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提倡民主,培养创新精神
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
例如:在学完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有这样一道填空题:分母是5的真分数是0。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0/5、1/5、2/5、3/5、4/5;另一种是:1/5、2/5、3/5、4/5.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说出解题的依据。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是从真分数的定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得出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提出反驳意见,认为0/5不算是真分数,因为它的分子是零。究竟谁对谁错呢?教师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0/5算不算分数?分数单位是多少?0/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学生毫无拘束地发表意见。最后统一思想,全
体学生心服口服地认为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 5,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从新教材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思维情境,创设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各种情形,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启发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与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使学生在动态探索中,其独到、变通与灵活的个人能动倾向性得到培养。
1、对已有数学模型性质进行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个性的发展
一些数学模型性质是因一些特殊的数学元素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特殊的数学元素,去发现“新的性质”。如在平面几何复习时,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出三角形的高与三边的关系,那么已知三边,某一边的中线、某一角的平分线是否可求?再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时,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性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思维的翅膀
当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概念、性质等自拟习题并作答,有时可引导学生把自拟习题的范围适当拓宽。如代数问题拓展到几何问题,几何问题拓展到代数问题等,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开拓应用,对违背科学常识的现象给以纠正。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四、转变主导角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的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我只作相机引导,学生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倡民主,培养创新精神
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
例如:在学完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有这样一道填空题:分母是5的真分数是0。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0/5、1/5、2/5、3/5、4/5;另一种是:1/5、2/5、3/5、4/5.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说出解题的依据。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是从真分数的定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得出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提出反驳意见,认为0/5不算是真分数,因为它的分子是零。究竟谁对谁错呢?教师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0/5算不算分数?分数单位是多少?0/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学生毫无拘束地发表意见。最后统一思想,全
体学生心服口服地认为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 5,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从新教材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思维情境,创设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各种情形,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启发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与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使学生在动态探索中,其独到、变通与灵活的个人能动倾向性得到培养。
1、对已有数学模型性质进行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个性的发展
一些数学模型性质是因一些特殊的数学元素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特殊的数学元素,去发现“新的性质”。如在平面几何复习时,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出三角形的高与三边的关系,那么已知三边,某一边的中线、某一角的平分线是否可求?再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时,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性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思维的翅膀
当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概念、性质等自拟习题并作答,有时可引导学生把自拟习题的范围适当拓宽。如代数问题拓展到几何问题,几何问题拓展到代数问题等,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开拓应用,对违背科学常识的现象给以纠正。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四、转变主导角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的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我只作相机引导,学生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