当下的人总感觉活着太累,这是因为我们忙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而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与初心。贪念、嗔恚皆由一颗痴愚之心引发,唯有戒掉痴愚,才能不被黑暗所吞噬,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试着淡泊功名利禄、物欲横流,继而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到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
四、豁达——生命的禅悟
语言是苍白的,这世间的一切都需要人自己去感受,通过观察这个世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所得到的感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像林怀民先生在菩提树下,所感受到的阳光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样。我们必须经历着我们必然经历的一切,经历贪欲、陷于嗔恚、体验痴愚,并由此学会成长,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在书中跟着悉达多去流浪,在舞剧中跟着“流浪者”们去流浪,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接受着洗涤。舞剧最后,“流浪者”们在如瀑布般倾泻的谷雨中疯狂抽搐,而后疯狂地一遍遍将稻谷抛洒向空中,他们与端着火盆的女舞者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那火盆既像是代表着希望,又像是代表着重生,女舞者端着火盆不慌不忙,从容自若地穿过“流浪者们”向舞台后方走去,像极了老年的悉达多在经历了一世的苦修之后,参悟了生命,找寻到了真实的自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未尝不是一条修行之路呢?谁不曾经历过人生的浮沉、情感的忧乐?谁不曾被贪、嗔、痴所迷惑?但经历了一世苦修之后,最终是否能够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状态呢?如悉达多一样,经过一生的追求,他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和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五、结语
将悉达多的禅意与林怀民先生的诗意结合在一起,这部舞剧所要表达的情感使人感动。在舞剧的结尾处,当所有的舞者都在歇斯底里的狂舞之后默默归于寂静,舞者们以深深的祷告作为苦修之路的结束,舞台上只剩下“时间旅人”以长耙缓慢从容地从舞台中心逐渐画出无数个向心圆,三分钟左右的动作,他始终不慌不忙,细致入微,既暗示着他宁静从容的内心状态,也成为此剧的点睛之处,仿佛象征着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没有始亦没有终,转动着的只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罢了。或许,待到耄耋之年,我们会笑着向过往挥手告别,对未来再无痴心,对过去亦再无牵挂,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参考文献:
[1]玄奘,窥基.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严重,集.婆罗门书[M]//郑学川,辑.楼阁丛书.
[3]黑塞.悉达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4]胡益凡,常俊勇.舞剧《流浪者之歌》中“重生舞”的舞蹈动作语言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4).
[5]庄点.谈《流浪者之歌》中的禅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贪念;嗔恚;痴愚;豁达
《流浪者之歌》与林怀民先生的其他舞剧相比,创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略无异处,都是将东方元素与西方美学进行完美糅合,舞者干净纯粹的肢体动作下是对作品最深层次的表达。在《流浪者之歌》这部舞剧中,林怀民先生用3.5吨的稻米、静止不动的僧侣,以及“流浪”的舞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禅意的神圣而宁静的世界。在这虚实相生的幻象里,笔者更多解读到的是关于生命,关于修行,以及关于人性。
一、贪念——生命的追寻
一生之中,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老去,走了一世的路,看了一世的风景,回过头来,才发现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每个人都曾被执念所羁绊,也曾在追求功名利禄时被贪念蒙蔽了双眼,于是,欲望一点点包裹着我们的身心,直至侵噬灵魂。
在《流浪者之歌》这部舞剧中,欲望无处不在:“流浪者”们仰望天空,像是对光的渴望;他们不断扑倒爬起,是对活着的渴望;他们跪在蜿蜒的“圣河”边,捧起金色的“河水”任其在脸上、身上流淌,是对纯洁的渴望;女“流浪者”向男“流浪者”的招手眺望,是对爱的渴望……舞台上一群充满欲望的“流浪者”,与舞台前方伫立在金谷稻米中紧闭双目、神态祥和的苦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缓缓流下的金谷稻米,似瀑布、似水柱顺着他的头顶倾泻而下,它或许象征着磨难,抑或情欲,而在流逝的时光中,僧侣却纹丝不动,成为了苍穹中的永恒。
人因贪念这个世界而充满了欲望,且因欲望而追寻了一生。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充满了对生的欲望,孩提时充满了对成长的欲望,成人后充满了对物质的欲望、对情爱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等等。在这欲望充斥的世界,我们倘若能像舞台上伫立的僧侣一样,在空寂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安宁,当心中的所有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我们是否会找到混沌世界中真实的自我?
