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绪论;直观教学;实验;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3—01
生物学科是学校课程安排中的“小学科”,教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又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一条既符合社会时代发展和学生年龄实际,又能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途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责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破解生物学的“冷门”坚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自认识。
一、讲好绪论课,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充分利用好绪论课,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以下是绪论课教学中的1个片段。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或者家人感冒了一般是怎么医治的,并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呈现一则报道:英国学者德律恩·布奇的《医药的真相》一书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治病救人的医药和医生有时竟成为悄无声息的杀人凶手,滥用药物会要了人的性命。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则报道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患病不能盲目从医,需要自己参与决策治疗方案。药物滥用现象普遍,说明生物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应该认真学习。在这例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但有学生的领悟,没有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凸显了学习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学生应该达成的关于生物学课程价值的认识,通过事实说服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直观教学,在实践中体验生物学
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获得生物学概念的第一步就是获得与生物学概念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充分利用媒体演示。讲述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通过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代替课本中的图像信息、语言讲解,学生在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白细胞“穿、包、靠、吞”等现象,效果显著。
2. 利用标本、模型教学,增强感性体验。比如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如茄科、葫芦科等常见代表植物,做成标本后用福尔马林保持起来作为教具。
3. 运用身边的实物教学。在讲授“骨骼与肌肉”时,采用了让学生上台表演扳手比赛,结束后让两位学生展示他们的手臂肌肉,分析比赛结果的必然性。
4. 走进自然,实地观察。在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带领学生到菜地、农田、山坡、树林等处进行实地观察、采集、观察、测量、记录,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及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在讲叙“茎的输导作用”时,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此处指的是枝条)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再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这样既可以使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愉快学习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1. 以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利用生物技术新成果丰富教学激发兴趣。在讲“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对书本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提议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
3. 紧跟时代,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3—01
生物学科是学校课程安排中的“小学科”,教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又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一条既符合社会时代发展和学生年龄实际,又能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途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责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破解生物学的“冷门”坚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自认识。
一、讲好绪论课,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充分利用好绪论课,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以下是绪论课教学中的1个片段。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或者家人感冒了一般是怎么医治的,并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呈现一则报道:英国学者德律恩·布奇的《医药的真相》一书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治病救人的医药和医生有时竟成为悄无声息的杀人凶手,滥用药物会要了人的性命。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则报道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患病不能盲目从医,需要自己参与决策治疗方案。药物滥用现象普遍,说明生物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应该认真学习。在这例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但有学生的领悟,没有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凸显了学习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学生应该达成的关于生物学课程价值的认识,通过事实说服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直观教学,在实践中体验生物学
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获得生物学概念的第一步就是获得与生物学概念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充分利用媒体演示。讲述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通过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代替课本中的图像信息、语言讲解,学生在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白细胞“穿、包、靠、吞”等现象,效果显著。
2. 利用标本、模型教学,增强感性体验。比如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如茄科、葫芦科等常见代表植物,做成标本后用福尔马林保持起来作为教具。
3. 运用身边的实物教学。在讲授“骨骼与肌肉”时,采用了让学生上台表演扳手比赛,结束后让两位学生展示他们的手臂肌肉,分析比赛结果的必然性。
4. 走进自然,实地观察。在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带领学生到菜地、农田、山坡、树林等处进行实地观察、采集、观察、测量、记录,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及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在讲叙“茎的输导作用”时,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此处指的是枝条)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再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这样既可以使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愉快学习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1. 以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利用生物技术新成果丰富教学激发兴趣。在讲“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很多学生对书本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提议围绕“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治疗”分组查找资料。
3. 紧跟时代,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