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英汉在句法上的差异。主张悟性的汉民族强调的重点是主体意识,这种意识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汉语句法的话题句优势;主张理性的西方哲学其前提是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必然形成客体意识较为凸现的英语句法。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的句法现象,以母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关键词】母语 英语学习 语言思维差异 句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75-01
一 、问题的引入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既是人的思维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也制约着句子结构。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当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汉语与英语在句法层面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所谓“汉语式的英语”和“英语式的汉语”皆因不了解这种差异所致。
二、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原理及表现
古希腊文明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语言上对后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古希腊语言逻辑比较明确的起源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过我们要想追溯这种语言逻辑的起源,则必然要谈及亚里士多德之前。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思想家中,已经出现了人独立于外部世界的明确认识,因为:“人”第一次以独立个体探索自身所出的外部世界,人的主体性精神即所谓的自由理性与外部世界是有着明确界限的存在,人的主体性精神后来逐步上升成为一种人本精神。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他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语言逻辑。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语言表达无非表明了两种内容,一种是阐明关系,一种是进行定义,而进行定义又可以进一步概括如阐明关系的语言,因为定义即是人的主体精神与外在世界关系。这种严格的主客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英语语言表达,我们来看英语中的一些基本表达,以“主系表”为代表的便是定义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t is a dog.”;和以主谓宾句法结构为代表的关系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 have a dog.”。在主谓宾句子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我”是主,“狗”是客,主客间为一种“有”的所属关系。在主系表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同样非常明确,“it”即是我的观念,“dog”即是外在实存的狗,中间由表语(语言逻辑上称之为系词)“is”进行一种连接。
在汉语中与英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便在于汉语极度强调主题感性逻辑。在中国哲学中,追求的不是以主体精神去探索外部世界,汉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于以“我之精神”与“天地精神”实现一种融合。所以在汉语语言表达中,这种主客交融被看做一种语言表达的精妙境界,以汉语语言代表,汉语诗歌为例,最好的诗歌往往是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融情入境的表达,即一种主客关系的模糊化,以客观环境来彰显主体精神,又以主体精神来统领客观世界。所以在漢语语言表达中,一些词性活用现象十分明显,因为汉语报道只追求达意,凡是能够达意的表达在表达上都是被认可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并没有严格的语言逻辑来区分句子结构中特定部份承担的逻辑作用。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汉语中,想做到语带双关比较容易,一个句子甚至会出现几十种不同的理解,而在英语环境中这就显得比较困难。虽然现代汉语在借鉴西方语言逻辑后这种情况已经有明显改变,但是数千年的语言使用传统所留下的民族语言印记仍旧是十分深刻的。这也就是许多汉语文化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以一些汉语语序去直接对应英语语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比较可笑的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语言表达严格上来说是难以经过语言逻辑推敲的。
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重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句法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从整体上说,汉语比较强调主体意识,而英语是主客分明,经常强调客体意识。也就是说英语注意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句子组织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而汉语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理论不严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表面不易看出,它对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主要取决于语盆上的搭配是否合理,以意统形。所以一旦英语学习者将这种“以意统形”的汉语语言逻辑运用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去就极易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例如句法结构混论,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条理等。例如英语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句子表达,即“上帝存在”的语言表达,在英语中为“God is.”为什么这个句子中is后面没有语言逻辑上的谓词,而只有作为“god”的主词呢?因为在英式语言逻辑中,任何一个命题均是由“种加属差”为语言结构的,“上帝”作为西方逻辑思维中的“最高实在”代表了一切的完满性,“上帝”包含一切完满性,所以对于“上帝”而言,没有什么是属于客体世界的,所以这个句子也就没有了作为客体代表的“谓词”。这种严格的语言逻辑在中文中是不存在的。
三、总结
母语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背后的语言逻辑和语言思维层面,由此才引发出语言学习者语言应用层面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语言思维上转变才能更好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晓敏.思维方式在英汉语言表达上的折射[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2] 胡菊兰.论中英思维模式与英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
