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会员力量
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香港铸造业协会
成立于1988年,其前身为香港铸造业学会,于2004年5月29日更名为协会。协会宗旨是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及业务交流的平台。协会目前有会员200多名,和国内外众多相关机构、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协会从成立时起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大陆同行、台湾同行的关系,为“大中华经济圈铸造业”的密切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Hong Kong Foundry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in 1988, its predecessor was Hong Kong Foundry Academy and renamed as the association on May 29, 2004. The association aim at offering platfo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to its members. It has more than 200 members at present, having established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numerously relevant organization at home and overseas. From the date when it established, it has been devoting positively to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erparts of inland and Taiwan Island, the close cooperation of “Foundry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Circle ”.
“神六”巡天归来,全世界华人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欢欣鼓舞。一位知名华侨感慨说:“‘神舟’能飞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但是,点不能概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尤其是“工业之母”的铸造业。对于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而言,没有强大的铸造业是不可思议的。
——采访手记
提到香港,人们都知道她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很少有人会把香港和铸造业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港资企业所生产的玩具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一半,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玩具采购中心;全球90%以上的锌合金玩具是由港资企业生产的,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锌合金玩具制造中心;港产珠宝首饰不仅数量大,而且档次高,香港还是全球著名的珠宝首饰制造中心……
确实,香港铸造业显得有些“内向”,但是,这个行业却踏实很多,务实很多、自强不息、尽心尽力、矢志不渝、心怀天下,正是铸造业者的作风。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铸造业,正是沿着“修齐治平”的轨迹,一步一个脚印,从弱小成长壮大,从香港走向世界。
修身:师夷长技以自强
这是近二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在做的事——师夷长技以自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国家或地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部分人带头,向先进者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自己,同时壮大整个行业。
上世纪70年代,整个香港只有大小铸造厂300来家,从事铸造业的技工仅有区区2000多人。和金融、物流等产业相比,香港的铸造业几乎默默无闻。但是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作为制造业的基础,铸造业绝不能丢。于是一部分从事铸造业的香港本土企业家,开始自发的向欧美、日本学习先进的铸造技术和管理。
在香港铸造学会(香港铸造业协会的前身)成立之前,香港铸造业的企业家们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同一项技术,经常有几家企业重复高价买进。这无疑是一种浪费。1988年,在振业铸造厂董事长王柏先生、海兴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操先生等人的号召下,并得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持,60多家香港铸造厂联合成立了“香港铸造学会”,王柏先生出任第一任会长。学会的成立不但为各企业提供了相互探讨学习的平台,同时还协调各厂家的对外学习、引进计划。香港铸造业的对外学习从各自为阵变成了“协调作战”,分工开始明确起来。
成立后,香港铸造协会有计划的组织会员到铸造业先进国家去参观、访问,目的非常明确:引进尽可能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铸造技术,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把自己武装起来。初期,西方国家都把香港同行当“小老弟”看待,学会的参观、访问活动受到热烈的欢迎。学会趁着大好时机为香港铸造业引进了数量可观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至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香港铸造业几乎脱胎换骨!“我们今天再去参观时,很感慨,他们只增长百分之十几,而我们已经翻了几番了。所以再去已经不受欢迎了!”香港铸造业协会现任会长梁操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因为,这个时候香港铸造业已经“师夷”有成,很多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和西方国家的同行已经从原来的师徒变成了竞争对手!
