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务分析理论下的高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p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职位分析为起点,从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角度,对服务有效性,信息对称、专业化程度和课外延伸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旨在为全面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务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建设
  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是——由于 “就业率”是考核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导致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素养,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的录用更趋理性,在选拔人才时更加科学,职务分析理论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培养发展、薪酬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因此更注重学生专业基础上的综合素质能力。由于培养理念上的偏差,导致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职位上无论从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技术革新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出现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对口工作,要么频繁跳槽,而企业打着“高薪”的灯笼却招不到满意学生的怪象。公共基础课包括社会科学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和社会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尤其是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即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更好满足企业“岗位零磨合”和长足发展的需求。
  职位分析理论下的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1.企业职务分析工作不完善,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职务即工作,是指同类职务或岗位的总称。职务分析一般包括职位本身、人员特征及该类职位群发展的空间等信息内容,我国目前还缺乏完整的职务分析信息系统,由于无据可依,导致用人单位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就业时大部分进入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本身缺乏规范的用工制度,再加上二者的信息不对称,出现高职学生对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之甚少,对所受教育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用人单位也认为学生对职位所需要的能力了解太少、核心能力储存不够。另外,这些用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正处在发展阶段,特别需要跨职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员工,这正是当前高职毕业生所欠缺的。承担这些素质培训和养成的正是公共基础课程,但事实上, 由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归属于基础部、社科部等,面对学校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很难做到针对特定职业群,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因此,影响了最终的教育效果。
  2.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对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认可度低,学习动机薄弱
  从高校自身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越演越烈,特别是以就业率为衡量学校好差的标准,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功利化思想日益加重,直接表现为重专业技术,轻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因其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从教育对象方面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偏多,由于家庭因素,这些学生一般思维活跃,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高;从生源角度来看,由于存在单招、注册入学、高考等多种形式的入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意志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许多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对这些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决定着毕业后的饭碗;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有可无,对以后的就业影响不大,在这中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在加上许多基础课程本身无亮点和特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从而大大削弱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效果。
  3.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的渗透性和专业化程度不够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其目的都是为学生以后就业和发展提供服务的,因此,两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相互渗透。可事实是由于专业老师与基础课程老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在加上社会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偏见和漠视,导致学生所学课程处于孤立状态,不能有效整合,从而降低了公共课服务专业课的功能。
  4.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生涯规划等课程则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直接对将来职务选择及发展产生影响,这类公共基础课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国际环境的价值多元化,使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受到冲击与挑战,仅仅依靠基础课老师简单的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大学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初、高中来说,业余时间要充裕得多,充分利用这一阵营,开展各种创业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会工作、单位实习等活动,充实和提高学生意义重大。但事实上,目前这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公共基础课程老师走进院系参与的程度不高,从而丧失了课堂之外教育学生的机会。
  职位分析理论下的高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策略
  1.建立以职务分析为中心的高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做规范的职务分析,其真正目的是使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培养方向上有据可依,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类似美国《职位名称词典》的专业职业分析大全。加之中小型企业本身人员少、精力有限,也不可能主动去做职务分析,在此情况下,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可根据各学院的教学大纲为依托,针对高职学生“应用型”这一特点,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对内容进行选择,不必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通过优化整合,组成若干个模块。具体可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心理教育模块、组织管理模块、科学文化艺术模块等,而每个模块又由若干课程组成。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模块,一般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组成,这是所有学生的必修模块,各高职院校还可根据情况增加专业讲座、社会调查和实践项目等选修模块,一来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关心的共性和经常出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提高课程的感染力。二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不同课程进行组合,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要求达到的学分即可。   在教师的配备上,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针对性,可采用专业融合、专兼结合(社会上职称高,工作经验丰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社科部老师与各院系进行双向选择,让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与到院系的专业建设中,从而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使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内容适应专业需求。
  2.以需求为契机,以效用为导向,提升学生对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认可度
  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一般由两种需求:一是就业,二是通过“专接本”、“专升本”来达到升学意愿,前者为主。针对就业欲望强烈的学生,在激发学生认可公共基础课的动机方面,可通过职业素质模块加以体现和进行。首先,利用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对相关职位群及发展状况作为关注点。由于学生认知层面的缺陷,导致目前高职学生就业需求中,浅层利益占到主导地位,多数学生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对深层利益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则重视不够。因此,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可组织学生通过人才市场调查、讲座、单位回访、往届成功校友访谈等形式对职位进行分析,特别是社会对学生软实力(除专业技能以外的素质)的要求,然后对比将来的职业方向,通过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找出差距,进行反思,制定出自己的各阶段学习目标。指导老师则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化形式进行跟踪(可把同一类学生进行归类),利用档案袋手段(对学生进步、个人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进行记录)进行评价和反馈。档案袋以个体为单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其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来安排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如对新生要注意职业生涯规划的先行,通过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二、三年级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模块,调整部分学生的失落情绪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通过这些方式,满足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对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认可度。
  3.建立教学共同体,提高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化服务水平
  教师素质决定着学生素质。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无论从内容目标的选择、还是教学计划实施,在其教育效果上,教师业务水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当今教育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基础课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素质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院系的专业建设和社会调查,从职位分析入手,用社科专业的“眼光”审视该职位从事和发展体系,剖析其整个过程,从中剥离出与公共基础课相关的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教学,有的涉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还需得到专业老师的支持。例如,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结合专业来进行阐述,专业老师在授课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更全面、更系统的进行辅佐,通过社科专业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力。
  4.探索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途径,完善课内到课外的教学体系
  社科类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与学生相关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活动三块互动对接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教师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实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出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展开讨论,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践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方案及操作细则。如对职位的认知、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等,可先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中进行,社科老师可通过与专业老师沟通,对职位的发展历程进行整理,汇总,同时罗列出该职位对人才关键能力的变化要求,通过影视观摩形式进行展现,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在校内到校外的社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上,应通过制度和政策、鼓励高校社科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学工处、团委等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掌握校园活动教育的主动权,从而使社会科学基础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改革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有摆正思想,把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改革,才能使高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应用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为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在减轻HIE脑水肿程度对其对最终的神经病理结局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将40只新生猪随机
2010年12月27日,《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在安徽合肥举办了“TV地标”(2010)全国地面电视媒体综合实力调研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电视媒体发展高峰论坛。此次会议由国家广电总
背景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重度痔患者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术后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传统内扎外剥手术,这可能与PPH切除直肠组织
指令性报道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一道日常面对的作业题。完成似乎不难,可是要做得出彩、做出个性,却并不简单。传统做法,中规中矩,不会出错,只是在读者需求多元、多变的当下,不容
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地氟醚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并与异氟醚作比较.20例二尖瓣或和主动脉瓣病变,心功能Ⅱ-Ⅲ级的风心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例.在麻醉
一、花药培养的意义自从古哈(Guha.s)等人从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的花药培养得到单倍体的胚状体和小植株以来,此项研究引起植物遗传育种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遗
我国是一向注重施用有机肥料的国家。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如何充分开发和科学施用野生杂草以改善果园土壤肥力
第一部分大鼠C6胶质瘤模型建立及其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在大鼠立体定位仪引导下的,将C6胶质瘤细胞注入到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肿瘤模
研究目的:  之前的研究表明,氙气延迟后处理在再灌注2h仍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氙气延迟后处理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明。这项研究旨在判断氙气是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