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伪证制裁难小议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访压力的加大,民事伪证制裁越来越难。民事伪证不制裁,既妨害了诉讼秩序,影响了法律尊严,又浪费了诉讼资源,造成当事人讼累。更是损害了司法权威,消弱了双方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仰。本文认真分析了民事伪证制裁难的成因,既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进行了缺陷分析,同时又从法官自身分析了伪证难认证的成因。面对民事伪证制裁难,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纯洁民事诉讼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民事伪证制裁难;纯洁民事诉讼活动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经调查,相当一部分基层法院存在民事伪证制裁难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信访形势严峻,一些法官不敢或不愿制裁,《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中以证人证言的伪证频发率最高,以书证、鉴定结论的伪证危害结果最重。证人证言频发率高的原因是当事人容易通过亲属朋友关系、经济利益贿买途径来指使证人按其要求作证,证人只要具备正常的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具备了做伪证的条件,因此证人做伪证的简单性决定了证人证言的频发性。对于伪造书证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比较常见的是伪造、变造合同书和借据。当事人伪造证据,制造假象,既妨害了诉讼秩序,影响了法律尊严,又浪费了诉讼资源,造成当事人讼累。更是损害了司法权威,消弱了双方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仰。民事诉讼当事人为何制造伪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法律规范不力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立法主要的缺陷在于:一是对作伪证、假证的形式作了有限的简单列举。并未针对作伪证的具体情形作出规定,使某些伪证行为被排除在法律制裁之外;二是对于伪证制裁形式过于简单,轻重幅度掌握不到位。法律对伪证制裁规定了罚款和拘留两种形式,操作性不强,震慑力不大;三是制裁程序的欠缺。法律并没有对伪证制裁的相关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以致造成伪证制裁可有可无的局面。四是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伪证来说形同虚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但刑法上没有为民事伪证设计相应的罪名。
  二、法庭认证上的原因
  造假轻易识假难,打假举步维艰。推翻一个虚假的证据,需要另一组相应的证据来证实,这就无疑给法官的认定设置了另一道高墙。法官虽然可以运用自由裁量权排除疑点证据,但是,假如要将疑点证据拿来作为伪证制裁,就必须搜集其它证据来证实其认证的正确性,由于对伪证认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巨大的工程,法官不愿投入更多精力对本诉之外的事实进行调查,这就给伪证的认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对伪的证制裁存在风险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通过庭审质证认证作出裁判结论,如果裁判有误还可通过二审、再审等法律程序去纠正,由于法律设计的欠缺,法官对伪证制裁心存顾虑。如果对伪证制裁错误,会导致被制裁方对法官个人产生不满,做出极其对法官不利行为,因此法官更倾向于对违证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一则明哲保身,再则省时省力。伪证的制裁从个案来看,也许是裁判行为的旁枝末节,不去制裁也无关大碍,但从诉讼的整体效益和诉讼价值来看,伪证的制裁将节约诉讼成本,抵制诉讼资源浪费,提高诉讼效率和司法公信度。因此,有必要将伪证制裁从诉讼个案中分离出来,形成一套严密的制裁体系,降低法官个人制裁风险。
  伪证现象的大量存在,严重干扰了司法正常活动,影响了法制社会的进程,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纯洁民事诉讼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大法制宣传,做好预防工作
  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当事人负有真实义务的直接体现。当事人不提供伪证和证人如实作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出具伪证带有盲目性,或者私心杂念,根本不知道其危害性及违法性。因此,有必要将提供伪证的法律后果在诉讼时明确告知当事人。
  (二)强化道德约束,做好证前工作
  在诉讼程序中,通过规范而庄重的庭审活动使证人意识到作伪证的严重后果,加深其作伪证的心里惧怕感,从而唤醒良知和潜在的正义感,预防伪证的发生。
  (三)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
  当事人制造伪证,多是为了取得非法的诉讼利益。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非法利益,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如将伪证制造者的风险成本提高,其作伪的念头可能受到压制。应适当提高罚款数额,这对那些想通过制造伪证,获取非法巨额经济利益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尤为必要。大幅度提高罚款数额并不现实,可考虑建立一种赔偿制度,要求伪证行为人给因伪证行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予以赔偿,在惩戒制造伪证者的同时,给受害者适当的经济补偿予以抚慰,倡导良好的诉讼风气。
  (四)完善有关立法,增强刑事、行政的处罚力度
  健全对伪证当事人的制裁。在适用制裁办法时,应根据情节轻重,分别情形适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予以追究。除了可对行为人施以罚款、拘留外,在追究刑事责任上也应该有所突破,建议在刑法中设立民事伪证罪,并明确处罚标准,加大对伪证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他文献
摘要:抗战时期,共产党中央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在政治上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陕甘宁边区成了全国抗日的中心,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首府延安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前线后,驻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和地方武装,守卫着几百里黄河河防,保卫着边区。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根据地建设中,它对全国起到了指导和模范的作用,始终
期刊
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西马场村落社会场景分析入手,围绕现期该村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要素开展调查,发掘其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下民族关系向好性因素所在以证实该村民族团结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西马场村;民族团结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分工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自然分工对人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影响,自发分工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曲折道路,未来共产主义的自觉分工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自然分工;自发分工;自
期刊
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问题,加强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着学生不爱听,旷课多,教师应负的现状。要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政治理论课教员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应该具有创新的形式: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结合自身专业,自觉拓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度;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促使理论成果的综合扩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课;科学精神;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科学发展观是新
期刊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长期以来主导我们思想的西方天人相对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依共存的,而天人合一则是这一模式的最高理想。只有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改变长久以来人与自然相对的看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天人相对;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
期刊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制度” 有着丰富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先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正视困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理顺国家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条件;民主;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政治文化
期刊
摘要:报应性司法是以追究犯罪,给予罪犯以刑罚目的的司法模式,然而它的适用却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拟从恢复性司法的概念起源、理论依据以及如何适用等方面作浅微的探讨,以期能够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更好的适用恢复性司法起些许帮助。  关键词:刑罚;报应性司法;恢复性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及起源  
期刊
摘要:我们的奋斗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各个时代,解放思想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已经成为社会颇为关注的焦点。认真分析其现状和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已刻不容缓。主要从网络弊端、大学生的心理方面、法律制度建设、尤其是高校法制教育四个方面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成瘾;法制教育;防治  中图分类号:G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一、大学生网络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