由于不断学习和创新,香港铸造业和铸造业学会茁壮成长,渐渐完成了“修身”的过程。随着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铸造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春天。而香港铸造学会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契机,和祖国大陆同行、台湾地区同行携手合作,为会员争取到了广阔的空间的同时,全方位的提升了自己。
齐家 :学会协会大转变
1988年成立时,香港铸造学会只有60来个成员。学会属于非盈利组织,偏重学术性。学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的入会费。随着香港铸造业的发展,学会也相应的迅速壮大起来,成员从60个增加到200多个。近年来全球大势转变甚大,中国强势崛起,变成了“世界工厂”。为使各会员能趁势而上,学会决定将过往偏重学术性的方针,向事务性方向转移,全体会员于2004年5月29日一致决议香港铸造学会更名为“香港铸造业协会”。
“学会”、“协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梁操会长有个经典的解释:“所谓学会,就是学问交流会,让会员长学问;而协会,既学学问,还提供宗旨,给会员贸易平台。”在协会更名典礼上,协会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协会,为会员提供一个信息、技术及业务的平台。本会将团结会员的力量,以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并与国内外行业、学会、商会建立紧密的关系,共同提升铸造业的技术水平,为会员创造更多商机。
更名后,协会在运作上也有了变化。首先,协会于2004年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其次,协会加强了组织各种与会员相关的活动,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热烈支持;再次,协会增多了和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交流。在运作经费来源方面,协会也实现了多元化,资金周转不再捉襟见肘。一系列的转变,香港铸造业协会完成了“齐家”的过程,让协会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治国: 架桥两岸三地间
香港铸造业的发展和内地的改革开放可谓“血脉相连”。正是内地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香港铸造业提供了“腾飞”的良机。同时,香港铸造业的进入,也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铸造业处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修身”阶段。当时,大量港商开始逐步北移内地。在整个大气候的影响下,铸造业当然不例外,大量企业迁往内地。在90年代中期,香港本地的铸造厂只剩下100多家,技工大约700人。到了90年代后期,大部份香港铸造厂先后结业,目前仍运作的已是屈指可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铸造业走向低谷。相反,当香港铸造厂商迁至内地后,获得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规模更庞大、技术更先进、产品更丰富、市场更广阔。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所说的香港铸造业,并不一定是在香港本地制造的,而是泛指香港人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其生产范围更是横跨港粤两地。
今天,中国已经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畅销全世界。研究表明,在大陆各种合资、外商独资的制造业中,其“外资”来源地集中在“港澳台”;而香港,在其中又占据了“半壁江山”。
过去20多年间,香港制造业厂家跨过深圳河,迁厂珠三角,利用当地供应充裕、成本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研究报告《珠三角制造——香港制造业的蜕变》,2002年,以港为基地的公司在内地共有近6万个厂房设施,直接和间接雇佣了1000万名工人。而香港约有150万本地职位与香港公司在广东省的生产业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和祖国大陆合作,帮助祖国大陆成为“世界工厂”,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铸造业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修身”到“治国”的蜕变。当然,这也是一片爱国赤诚的体现。当香港铸造企业在内地发展的时候,大陆的本土铸造业也发展起来了,并且有了自己的特色。另外,台湾地区的铸造业也在国际舞台上粉墨登场。时至今日,两岸三地在铸造业的发展方面,各有所长。台湾铸造业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重力铸造等。而内地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化,在于香港与世界市场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港商更加了解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风向变化更为敏锐,善于在全球市场上争取订单。基于各自的特点,香港铸造业协会提出了“携手合作,有机联结”的方针。
两岸三地需要交流,需要合作。虽然,港台铸造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到大陆投资,已经开始合作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加强两岸三地交流合作上面,香港铸造业协会表现得尤为活跃。
2002年10月,香港铸造业协会到南京和中国铸造业协会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完成了“破冰之旅”。后来,中国铸造业协会在深圳举行活动,香港铸造业协会也应邀参加。此后,香港铸造业协会与中国铸造业协会、中国铸造业学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活跃在大中华铸造业的舞台上,三个合作机构常在两岸三地合作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交流。并且多次一起到台湾举办活动。2005年5月12日至18日,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压铸业协会在东莞联合举办了“2005年两岸三地铸造业合作论坛”,中国铸造业协会、台湾区铸造品工业同业公会参与协办。论坛集中讨论了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合作问题,最后一致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各行各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势整合,而两岸三地同在大中华经济圈之中,因此铸造业的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我们能够各施所长,优势互补,结合彼此在技术、成本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一定能够令中国铸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上层楼。
