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发的民主需求与国家有意推动和介入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村民自治的发展主要受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制约,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去提出对策,以期加快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把我国农村的政治发展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政治发展;村民自治;基层民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38-02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就应运而生了。
一、村民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标志之一
村民自治对民主的基本理念的观念传播和技术训练,不仅使村民形成民主的精神、民主的共识、民主的意识、民主的态度,而且形成一种民主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改造基层社会。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广大村民的公民意识越来越成熟,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项活动不仅训练了村民参与村政的技巧和积极性,而且村民在这些参与活动中也逐渐培育了守法意识以及尊重和容忍不同意见的精神。
(二)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政治与经济的职能混同在一起,结构分化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人民公社时代的全能主义体制淡出乡村社会,国家“吞没”社会的政治一体化现象也不存在,过去生产大队一级的许多政府职能被取消,由生产大队发展而来的村委会已经不具有了明显的政府职能(虽然有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责),而是根据法律规定主要承担社会自治的功能。这样一来,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职能的分化导致村委会自治职能更加明确,这就为以后政治发展所内在要求的结构与功能分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是中国政治经济的边缘区,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他们的政治诉求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少改革给农村带来的震动。在我国,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正如邓小平指出“农村不稳定,整个政局就不稳定”。 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权力,实现了基层直接民主,构建了相对和谐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
二、影响村民自治运作状态的因素分析
(一)从经济领域来看,村民自治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按照西方民主化进程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而以民主参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村民自治似乎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中国农村民主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的关系。从二十年的村民自治实践来看,村民自治较好的农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而并不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由此可以看出,村民自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的启动与运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并不只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在社会领域,社会分层、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流动都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效果
在人民公社体制内,由于党政组织控制着一切资源,社员对公社体制有着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社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以及生活水平方面差别不大。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权放松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农副业和工商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个人条件、资金、社会关系等资源不同,机遇不同,从而所获得的收入不同,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都因此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分层化的趋势造成处于不同层次的村民对待同一个事物会采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必然受到分层化的村民不同的反响,从而影响到其实行的效果。
三、完善村民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地位的对策
(一)要在农村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知识前提和能力保障。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离开了农民同志的积极参与而空谈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农民要参与政治活动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其实际效果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还要大力开展政治知识的宣传工作。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及法令规章等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农民了解政治制度与规则、了解民主的规则和实现的程序,熟悉政治生活。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如组织各种农村团体。使农民参与以接受锻炼掌握民主生活的实际技能,磨励政治思维提高政治活动的本领.从而为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实践打下坚实的政治能力基础。
(二)进行制度创新,使农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与实现和其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环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即使一个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实践能力.但如果他认为参与政治与他自身利益不相关的话,他就可能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他也就可能置身于政治事务之外。“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一个政治体系必须首先能够创新政策。”因此要想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创新政策使农民认识到政治权利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真切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积极投身于民主政治活动的动力问题使农村民主政治积极发展起来。
(三)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制约农村政治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与历史命运相当程度取决于政府行政功能的状态以及行政功能的行使方式。”我国村民自治是在国家制度设计下进行的,但对村民自治进行具体指导的是乡镇政府,因而,乡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将直接制约着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乡镇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通过村委会来完成对农村社会的管理,从而又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致使村委会发生“角色错位”和性质嬗变。在实际情况中,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要推进村民自治深入发展,必须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减少乡镇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干涉,防止乡镇任意凌驾于村委会的现象。总之,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是农村政治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广大城乡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乔湘流.把握农村“新型合作”改革契机加快农村政治发展[J].农业•农村•农民,2008,(9).
[3]戴玉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4]景跃进.政治空间的转换:制度变迁与技术操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政治发展;村民自治;基层民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38-02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否。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就应运而生了。
一、村民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标志之一
村民自治对民主的基本理念的观念传播和技术训练,不仅使村民形成民主的精神、民主的共识、民主的意识、民主的态度,而且形成一种民主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改造基层社会。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广大村民的公民意识越来越成熟,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项活动不仅训练了村民参与村政的技巧和积极性,而且村民在这些参与活动中也逐渐培育了守法意识以及尊重和容忍不同意见的精神。
(二)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政治与经济的职能混同在一起,结构分化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人民公社时代的全能主义体制淡出乡村社会,国家“吞没”社会的政治一体化现象也不存在,过去生产大队一级的许多政府职能被取消,由生产大队发展而来的村委会已经不具有了明显的政府职能(虽然有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责),而是根据法律规定主要承担社会自治的功能。这样一来,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职能的分化导致村委会自治职能更加明确,这就为以后政治发展所内在要求的结构与功能分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是中国政治经济的边缘区,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他们的政治诉求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少改革给农村带来的震动。在我国,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正如邓小平指出“农村不稳定,整个政局就不稳定”。 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真正享受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权力,实现了基层直接民主,构建了相对和谐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
二、影响村民自治运作状态的因素分析
(一)从经济领域来看,村民自治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按照西方民主化进程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而以民主参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村民自治似乎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中国农村民主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的关系。从二十年的村民自治实践来看,村民自治较好的农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而并不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由此可以看出,村民自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的启动与运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并不只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在社会领域,社会分层、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流动都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效果
在人民公社体制内,由于党政组织控制着一切资源,社员对公社体制有着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社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以及生活水平方面差别不大。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权放松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农副业和工商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个人条件、资金、社会关系等资源不同,机遇不同,从而所获得的收入不同,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都因此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分层化的趋势造成处于不同层次的村民对待同一个事物会采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必然受到分层化的村民不同的反响,从而影响到其实行的效果。
三、完善村民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地位的对策
(一)要在农村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知识前提和能力保障。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离开了农民同志的积极参与而空谈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农民要参与政治活动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其实际效果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还要大力开展政治知识的宣传工作。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及法令规章等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农民了解政治制度与规则、了解民主的规则和实现的程序,熟悉政治生活。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政治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如组织各种农村团体。使农民参与以接受锻炼掌握民主生活的实际技能,磨励政治思维提高政治活动的本领.从而为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实践打下坚实的政治能力基础。
(二)进行制度创新,使农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与实现和其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
这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环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即使一个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实践能力.但如果他认为参与政治与他自身利益不相关的话,他就可能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他也就可能置身于政治事务之外。“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一个政治体系必须首先能够创新政策。”因此要想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创新政策使农民认识到政治权利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真切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积极投身于民主政治活动的动力问题使农村民主政治积极发展起来。
(三)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制约农村政治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与历史命运相当程度取决于政府行政功能的状态以及行政功能的行使方式。”我国村民自治是在国家制度设计下进行的,但对村民自治进行具体指导的是乡镇政府,因而,乡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将直接制约着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乡镇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通过村委会来完成对农村社会的管理,从而又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致使村委会发生“角色错位”和性质嬗变。在实际情况中,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要推进村民自治深入发展,必须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减少乡镇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干涉,防止乡镇任意凌驾于村委会的现象。总之,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是农村政治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广大城乡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乔湘流.把握农村“新型合作”改革契机加快农村政治发展[J].农业•农村•农民,2008,(9).
[3]戴玉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4]景跃进.政治空间的转换:制度变迁与技术操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