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它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其中也有许多是针对学习而言的,对我们现今的学习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早见于孔子《伦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接受感官信息与书本信息,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在当时的教育家们看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过程,其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的涵义也逐渐演变的越来越丰富,但我们总能从这些定义中找到一些古代教育的影子,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本溯源”“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一个名词,在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给学习定义的,广义来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即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所讲的就是狭义的学习,当然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学校其他行政人员)的学习。
在明确了“学习”一词的来源和定义之后,笔者就学习的本质来简要的谈一下,就学习本身来讲,学习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永恒的现象。它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所有动物,从最低级的原生动物起就显示出学习行为,但学习方式的复杂和灵活程度却因神经系统演化所达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占优势的是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较少。而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类则以习得的行为为主,而且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习不仅是人类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而且社会文化的世代传递也是靠学习活动实现的。故可以这样说,是学习使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完整而健全的人。一个人从出生以后,除了拥有和动物一样的少数的本能行为,其他的一些行为基本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因此,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管是在处于蒙昧状态的古代还是文明时期的现今,学习都已成为人们想要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奴隶社会,人们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存,学会了打猎;为了防寒和抵御外在的危险,发明了火。在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里,同样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们学习耕作技术,发明新的耕作工具,灌水工具等,当然这仅仅满足了人们生理方面的需求。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已经有了这样一种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人们不停地考取功名,如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也”“探花”之说。不论是从外在的功利说还是从本身的学习需求来看,都已经形成一种学习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信息时代,学习更是成为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必备能力。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明确了学习的本质,也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但要知道学习重要性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已初见端倪。《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它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道出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髓。
下面笔者将重点结合《学记》中的一些学习思想,来谈谈自己对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从学习的重要性来看,《学记》中刚开篇就开门见山的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说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教育不可。因为只有他们自己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才可以使民众真正信服,在全民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孔老夫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即“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从政治领导方面来说,说明了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当然教育学习方面亦如此。“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充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二、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来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从乐学方面讲的,也就是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然,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要是以知识教育为主,所谓的知识教育就是以接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需要我们亲历亲为的环节比较少,学与思、学与行极其容易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若学与思一旦出现断裂,就容易造成“学而不思则罔”的局面,渐渐的学习兴趣就容易丧失,要知道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员,对人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一例来说,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你讲课,但你却左右不了他的思想。任你讲的如何澎湃激昂,但学生的思想早已游荡到千里之外,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学与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这句话,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但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存在,当我们很久没有学习,没有给自己充电时,就会愈觉得自己行,可以应对今天所面临的竞争。反而那些每天坚持学习,却越是觉得自己不懂、不擅长的实在太多,会从心底产生一种紧迫感,也才会从心底迸发出一股源源不断地学习动力,从而不至于固步自封,停止学习。《伤仲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三、从学习的目的来说,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即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可以细化为层层的学习目标,长远的学习目标、近期的学习目标……,总之,有一定的目标,才可以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目标就像是茫茫夜空中的一颗启明星,它可以帮助迷失的人指引方向,我们的学习也一样,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所作为,故人之为学,必先立志。这一点在现今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由于多数教师自身对于教育目的的印象就非常模糊,致使许多孩子每天只知道写作业、提成绩、得高分就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意义,一旦这些目标落空就会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所有动力,这就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其实,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永不枯竭的动力,唯有如此,学习的目的才不至于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从所学课业来看,“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这里所说的课外作业大部分出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些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够补充正课的不足。同样的,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审视这个问题,不要总一昧地认为:“学习就是干巴巴地学老师所教给的知识。”其实,一名教师真正能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而知识的海洋要靠学生自己去遨游,教师所能起的就是指引和指导作用。留心观察的人会发现,现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也在慢慢地改变,他们开始注重广泛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琴、棋、书、画、舞蹈都要涉猎一些,要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又不免陷入另一个极端,不顾孩子们的喜好,只知道这些都是必须要学的,而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毫无快乐而言。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习我们所谓的“正课”还是修行“课外课”都要适度而行。
五、从学习的关键期来看,《学记》中有这样阐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早在战国时期,教育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学习要讲究所谓的关键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学老难成”,就有此意味,所谓的关键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极其容易,发展非常迅速。如,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学习一些东西要遵循所谓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才可以短时间、高效率的完成某些任务。学习犹如人生,处于哪个年龄段,就应该做该年龄段应做的事情。这样,人生才能减少缺憾。
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对《学记》中一些学习思想的简要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通过再次研读《学记》,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该著作里的许多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有一点始终是值得我们铭记于心的,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学习除了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我们学会如何做一个精神上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孔丘.论语?学而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4]潜苗金.学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11
[5]李慧玲、吕友仁.礼记.[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4300)