为了促进两岸三地铸造业的紧密合作,为了中国铸造业能够早日创造辉煌,香港铸造业协会不遗余力,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平天下:让中国铸造业主导世界
在“2005年两岸三地铸造业合作论坛”上,香港铸造业协会梁操会长说:“本会将团结会员的力量,以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结合两岸三地的优势,提升大中华区铸造行业的创造力!”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中国铸造业虽然已经在世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远远不能“主导世界”,甚至还处于“被人主宰”的尴尬境地。
多年来,中国铸造行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或依托于其它产业经营,尽管近些年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体制、专业化程度、产品结构、技术装备和质量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不熟悉WTO规则及国际贸易与经济竞争规则等;入世后虽然“关税壁垒”已经淡化或弱化 ,但仍会出现层层的“技术壁垒”。国有大中型铸造企业由于历史包袱、人员包袱加上运行成本将面临来自乡镇企业、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的激烈竞争。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铸件综合质量差,设备和工艺落后;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长、精度低、成本高和使用寿命低;铸造合金的研究和生产的水平低,生产管理落后,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检验、售后服务还比较落后。铸造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低,检测手段、技术、设备落后,执行标准不严甚至不执行国标的现象比较普遍;环保与能耗问题严重,人才缺乏等。
中国铸造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铸造业所面临的问题有所变化。按照香港铸造业协会所总结的经验:整合目前的设备,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把自己武装起来。同时,必须加强两岸三地的交流与合作。梁操先生在其文章《两岸三地优势连接 共创铸造行业辉煌》中指出:“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大发展,人才是关键。不论香港,还是内地或者台湾,铸造业过去的成功,有赖于拥有一大批热爱铸造业、技术精湛的精英人才……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大发展,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精诚合作。我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两岸三地的产业界和学术界能够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铸造行业的发展,缩小中国铸造行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香港铸造业协会在总结了香港铸造业发展的经验和大陆铸造业现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铸造业需要走品牌的路,单靠加工,不但所获利润微乎其微,只有百分之几,而且永远长不大。所以,要走品牌的路,从现在的低中端走到高端去。从加工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品牌,用品牌走向世界!”
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香港铸造业协会
成立于1988年,其前身为香港铸造业学会,于2004年5月29日更名为协会。协会宗旨是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及业务交流的平台。协会目前有会员200多名,和国内外众多相关机构、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协会从成立时起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大陆同行、台湾同行的关系,为“大中华经济圈铸造业”的密切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Hong Kong Foundry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in 1988, its predecessor was Hong Kong Foundry Academy and renamed as the association on May 29, 2004. The association aim at offering platfo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to its members. It has more than 200 members at present, having established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numerously relevant organization at home and overseas. From the date when it established, it has been devoting positively to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erparts of inland and Taiwan Island, the close cooperation of “Foundry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Circle ”.
“神六”巡天归来,全世界华人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欢欣鼓舞。一位知名华侨感慨说:“‘神舟’能飞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但是,点不能概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尤其是“工业之母”的铸造业。对于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而言,没有强大的铸造业是不可思议的。
——采访手记
提到香港,人们都知道她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很少有人会把香港和铸造业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港资企业所生产的玩具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一半,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玩具采购中心;全球90%以上的锌合金玩具是由港资企业生产的,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锌合金玩具制造中心;港产珠宝首饰不仅数量大,而且档次高,香港还是全球著名的珠宝首饰制造中心……
