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全球化与未来世界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诞生以来,随着关键领域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分工体系逐渐精细。伴随着美洲发现和开发、亚非殖民逐步深化,世界分工和贸易体系开始萌生。纵观近现代史,国际分工体系的每一次变化,都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国际分工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可进一步明晰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借势应对,以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分工 世界格局 全球价值链 服务贸易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F7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9.001
  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国际分工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从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的重要标志,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这一时期,西欧殖民主义者为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以暴力为主要手段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掠夺,强迫殖民地人民开采矿山、建种植园,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农作物。这种近代最初形式的分工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工场手工业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是国际分工的萌芽。
  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机器大工业的确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工业革命开始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结束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作为“世界工厂”,英国所生产的纺织品、钢铁、机器等均在世界占有较大比重。继英国之后,到19世纪70年代,法、德、美、意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欧洲殖民者占主导地位,少数发达的工业国,控制着广大亚、非、拉农业国。
  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形成了更广泛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中心从英国扩展到更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分工形式不仅局限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型”分工,还出现了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国重点发展钢铁工业,美国成为谷物生产大国,德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等。
  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兴起,使国际分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流程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地位下降,水平型国际分工以及水平——垂直混合型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上升。同时,国际分工还出现了从商品生产贸易向服务贸易发展,以产品为对象向以生产要素为对象的转变趋势。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体系正在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不断演变,形成了全球生产价值链网络。新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通过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产品不同工序的生产,形成国际分工新格局。其中发达国家以产品的研发、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生产等工序为主;新兴工业化国家以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制造工序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辅助零配件加工、组装等工序生产。由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但通常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获得更多利润。这一轮新的分工导致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工业化新革命浪潮,如德国工业4.0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
  国际分工体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国际分工体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程度加深,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各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本国科技、资金及资源优势,发展本国优势产业,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重要产品的部件都是在不同国家完成,例如美国波音飞机不同部件的生产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因资金大量短缺,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大力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生产国际化促进了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无论是发达国家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发展中国家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越来越多国家渴望加强对外联系。经济世界经济体系的规模更大,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是世界秩序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界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地位和影响。通常发达国家多从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活动。虽然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但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长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要在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环节,从事关键设备和核心部件的生产,获得更高利润,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地位。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获得较少利润,还常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损害甚至牺牲本国民族工业利益为代价。近年来,虽然新兴经济体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在国际分工中迅速发展,但新兴经济体的低成本优势不可持续,整体国际分工收益偏低,经济利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按照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或按一体化目标的高低,通常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形式。国际分工变化引起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变化,国家间要求冲破界限和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这种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全部实现,只能在区域范围内逐步解决。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密切、地理位置临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应运而生,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合作领域、深度等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为基本特征,使内部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但与区域外非成员国的贸易却迅速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内部成员国的国际分工更精细,从而影响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的格局。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中国主动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推动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持续影响,2015年,全球经济总体乏力,发达经济体复苏艰难,新兴市场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一路走低,全球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同时,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也面临问题和挑战。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是在改革开放中的飞速发展中不断提高的。中国制造业产能、产值、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2015年仍以7%左右的增速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①同时,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领域具备显著的产业优势和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位列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发达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2014年,中国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为238.3亿美元。其中对欧盟直接投资97.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占欧盟当年吸引外资的3.8%;对美国投资75.96亿美元,同比增长96.1%,占美国吸引外资的8.2%;对澳大利亚投资4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占澳吸引外资的7.8%。②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地区的598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0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③
  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还积极参与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此外与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截至2015年底,我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合作区共计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75个合作区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不断加深。④
  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带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在中亚,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首创一揽子产能合作新模式,确定45个早期收获项目,总金额200多亿美元;在非洲,设立100亿美元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同非盟签署“三网一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拉美,设立300亿美元产能合作专项资金、200亿美元的中国—巴西双边产能合作基金;在欧洲,中国与法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推动中欧国际产能合作。⑤
  中国开始由过去国际分工体系规则的追随者向制定者转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中国倡导创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球迎来了首个发展中国家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仅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为国际分工体系中全球金融治理提供了新动力。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首个纳入SDR的新兴市场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进入SDR将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⑥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是2002年末存量的近30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仍远不及发达国家,2014年末存量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4%,英国、德国的55.7%,法国的69%,日本的74%。而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2014年末中国在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存量为7281.68 亿美元,占82.5%,而在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352.51 亿美元, 仅占15.3%。⑦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分析: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6043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从1982年的0.6%上升为2014年的6.3%。⑧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此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排名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13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881.9亿美元;进口总额4248.1亿美元,全年服务出口贸易和服务进口贸易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连续12个月运行在10%以上,增幅比上年有所提升。   我国服务贸易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还较低。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仅占2014年流量总额的2.6%。⑨此外,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据商务部统计分析,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32.2亿美元,2014年为1599亿美元。近20年时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增长了98%,并呈逐年扩大趋势。⑩据统计,2015年1~9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为1521亿美元,较2014年同期上涨31%,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2%,2014年印度服务贸易额占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6.3%,2014年日本服务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8%,2014年新加坡服务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5.3%,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3%,远低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总量排名世界前列。但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服务贸易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与国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相比,发展仍相对落后,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和争端时有发生。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增加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和争端时有发生。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浮现,部分发达国家借机片面强调产业回归,通过限制外包以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达到保护主义目的。与此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隐蔽化。一些国家不仅对产品出口进行末端控制,同时也逐渐向产品的生命周期、生产工艺,甚至是整个产业链渗透。贸易摩擦和争端时有发生,例如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出口钢材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印尼频繁在原产地证上对我国电梯、电子产品、家具等实行退证查询。秘鲁对我国出口的瓷砖、牛仔布等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步入经济增长放缓阶段。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际分工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呢?中国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加大服务贸易,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自贸区谈判、区域一体化,巩固和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截至目前,中方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1~11月,中国企业共对沿线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和泰国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同比增长11.2%;完成营业额57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4.1%,同比增长6.4%。?