关键词:《学记》;学习;学习思想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早见于孔子《伦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接受感官信息与书本信息,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在当时的教育家们看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过程,其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的涵义也逐渐演变的越来越丰富,但我们总能从这些定义中找到一些古代教育的影子,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本溯源”“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一个名词,在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给学习定义的,广义来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即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所讲的就是狭义的学习,当然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学校其他行政人员)的学习。
在明确了“学习”一词的来源和定义之后,笔者就学习的本质来简要的谈一下,就学习本身来讲,学习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永恒的现象。它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所有动物,从最低级的原生动物起就显示出学习行为,但学习方式的复杂和灵活程度却因神经系统演化所达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占优势的是本能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而不是后天获得的,能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较少。而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类则以习得的行为为主,而且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学习不仅是人类个体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而且社会文化的世代传递也是靠学习活动实现的。故可以这样说,是学习使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完整而健全的人。一个人从出生以后,除了拥有和动物一样的少数的本能行为,其他的一些行为基本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因此,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管是在处于蒙昧状态的古代还是文明时期的现今,学习都已成为人们想要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奴隶社会,人们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存,学会了打猎;为了防寒和抵御外在的危险,发明了火。在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里,同样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们学习耕作技术,发明新的耕作工具,灌水工具等,当然这仅仅满足了人们生理方面的需求。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里,已经有了这样一种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人们不停地考取功名,如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也”“探花”之说。不论是从外在的功利说还是从本身的学习需求来看,都已经形成一种学习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信息时代,学习更是成为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必备能力。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明确了学习的本质,也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但要知道学习重要性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已初见端倪。《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它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道出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髓。
下面笔者将重点结合《学记》中的一些学习思想,来谈谈自己对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从学习的重要性来看,《学记》中刚开篇就开门见山的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就是说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教育不可。因为只有他们自己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才可以使民众真正信服,在全民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孔老夫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即“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从政治领导方面来说,说明了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当然教育学习方面亦如此。“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充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二、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来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从乐学方面讲的,也就是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然,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要是以知识教育为主,所谓的知识教育就是以接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需要我们亲历亲为的环节比较少,学与思、学与行极其容易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若学与思一旦出现断裂,就容易造成“学而不思则罔”的局面,渐渐的学习兴趣就容易丧失,要知道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员,对人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一例来说,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你讲课,但你却左右不了他的思想。任你讲的如何澎湃激昂,但学生的思想早已游荡到千里之外,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学与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这句话,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但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存在,当我们很久没有学习,没有给自己充电时,就会愈觉得自己行,可以应对今天所面临的竞争。反而那些每天坚持学习,却越是觉得自己不懂、不擅长的实在太多,会从心底产生一种紧迫感,也才会从心底迸发出一股源源不断地学习动力,从而不至于固步自封,停止学习。《伤仲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三、从学习的目的来说,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即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可以细化为层层的学习目标,长远的学习目标、近期的学习目标……,总之,有一定的目标,才可以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目标就像是茫茫夜空中的一颗启明星,它可以帮助迷失的人指引方向,我们的学习也一样,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所作为,故人之为学,必先立志。这一点在现今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由于多数教师自身对于教育目的的印象就非常模糊,致使许多孩子每天只知道写作业、提成绩、得高分就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意义,一旦这些目标落空就会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所有动力,这就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其实,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永不枯竭的动力,唯有如此,学习的目的才不至于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从所学课业来看,“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这里所说的课外作业大部分出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些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够补充正课的不足。同样的,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审视这个问题,不要总一昧地认为:“学习就是干巴巴地学老师所教给的知识。”其实,一名教师真正能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而知识的海洋要靠学生自己去遨游,教师所能起的就是指引和指导作用。留心观察的人会发现,现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也在慢慢地改变,他们开始注重广泛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琴、棋、书、画、舞蹈都要涉猎一些,要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又不免陷入另一个极端,不顾孩子们的喜好,只知道这些都是必须要学的,而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毫无快乐而言。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习我们所谓的“正课”还是修行“课外课”都要适度而行。
五、从学习的关键期来看,《学记》中有这样阐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早在战国时期,教育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学习要讲究所谓的关键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学老难成”,就有此意味,所谓的关键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极其容易,发展非常迅速。如,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学习一些东西要遵循所谓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才可以短时间、高效率的完成某些任务。学习犹如人生,处于哪个年龄段,就应该做该年龄段应做的事情。这样,人生才能减少缺憾。
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对《学记》中一些学习思想的简要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通过再次研读《学记》,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该著作里的许多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有一点始终是值得我们铭记于心的,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学习除了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我们学会如何做一个精神上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孔丘.论语?学而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4]潜苗金.学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11
[5]李慧玲、吕友仁.礼记.[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