确实,香港铸造业显得有些“内向”,但是,这个行业却踏实很多,务实很多、自强不息、尽心尽力、矢志不渝、心怀天下,正是铸造业者的作风。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铸造业,正是沿着“修齐治平”的轨迹,一步一个脚印,从弱小成长壮大,从香港走向世界。
修身:师夷长技以自强
这是近二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在做的事——师夷长技以自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国家或地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部分人带头,向先进者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自己,同时壮大整个行业。
上世纪70年代,整个香港只有大小铸造厂300来家,从事铸造业的技工仅有区区2000多人。和金融、物流等产业相比,香港的铸造业几乎默默无闻。但是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作为制造业的基础,铸造业绝不能丢。于是一部分从事铸造业的香港本土企业家,开始自发的向欧美、日本学习先进的铸造技术和管理。
在香港铸造学会(香港铸造业协会的前身)成立之前,香港铸造业的企业家们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同一项技术,经常有几家企业重复高价买进。这无疑是一种浪费。1988年,在振业铸造厂董事长王柏先生、海兴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操先生等人的号召下,并得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持,60多家香港铸造厂联合成立了“香港铸造学会”,王柏先生出任第一任会长。学会的成立不但为各企业提供了相互探讨学习的平台,同时还协调各厂家的对外学习、引进计划。香港铸造业的对外学习从各自为阵变成了“协调作战”,分工开始明确起来。
成立后,香港铸造协会有计划的组织会员到铸造业先进国家去参观、访问,目的非常明确:引进尽可能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铸造技术,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把自己武装起来。初期,西方国家都把香港同行当“小老弟”看待,学会的参观、访问活动受到热烈的欢迎。学会趁着大好时机为香港铸造业引进了数量可观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至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香港铸造业几乎脱胎换骨!“我们今天再去参观时,很感慨,他们只增长百分之十几,而我们已经翻了几番了。所以再去已经不受欢迎了!”香港铸造业协会现任会长梁操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因为,这个时候香港铸造业已经“师夷”有成,很多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和西方国家的同行已经从原来的师徒变成了竞争对手!
由于不断学习和创新,香港铸造业和铸造业学会茁壮成长,渐渐完成了“修身”的过程。随着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铸造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春天。而香港铸造学会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契机,和祖国大陆同行、台湾地区同行携手合作,为会员争取到了广阔的空间的同时,全方位的提升了自己。
齐家 :学会协会大转变
1988年成立时,香港铸造学会只有60来个成员。学会属于非盈利组织,偏重学术性。学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的入会费。随着香港铸造业的发展,学会也相应的迅速壮大起来,成员从60个增加到200多个。近年来全球大势转变甚大,中国强势崛起,变成了“世界工厂”。为使各会员能趁势而上,学会决定将过往偏重学术性的方针,向事务性方向转移,全体会员于2004年5月29日一致决议香港铸造学会更名为“香港铸造业协会”。
“学会”、“协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梁操会长有个经典的解释:“所谓学会,就是学问交流会,让会员长学问;而协会,既学学问,还提供宗旨,给会员贸易平台。”在协会更名典礼上,协会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协会,为会员提供一个信息、技术及业务的平台。本会将团结会员的力量,以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并与国内外行业、学会、商会建立紧密的关系,共同提升铸造业的技术水平,为会员创造更多商机。
更名后,协会在运作上也有了变化。首先,协会于2004年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其次,协会加强了组织各种与会员相关的活动,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热烈支持;再次,协会增多了和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交流。在运作经费来源方面,协会也实现了多元化,资金周转不再捉襟见肘。一系列的转变,香港铸造业协会完成了“齐家”的过程,让协会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治国: 架桥两岸三地间
香港铸造业的发展和内地的改革开放可谓“血脉相连”。正是内地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香港铸造业提供了“腾飞”的良机。同时,香港铸造业的进入,也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铸造业处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修身”阶段。当时,大量港商开始逐步北移内地。在整个大气候的影响下,铸造业当然不例外,大量企业迁往内地。在90年代中期,香港本地的铸造厂只剩下100多家,技工大约700人。到了90年代后期,大部份香港铸造厂先后结业,目前仍运作的已是屈指可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铸造业走向低谷。相反,当香港铸造厂商迁至内地后,获得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规模更庞大、技术更先进、产品更丰富、市场更广阔。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所说的香港铸造业,并不一定是在香港本地制造的,而是泛指香港人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其生产范围更是横跨港粤两地。
今天,中国已经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畅销全世界。研究表明,在大陆各种合资、外商独资的制造业中,其“外资”来源地集中在“港澳台”;而香港,在其中又占据了“半壁江山”。
