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倡发明创新,
把智慧变财富。
张景丰
香港著名发明家。1917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44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学士学位。先后发明了袖珍计算机、袖珍电子乐器、火警烟雾侦察器等多项专利产品。1996年创立香港发明协会并任会长至今,一生致力于推动香港创新发明事业的发展。2003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发明协会表彰为香港唯一的全国首届三十位“促进发明事业优秀工作者”之一。
Cheung King Fung,
Famous inventor in Hong Kong, he was born in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in 1917. He got the degree of bachelor from Fujian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has invented many patented products such as pocket computer, pocket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fire smoke detector etc.. In 1996, he established the Hong Kong Invention Association and acts as the president till today, he has been devo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and Invention of Hong Kong for all his life. He was awarded with the BBS by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Zone in 2003 and appraised as the only one in Hong Kong of the national Top 30 outstanding worker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invention in 200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中医中药、丝绸陶瓷、十进制到“四大发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新不已。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已经开辟,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题记
2005年10月29日,中国发明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并表彰了首届30名“促进发明事业优秀工作者”。在表彰会上,当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全体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已年届88岁高龄,更因为他是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嘉宾。他不仅是香港发明协会的拓荒牛,而且是香港发明协会的守望者,是他用一已之力撑起了香港发明协会的一片天空,用夕阳般的金色阳光照亮了众多香港发明家前进的道路。
他就是2003年香港铜紫荆勋章获得者、香港发明协会会长张景丰先生。他不仅是香港第一个获得国家级促进发明事业大奖的人士,也是香港发明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连任至今的会长。
醉心发明终不悔
张景丰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在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但正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却让少年的张景丰的思想更富有想象力,有了许多异思妙想的可能和空间。小小年纪的他充满了发明的梦想,并且从小就显露出创造发明的过人天赋。
在十几岁的时候,张景丰有一次捡到被人丢弃的电影菲林片。于是,他便开始构思如何才能像电影院一样把影片放映出来。结果,他成功地用透镜把太阳光聚在一起做出了影像投射装置。村里的许多小孩都愿意去看这种自制的电影。抗战期间,他为了收听电台的广播,还自制了一台收音机。这些小发明的成功,让张景丰尝到了发明带给人的成功感和快乐,也让他从此迷上了各类发明创造。
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期间,虽然学习的是园艺专业,但他却学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张景丰赤手空拳来到香港寻求发展。但让张景丰想不到的是,虽然他有硕士学位,但因为他当时不会说粤语,所以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都很难。偶然的机会,他在百货公司的橱窗里看到展示的各类进口服装。这些进口服装虽然制作精美但却价格昂贵。于是,他便自己设计并找人做了一些服装样品后,亲自到百货公司去推销。百货公司经理见他的样品精美,却便宜很多,便欣然给他下订单。就此他很快赚到第一桶金,并由此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生意也越做越大,先后开设了毛衫厂、电子厂、贸易公司等,成为香港的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就连当时的英文《虎报》也对他进行了报道。
就在张景丰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他却一直忘不了自小萌生的发明之梦。事业成功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圆梦条件。加上六十年代台湾早已开始发展电子产业,有不少大学同学在台的张景丰经常往来港台两地,也掌握了不少此方面的信息。
1971年,张景丰由商界朋友介绍,加入香港发明专利协会,那是由多位香港工商界人士倡办,在当时香港唯一的以发明家为会员的组织。在此,他如鱼得水,不只是积极参与协会的活动,还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国际上创新科技的信息,协助该会成功举办多次世界性的发明博览会。其中,1973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首届香港发明展览会,四天会期共吸引了高达五万人参观,让香港观众大开眼界。
七十年代那段时间,也是张景丰个人的“发明期”。当时他开设电子厂,除了是因为窥准当时香港电子业刚刚起步的大好商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使自己的发明能够有一个转化为商品的基地。原子粒迷你计算机、第一及第二代电子琴、拉链式领带、火警防烟罩等等,都是他的创意结晶,每一项发明都有一段故事,也都代表着他对时代、对潮流的敏锐的触觉。
张景丰将半导体科技应用于制造小型计算器,就是受当时赛马活动广受欢迎所启发,用以统计马匹的赔率、赛程等相关资料,以推测赛果。那个年代,集成电路尚未出现,半导体的运用还没全面普及,更别说计算机了,这项发明在当时可说是极为超前的设计意念。不过赛马活动涉及太多人为因素,在市场上推销也就行不通。但他的意念却得到海外发明界的肯定。一九七三年在纽约“国际发明展”上,这一台半导体迷你计算机得到大会的奖状,他成为首位扬威海外发明界的香港人。
在此基础上,张景丰又发明了第一代迷你电子琴——只须用一支特制金属笔,接触到琴键,即可发出音乐声。这项产品生产后,曾在美国热销过。但是不久,一家外国公司寄来的律师信,却向他泼来一盆冷水。信中称张景丰的产品所采用的笔触方式,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要求禁止使用。
为了减少麻烦,又不想白费心血,张景丰穷则变,变则通。他又构思弃用笔触式,改用手指轻触方式,只须手指直接轻触琴键,便可发出琴声,并由此发明了比第一代更上一层楼的第二代袖珍电子琴。在制成的第二代袖珍电子琴热销之际,有一天一位日本的客商来下订单的时候对他说:“张先生你发财了,日本许多电梯和电话的按键都是采用这种手触式原理制造的。”这一来引起了张景丰的警觉,他立即找来申请专利的资料,才发现律师在申请的时候,只注明技术用于各类音乐乐器,没有包括电子电器。他只好幽默地对这位日本客商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发财。”
