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哲学是近代哲学进一步分化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科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教育哲学在与传统音乐学科的进一步交融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衍变,从而形成当今音乐教育研究方向崭新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哲学。本文将通过音乐教育哲学视角来阐述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观;声乐教学;体现
一、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t Reimer)在曾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支持与指导,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同样也需要正确的哲学观念的支持和指导。在不同的音乐哲学观基础上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下面将介绍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
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空间竞赛,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这种形势下,雷默、阿兰·布里顿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并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
雷默等人所倡导的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个高度来谈论,他认为“人类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管感应。从生到死,人的每个行动,每个思想,都充满了感觉。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没有感觉的人生就想没有空气一样难以想象。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仅源于它自身。
2.功能论
随着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问题、新经济形势等问题的出现,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开始被重视关注。“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
保罗·哈克是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期因素。他还认为: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拥有的科学,例如“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性上说,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如果音乐的所有功能得到理解和认可,它才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哈克还进一步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一,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它的功能可积极也可消极;二,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然成为一种失控和强大的社会实体;三,音乐不等于音乐教育。
3.美育论
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是美育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与审美论、功能论不同的是,美育论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要培养健康的人格,使人全面发展,从而让人们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刻阐释;孟子在理论上实现了德育与美育的沟通;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西方美育则有柏拉图的“心灵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席勒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了系统理论的自觉期。
二、三种哲学观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1.审美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声乐作品的词曲作者、时代背景、音乐风格等方面来引出音乐作品内在的主旨内涵以及情感把握,培养学生的感官审美。
例如,在学习演唱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过程中,审美论的哲学观会引导学生去了解《玫瑰三愿》这首作品。此作品创作于1932年6月,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淞沪之战结束后,国立音转教师龙七到校园上课,看到校园内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伤,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由黄自先生随后谱成了曲。这首歌曲生动描绘了一位柔弱,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乐曲情景交融,其内在的主旨内涵则是曲折的表达出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所以在学习演唱这首作品时应注重它内在的情感诠释,在演唱时要投入作品的情境中,以情带声,着重在演唱时突出不甘又憧憬、担忧而悲愤的情绪。而不是重点注重发声技巧方面的要求。
2.功能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保罗·哈克作为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仅仅为自身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年轻人的“功能素养”。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投入情景角色中以情带声的演唱作品本身,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一首作品演唱的处理方式、咬字、气息如何支撑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自我练习一些作品。
在功能论的哲学观下教学《玫瑰三愿》,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每句歌词的元音咬字要正;歌曲前后段的情感对比与气息之间的良好协调;高潮部分最高音“红”字的声带发生状态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习得在演唱发生时要注意的一些点,到了课下或者换成别的歌曲来演唱的时候,也能自主学习了。
3.美育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論哲学观的主要内涵即: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不同于审美论仅仅局限于感官审美,也不同于功能论把审美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感官审美或者是技术上的学习,而是要通过教学演唱作品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全面地发展,从而让学生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以教学《玫瑰三愿》为例,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时重点不在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在主旨等问题,而是要注重通过教学《玫瑰三愿》这个作品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以及尽管是处于逆境也要坚韧顽强的坚持着的良好品质。让其体会到如今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引导他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发展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任恺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郑昭玥(1995.01—),女,汉,湖北,职务高中音乐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高中部,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观;声乐教学;体现
一、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t Reimer)在曾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支持与指导,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同样也需要正确的哲学观念的支持和指导。在不同的音乐哲学观基础上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下面将介绍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
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空间竞赛,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这种形势下,雷默、阿兰·布里顿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并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
雷默等人所倡导的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个高度来谈论,他认为“人类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管感应。从生到死,人的每个行动,每个思想,都充满了感觉。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没有感觉的人生就想没有空气一样难以想象。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仅源于它自身。
2.功能论
随着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问题、新经济形势等问题的出现,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开始被重视关注。“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
保罗·哈克是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期因素。他还认为: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拥有的科学,例如“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性上说,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如果音乐的所有功能得到理解和认可,它才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哈克还进一步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一,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它的功能可积极也可消极;二,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然成为一种失控和强大的社会实体;三,音乐不等于音乐教育。
3.美育论
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是美育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与审美论、功能论不同的是,美育论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要培养健康的人格,使人全面发展,从而让人们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刻阐释;孟子在理论上实现了德育与美育的沟通;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西方美育则有柏拉图的“心灵净化”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席勒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了系统理论的自觉期。
二、三种哲学观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1.审美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声乐作品的词曲作者、时代背景、音乐风格等方面来引出音乐作品内在的主旨内涵以及情感把握,培养学生的感官审美。
例如,在学习演唱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过程中,审美论的哲学观会引导学生去了解《玫瑰三愿》这首作品。此作品创作于1932年6月,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淞沪之战结束后,国立音转教师龙七到校园上课,看到校园内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伤,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由黄自先生随后谱成了曲。这首歌曲生动描绘了一位柔弱,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乐曲情景交融,其内在的主旨内涵则是曲折的表达出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所以在学习演唱这首作品时应注重它内在的情感诠释,在演唱时要投入作品的情境中,以情带声,着重在演唱时突出不甘又憧憬、担忧而悲愤的情绪。而不是重点注重发声技巧方面的要求。
2.功能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保罗·哈克作为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仅仅为自身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年轻人的“功能素养”。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投入情景角色中以情带声的演唱作品本身,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一首作品演唱的处理方式、咬字、气息如何支撑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自我练习一些作品。
在功能论的哲学观下教学《玫瑰三愿》,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每句歌词的元音咬字要正;歌曲前后段的情感对比与气息之间的良好协调;高潮部分最高音“红”字的声带发生状态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习得在演唱发生时要注意的一些点,到了课下或者换成别的歌曲来演唱的时候,也能自主学习了。
3.美育论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論哲学观的主要内涵即: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不同于审美论仅仅局限于感官审美,也不同于功能论把审美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感官审美或者是技术上的学习,而是要通过教学演唱作品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全面地发展,从而让学生能以美的方式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以教学《玫瑰三愿》为例,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时重点不在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在主旨等问题,而是要注重通过教学《玫瑰三愿》这个作品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以及尽管是处于逆境也要坚韧顽强的坚持着的良好品质。让其体会到如今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引导他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发展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任恺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郑昭玥(1995.01—),女,汉,湖北,职务高中音乐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高中部,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