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很多时候仍扮演着纸上谈兵的角色,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堂,“假、大、空”的教学现状令品德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再纸上谈兵,不再成为课程表中的固定摆设,是每个品德教学工作者当前要探究的首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只有对一样事物感兴趣,才会积极探索、主动钻研。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往往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快就会对一样事物产生厌烦和疲惫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课堂开始就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永远都保持新鲜的感觉,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就会学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二、创设适合农村生活实际环境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贴近学生内心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思想品德是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课程。新课改后的教材,版块丰富,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但有的情境设计与农村学生生活相差甚远,这时教师就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比如讲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在农村有许多学生较少接触电脑,不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同样也不明白上网成瘾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有必要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拓宽思维视野。
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是否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而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比如,我们在品德教育中告诉孩子,谦让是一种美德。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因为谦让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这时,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在农村,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加上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管教,他们的品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更不懂得品德修养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的。“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善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有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可以先自问自答,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中共同探讨难点、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独立研究解答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帮助“典型”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此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修养。
总之,农村小学的品德教育应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和环境,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能解决它。同时只要我们下苦工夫,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不再纸上谈兵,达到真正的求真务实,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只有对一样事物感兴趣,才会积极探索、主动钻研。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往往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很快就会对一样事物产生厌烦和疲惫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在课堂开始就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永远都保持新鲜的感觉,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就会学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二、创设适合农村生活实际环境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贴近学生内心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思想品德是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课程。新课改后的教材,版块丰富,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但有的情境设计与农村学生生活相差甚远,这时教师就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比如讲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在农村有许多学生较少接触电脑,不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同样也不明白上网成瘾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有必要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拓宽思维视野。
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是否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而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比如,我们在品德教育中告诉孩子,谦让是一种美德。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因为谦让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这时,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在农村,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加上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管教,他们的品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更不懂得品德修养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的。“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善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有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可以先自问自答,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中共同探讨难点、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独立研究解答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帮助“典型”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此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修养。
总之,农村小学的品德教育应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和环境,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能解决它。同时只要我们下苦工夫,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不再纸上谈兵,达到真正的求真务实,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