过去20多年间,香港制造业厂家跨过深圳河,迁厂珠三角,利用当地供应充裕、成本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研究报告《珠三角制造——香港制造业的蜕变》,2002年,以港为基地的公司在内地共有近6万个厂房设施,直接和间接雇佣了1000万名工人。而香港约有150万本地职位与香港公司在广东省的生产业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和祖国大陆合作,帮助祖国大陆成为“世界工厂”,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铸造业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修身”到“治国”的蜕变。当然,这也是一片爱国赤诚的体现。当香港铸造企业在内地发展的时候,大陆的本土铸造业也发展起来了,并且有了自己的特色。另外,台湾地区的铸造业也在国际舞台上粉墨登场。时至今日,两岸三地在铸造业的发展方面,各有所长。台湾铸造业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重力铸造等。而内地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化,在于香港与世界市场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港商更加了解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风向变化更为敏锐,善于在全球市场上争取订单。基于各自的特点,香港铸造业协会提出了“携手合作,有机联结”的方针。
两岸三地需要交流,需要合作。虽然,港台铸造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到大陆投资,已经开始合作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加强两岸三地交流合作上面,香港铸造业协会表现得尤为活跃。
2002年10月,香港铸造业协会到南京和中国铸造业协会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完成了“破冰之旅”。后来,中国铸造业协会在深圳举行活动,香港铸造业协会也应邀参加。此后,香港铸造业协会与中国铸造业协会、中国铸造业学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活跃在大中华铸造业的舞台上,三个合作机构常在两岸三地合作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交流。并且多次一起到台湾举办活动。2005年5月12日至18日,香港铸造业协会和香港压铸业协会在东莞联合举办了“2005年两岸三地铸造业合作论坛”,中国铸造业协会、台湾区铸造品工业同业公会参与协办。论坛集中讨论了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合作问题,最后一致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各行各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势整合,而两岸三地同在大中华经济圈之中,因此铸造业的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我们能够各施所长,优势互补,结合彼此在技术、成本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一定能够令中国铸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上层楼。
为了促进两岸三地铸造业的紧密合作,为了中国铸造业能够早日创造辉煌,香港铸造业协会不遗余力,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平天下:让中国铸造业主导世界
在“2005年两岸三地铸造业合作论坛”上,香港铸造业协会梁操会长说:“本会将团结会员的力量,以提升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结合两岸三地的优势,提升大中华区铸造行业的创造力!”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中国铸造业虽然已经在世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远远不能“主导世界”,甚至还处于“被人主宰”的尴尬境地。
多年来,中国铸造行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或依托于其它产业经营,尽管近些年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体制、专业化程度、产品结构、技术装备和质量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不熟悉WTO规则及国际贸易与经济竞争规则等;入世后虽然“关税壁垒”已经淡化或弱化 ,但仍会出现层层的“技术壁垒”。国有大中型铸造企业由于历史包袱、人员包袱加上运行成本将面临来自乡镇企业、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的激烈竞争。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铸件综合质量差,设备和工艺落后;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长、精度低、成本高和使用寿命低;铸造合金的研究和生产的水平低,生产管理落后,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检验、售后服务还比较落后。铸造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低,检测手段、技术、设备落后,执行标准不严甚至不执行国标的现象比较普遍;环保与能耗问题严重,人才缺乏等。
中国铸造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铸造业所面临的问题有所变化。按照香港铸造业协会所总结的经验:整合目前的设备,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把自己武装起来。同时,必须加强两岸三地的交流与合作。梁操先生在其文章《两岸三地优势连接 共创铸造行业辉煌》中指出:“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大发展,人才是关键。不论香港,还是内地或者台湾,铸造业过去的成功,有赖于拥有一大批热爱铸造业、技术精湛的精英人才……两岸三地铸造业的大发展,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精诚合作。我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两岸三地的产业界和学术界能够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铸造行业的发展,缩小中国铸造行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香港铸造业协会在总结了香港铸造业发展的经验和大陆铸造业现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铸造业需要走品牌的路,单靠加工,不但所获利润微乎其微,只有百分之几,而且永远长不大。所以,要走品牌的路,从现在的低中端走到高端去。从加工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品牌,用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