二、嗔恚——生命的恶源
《成唯识论》中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言下之意为,人对众生和事物产生厌恶之心时,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便油然而生,怨恨之情、仇恨之心便在心底生根发芽,由此,善恶福祸便皆在一念之间了。一念之间,哭婆变笑婆;一念之间,天堂变地狱;一念之间,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因而,如佛教中所说,嗔为三毒中最重的毒垢,其咎最深,倘若扎根心中,就好比滴墨入水。
《婆罗门书》所说:“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林怀民先生在《流浪者之歌》的舞台上,将人性的罪恶体现得淋漓尽致。起初“圣河”边上虔诚朝圣的“流浪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都变了质,贪念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嗔恚污染了他们的心灵,“流浪者”们将稻米推出时的愤怒、在跌倒与爬起中的癫狂、男人们用树枝抽打自己时的无奈与愤恨……“流浪者”们在痛苦、纠结与挣扎中舞动身体,似在宣泄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又似在妒忌他人,愤恨生命的不公。他们用身体的推、抛、拧、转等动作,表现出了人性的罪恶之念,在疯狂地抽搐与癫狂之后,“时间旅人”缓缓推动着稻米前行,寓示着时光的穿梭与流逝,最终所有人都归于平静,以深深的祈祷作为对生命的忏悔。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舞台上的“流浪者”们幽怨、嗔怒的表现,不正是动了嗔心的结果吗?身处这个嘈杂聒噪的社会,我们变得性情暴躁,试问谁还会拥有一颗单纯之心去善待世间万物,一草一木呢?这个世界固然充满了阴暗与冷漠,但是,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佛语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益之争时,互让一下又何妨?受到他人诋毁时,原谅何尝不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放下所有的嗔恚之心,便会发现那透过叶隙洒下的阳光竟如此温柔而美好。
三、痴愚——生命的蒙昧
“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皆由“痴”而起。悉达多在求道途中,也曾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他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受困于物欲与赌瘾,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舞剧中唯一的男子独舞“重生舞”,是林怀民先生借助悉达多的原型,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求道者的苦难之旅:在金黄的稻谷上,舞者屈膝跋涉,寓示着得道之路上的苦行。舞者向高空中跳跃,再绝望地狠狠摔下地面,躺在金黄的谷堆里疯狂地抛洒着稻谷,一次次地重蹈覆辙,一次次地惆怅与失落,他迷茫无助的心理纠结刻画在脸上,紧紧地揪着人心。舞者将身体蜷缩在一起,寓示着对未知的茫然与恐惧,一次次地跌倒与爬起,象征着不屈服的生命执念,暴躁、虚荣、贪欲、迷茫等有关人性的哲理在舞者的身体流动中得以阐释。最终,舞者在祈祷中回归了平静,寓示着他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得到了重生。
这支“重生之舞”是阐释生命历程的心灵之舞,在这场心灵历程中,林怀民先生用舞蹈表达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生命的机会。当下的人总感觉活着太累,这是因为我们忙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而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与初心。贪念、嗔恚皆由一颗痴愚之心引发,唯有戒掉痴愚,才能不被黑暗所吞噬,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试着淡泊功名利禄、物欲横流,继而保持一种恬静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到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
四、豁达——生命的禅悟
语言是苍白的,这世间的一切都需要人自己去感受,通过观察这个世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所得到的感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像林怀民先生在菩提树下,所感受到的阳光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样。我们必须经历着我们必然经历的一切,经历贪欲、陷于嗔恚、体验痴愚,并由此学会成长,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在书中跟着悉达多去流浪,在舞剧中跟着“流浪者”们去流浪,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接受着洗涤。舞剧最后,“流浪者”们在如瀑布般倾泻的谷雨中疯狂抽搐,而后疯狂地一遍遍将稻谷抛洒向空中,他们与端着火盆的女舞者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那火盆既像是代表着希望,又像是代表着重生,女舞者端着火盆不慌不忙,从容自若地穿过“流浪者们”向舞台后方走去,像极了老年的悉达多在经历了一世的苦修之后,参悟了生命,找寻到了真实的自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未尝不是一条修行之路呢?谁不曾经历过人生的浮沉、情感的忧乐?谁不曾被贪、嗔、痴所迷惑?但经历了一世苦修之后,最终是否能够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状态呢?如悉达多一样,经过一生的追求,他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和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五、结语
将悉达多的禅意与林怀民先生的诗意结合在一起,这部舞剧所要表达的情感使人感动。在舞剧的结尾处,当所有的舞者都在歇斯底里的狂舞之后默默归于寂静,舞者们以深深的祷告作为苦修之路的结束,舞台上只剩下“时间旅人”以长耙缓慢从容地从舞台中心逐渐画出无数个向心圆,三分钟左右的动作,他始终不慌不忙,细致入微,既暗示着他宁静从容的内心状态,也成为此剧的点睛之处,仿佛象征着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没有始亦没有终,转动着的只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罢了。或许,待到耄耋之年,我们会笑着向过往挥手告别,对未来再无痴心,对过去亦再无牵挂,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参考文献:
[1]玄奘,窥基.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严重,集.婆罗门书[M]//郑学川,辑.楼阁丛书.
[3]黑塞.悉达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4]胡益凡,常俊勇.舞剧《流浪者之歌》中“重生舞”的舞蹈动作语言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4).
[5]庄点.谈《流浪者之歌》中的禅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