  中国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发挥中国在电力工程、房屋建筑、通讯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加强金融机构海外布点,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离不开中国企业走出去。近年来,依托“走出去”战略实施,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经营。但中国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依旧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短板。
  加强金融机构海外布点,不仅可以打破目前很多投资企业的发展因融资难题而被束缚不前的困境,也可以为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提供便利。海外布点金融机构可以向投资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方式,创新抵押质押方式,对那些达到要求的境外投资活动增加贷款额度。还可以采取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讯平台,为境外投资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及专业信息咨询服务,降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境外布点使“走出去”企业更加便利地与境外资金牵手,推动其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国际竞争力。
  金融机构境外布点要重点布局与中国双边贸易密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充分满足实体经济贸易、投资产生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虽然金融机构倾向于优先进入国际金融中心,在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进行布点,但由于中国境外投资也有很多企业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因此,考虑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境外更多企业的需求,在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进行境外布点的同时,也要向经济开放程度不高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为中国在该地的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服务。将金融机构境外布点规划与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服务贸易结构。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升级,服务业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形成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行业体系。
  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把握世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网络通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中国现状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打破服务贸易壁垒。努力打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效、均衡、协调发展,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的客观要求。我国于2015年成功签署并实施了中韩、中澳自贸协定。中韩自贸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首个以负面清单方式对我国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我们应在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拓展自由贸易区谈判议题,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
  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中日韩等现有自贸区谈判进程,提升已有自由贸易区自由化水平,积极推动与我国周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立足周边、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五大洲重要国家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此外,还应积极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着力培育推广民族品牌,探索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新型贸易方式,提升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等,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建设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郑维伟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注释
  贾建华、阚宏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16日。
  《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
  《2015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五:对外投资合作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1月,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601/20160101228772.shtml。
  王毅部长在2015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见《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2日。
  何茂春、郑维伟:《2015年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人民论坛》,2016年第2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发布的《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5》中的数据整理分析。
  《2015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三:我国自贸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601/20160101226421.shtml。
  责 编/凌肖汉
其他文献
【摘要】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要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获得感”这个较为新颖的词汇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当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既是中央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社会各界群众讨论的焦点。本文多角度分析论述为什么获得感是最优的社会发展衡量标准,并分析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异同,以及如何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等。 同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道路,对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一问题进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中即有“玻璃天花板”的理论出现。这个理论说的是,由于性别差异,妇女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及。为了打破“玻璃天花板”,国际社会已经努力了20年,也建立了有规模的组织与社会机制制约“玻璃天花板”的作用。目前,中国尚没有类似的组织与成型的社会制约机制。  在经过大量的采访之后,我们发现,国内不少职业女性在进入中层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会发生心理上的危机,
【摘要】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提出的中非合作六大工程是中国政府立足中非各自的发展现状、着眼于未来的长远规划。六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平稳推进,不仅会对未来中非关系产生影响,也会对中国和非洲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在推进六大工程进程中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六大工程与中非双方相关战略规划的对接;对六大工程最适宜落户国的系统调研;慎重推动“资源换项目”之类的合作模式;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融资、后期运营
【摘要】随着国际秩序调整、分化的日趋深入,如何看待国际关系中的“变”与“不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一个形势变动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既要看到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要看到一些曾长期影响世界走向的基本趋势并未根本改变。尽管目前系统描述未来世界与国际秩序的清晰轮廓尚有难度,但正如世界历史曾反复展现的那样,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世界和国际秩序或将在调整和动荡中掀开新的发展
摘要 魏、蜀、吴三国的民族策略是三国政权政治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关系模式,产生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异。对此进行分析,能够为我们现实中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 民族策略 和谐模式 民族团结    三国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民族融合的趋势空前加强,这种融合对历史的影
【摘要】共享关系为民商事法律关系,行政规定如果忽视民商事法律关系以及其社会本源,不遵循民商法的基本理论,会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本文拟从民商法理论中所有权权能共享、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区别,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和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等三个角度入手,对共享汽车行业提出一些科学管理建议,即行政管理不应过多干涉所有权权能共享,应对骗取补贴的行为进行规制,并明确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细化保险制度。  【关键词】共享
【摘要】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支持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的生产,利用各类组织增强农业环保效果,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如农药的管理等。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外农业 环境保护 美国 日本 德国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起步比较早,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崇玉的文化萌芽自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各种文化的冲击与蜕变,转化为尊玉、爱玉的文化。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中,有着无法取代的特殊地位。孔子在《礼记》中赋予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美德。寓德于玉,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已成为中国玉文化的精神内涵。  早在东汉,班
【摘要】改革后的国有经济浴火重生,打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即私有制经济的教条。国企成功是因其制度优势: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唯一经营目的,具有内在的组织协调性和利益共同体,采取了市场经济通行的治理方式即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制。但国企成功不等于已近完美,还要通过混合所有制继续市场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满足国企和民企各自不同的需要;混合经营公司引导和改造民间资本,可以增强我国经济基础和实力;将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选择,关系到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日益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演进,内涵不断丰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内涵和目标,本文确定了选择评价方法的四大原则;然后,根据四大原则,本文从众多的经济、社会科学评价方法中选择了五类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最后,本文构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