[3] 安桂芹,张晓华.谈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关键词】母语 英语学习 语言思维差异 句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75-01
一 、问题的引入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既是人的思维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也制约着句子结构。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当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汉语与英语在句法层面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所谓“汉语式的英语”和“英语式的汉语”皆因不了解这种差异所致。
二、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原理及表现
古希腊文明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语言上对后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古希腊语言逻辑比较明确的起源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过我们要想追溯这种语言逻辑的起源,则必然要谈及亚里士多德之前。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思想家中,已经出现了人独立于外部世界的明确认识,因为:“人”第一次以独立个体探索自身所出的外部世界,人的主体性精神即所谓的自由理性与外部世界是有着明确界限的存在,人的主体性精神后来逐步上升成为一种人本精神。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他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语言逻辑。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语言表达无非表明了两种内容,一种是阐明关系,一种是进行定义,而进行定义又可以进一步概括如阐明关系的语言,因为定义即是人的主体精神与外在世界关系。这种严格的主客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英语语言表达,我们来看英语中的一些基本表达,以“主系表”为代表的便是定义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t is a dog.”;和以主谓宾句法结构为代表的关系式的语言表达,比如“I have a dog.”。在主谓宾句子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我”是主,“狗”是客,主客间为一种“有”的所属关系。在主系表结构中这种主客关系同样非常明确,“it”即是我的观念,“dog”即是外在实存的狗,中间由表语(语言逻辑上称之为系词)“is”进行一种连接。
在汉语中与英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便在于汉语极度强调主题感性逻辑。在中国哲学中,追求的不是以主体精神去探索外部世界,汉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于以“我之精神”与“天地精神”实现一种融合。所以在汉语语言表达中,这种主客交融被看做一种语言表达的精妙境界,以汉语语言代表,汉语诗歌为例,最好的诗歌往往是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融情入境的表达,即一种主客关系的模糊化,以客观环境来彰显主体精神,又以主体精神来统领客观世界。所以在漢语语言表达中,一些词性活用现象十分明显,因为汉语报道只追求达意,凡是能够达意的表达在表达上都是被认可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并没有严格的语言逻辑来区分句子结构中特定部份承担的逻辑作用。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汉语中,想做到语带双关比较容易,一个句子甚至会出现几十种不同的理解,而在英语环境中这就显得比较困难。虽然现代汉语在借鉴西方语言逻辑后这种情况已经有明显改变,但是数千年的语言使用传统所留下的民族语言印记仍旧是十分深刻的。这也就是许多汉语文化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以一些汉语语序去直接对应英语语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比较可笑的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语言表达严格上来说是难以经过语言逻辑推敲的。
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重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在句法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从整体上说,汉语比较强调主体意识,而英语是主客分明,经常强调客体意识。也就是说英语注意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句子组织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而汉语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理论不严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表面不易看出,它对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主要取决于语盆上的搭配是否合理,以意统形。所以一旦英语学习者将这种“以意统形”的汉语语言逻辑运用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去就极易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例如句法结构混论,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条理等。例如英语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句子表达,即“上帝存在”的语言表达,在英语中为“God is.”为什么这个句子中is后面没有语言逻辑上的谓词,而只有作为“god”的主词呢?因为在英式语言逻辑中,任何一个命题均是由“种加属差”为语言结构的,“上帝”作为西方逻辑思维中的“最高实在”代表了一切的完满性,“上帝”包含一切完满性,所以对于“上帝”而言,没有什么是属于客体世界的,所以这个句子也就没有了作为客体代表的“谓词”。这种严格的语言逻辑在中文中是不存在的。
三、总结
母语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背后的语言逻辑和语言思维层面,由此才引发出语言学习者语言应用层面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语言思维上转变才能更好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晓敏.思维方式在英汉语言表达上的折射[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2] 胡菊兰.论中英思维模式与英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
[3] 安桂芹,张晓华.谈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