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执教苏科版数学教材中深深体会到: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可以学好数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传声筒。
为此,我从以下几条思路展开教学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教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就设置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活动如下: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年龄乘以5,加上2,请一位同学报出计算结果,老师可以猜测出该同学的年龄,在活动中,他们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事实上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既可列方程解决,也可用倒推方法处理,而且还蕴含着函数的思想。这种益智有趣的游戏很能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愿意与数学交朋友。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若能结合具体的内容,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比如方程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中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方程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方程枯燥无味了,也能使学生去掉对数学的惧怕,从而觉察到数学的可爱。
二、注重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数学活动: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在折叠着的角上剪一刀,就在纸的中间剪一个洞,问如此重复折剪10次后共能剪出多少个洞?这一数学活动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有的用笔在纸上试画,找规律,但画到对折4次的情形时,就有点困难了;有的干脆用折叠10次,再剪一刀,但折叠到7次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怎么办?这时我安排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去揭开其中的奥秘。通过合作,他们发现应从简单情形入手,用纸剪出几种特殊的简单情况,再去找规律,得出有几个洞。而我只是参与到同学们的小组活动中,倾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是实现自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避免自学流于形式,教师应先挖掘内容的可读性,有区别地组织课内、课外自学,列自学提纲,部分内容要求书面完成。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在讲课时,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老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老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老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不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我努力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我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我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是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传声筒。
为此,我从以下几条思路展开教学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教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就设置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活动如下: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年龄乘以5,加上2,请一位同学报出计算结果,老师可以猜测出该同学的年龄,在活动中,他们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事实上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既可列方程解决,也可用倒推方法处理,而且还蕴含着函数的思想。这种益智有趣的游戏很能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愿意与数学交朋友。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若能结合具体的内容,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比如方程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中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方程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方程枯燥无味了,也能使学生去掉对数学的惧怕,从而觉察到数学的可爱。
二、注重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数学活动: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在折叠着的角上剪一刀,就在纸的中间剪一个洞,问如此重复折剪10次后共能剪出多少个洞?这一数学活动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有的用笔在纸上试画,找规律,但画到对折4次的情形时,就有点困难了;有的干脆用折叠10次,再剪一刀,但折叠到7次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怎么办?这时我安排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去揭开其中的奥秘。通过合作,他们发现应从简单情形入手,用纸剪出几种特殊的简单情况,再去找规律,得出有几个洞。而我只是参与到同学们的小组活动中,倾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是实现自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避免自学流于形式,教师应先挖掘内容的可读性,有区别地组织课内、课外自学,列自学提纲,部分内容要求书面完成。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前在讲课时,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老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老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老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不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我努力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我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我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