这件事让张景丰对专利权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明白专利权如有漏洞,会令发明家蒙受重大的损失,白费心机。这也成为他在以后帮助香港其它发明家申请专利时,一再提醒对方要考虑周详的一个反面教材。
其后,张景丰对发明的兴趣不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还先后发明了火警防烟罩、拉链领带等诸多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发明,成为香港发明界一棵常青树,不断绽放新绿。
烛光照亮发明路
如果张景丰只是一个痴迷于发明事业的发明家,也许他的人生与许多普通的发明爱好者没无什么区别,也不会感动周围所有与他相识、相知的人。他的人生价值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以80岁的高龄却放弃了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悠闲生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起了香港发明协会会长的重担,为香港众多的发明家营造一个家园而奔波,为推动香港的发明创新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艰难的环境中为香港的发明事业开拓了一片蓝天。
张景丰从刚到香港开始,便经常与香港的发明人一起举办各类交流会。台湾发明协会的会员到国外参展经过香港时,也会参加这些活动。在这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大家互相启发,交流心得,整个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创新发明的气氛,也让张景丰从此与发明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张景丰在香港发明专利协会当过四届会长后,因年龄已大,便将会务交给后生一辈接手,自己多一点休息时间。谁知不到两年,协会便因经费无着、组织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无法正常运转,自动解散了。从此,香港便没有了发明协会这个组织,长达10年之久。加之香港政府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发明者,香港的众多发明人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成为一群没有娘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管。
1996年,就在80高龄的张景丰准备离开商界退休,安享晚年,顺便搞搞自己的小发明的时候,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的晚年发生了极大改变。当时国际发明联盟组织会长Farag·Moussa请与之熟悉的张景丰代为联系香港发明协会的会长,想请香港发明协会加入该组织。张景丰经过联系才知道,香港发明专利协会早已停止运作了,早就解散了。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Moussa的时候,Moussa劝他把香港的发明家重新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几次劝说都被张景丰以年事已高,没有精力为由婉言拒绝了。但当最后一次,当他说自己已是夕阳西下时,Moussa将了他一军:“夕阳的光辉仍然还强烈呢!我听说香港有600多万人,假如不把他们的智能挖掘出来,就等于把一个金矿埋在地下,你有的是经验,却放手不理,让这样一个大金矿荒废在那里,你能过得安心吗?”一番话刺激了张景丰,他决定重新把香港发明协会成立起来,让香港的发明再次迸发出活力。
于是,张景丰便出面找来了六个志同道合的发明家朋友,在一顿茶饮后就立即到政府部门正式注册成立了非牟利的香港发明家协会,这就是香港发明协会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七君子之约”。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张景丰总要感叹,当时自己也有思想斗争,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己要出来做这件事,几十岁的人了,即使你有几百万、几千万又有什么用?只有帮助别人才有价值。我现在为香港发明家铺一条路,他们就有一个家。再说香港的工商业要有生机,就要有创新,不然就要吃老本,就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个80高龄的老人,为了推动香港的创新发明事业,为了重振香港发明的未来,不顾自己年高体衰,不顾面临着重重困难,毅然挺身而出,这不正是中国古代名言所讲“位卑不敢忘国忧”的体现吗?
由于协会缺少经费,连办公的地方都找不到,张景丰就把自己公司仅有300平方尺的办公室阁楼腾出来给协会。就在这种空间狭小、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张景丰一干就是10年时间,每天为了公务而忙碌着。他每天要像年轻人干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接电话、读文件、帮发明家排忧解难、筹备规划开展各类活动。许多来到香港发明协会采访的记者,在看了张景丰在如此艰苦的办公环境中带领香港的发明家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时候,都啧啧称奇。美国CNN的记者更是连连惊问“why so small?”张景丰当时只有幽默地说,这是香港特色!
放弃本应该享受的退休生活,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毫无所求地长期奉献着,张景丰为的就是把香港的发明家凝聚到一起,让大家能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发明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来。对此,也曾有人表示不理解。在深圳的一次会议上,有一个年青会员在知道张景丰80多岁仍然这样辛苦地为协会义务工作,便好奇地问张景丰:“就算你活到100岁,也只有10多年的时间,不如好好地在家享受生活,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干这么繁杂的事呢?”张景丰回答道:“你说的也没错,但现在香港的发明家我如果不把他们组织起来,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把发明智能变成财富,是国家、社会的损失,我有这个责任和使命感。所以我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帮他们一点就帮他们一点;我有一点光,就为他们照一段路,这比什么都有意义。年青人听后连连说:“会长,你说得对,我错了!”
张景丰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不但感动着所有的香港发明家,也感动着所有认识他的人,并受到香港政府的肯定。2003年在他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张先生尽心尽力推动香港的创意及发明事业,在推广知识产权方面贡献良多,现获颁授铜紫荆星章。”“尽心尽力”四个字,正是张景丰为香港发明事业所付出一切的最好的注解。
他的这种为发明事业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也深深地震撼着全国发明界的同仁。在2005年6月召开的中国发明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就在公开发言中把张景丰当成自己的楷模。
2004年,电视播出了对协会的访问,并向广大市民讲述协会的运作和发明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申请入会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很多热心人也愿意给予帮助。嘉里物流联网有限公司就慷慨地为协会提供了面积宽敞的办公场所,并提供了4部计算机和一些基础设施。
在张景丰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明协会得到了很大发展,会员人数从创办时的7个发起人发展到近400人。而且正是他的帮助和支持,让香港一大批发明家走上了国际舞台,在世界各类发明展览中屡获大奖,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香港的发明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逐步创造了香港发明事业辉煌的局面。仅在2005年4月的瑞士日内瓦第32届国际发明展中就荣获4金3银1铜2特等奖的佳绩。在2005年9月北京第15届全国发明展中更是荣获4金10银6铜奖。由于他多年来推动发明事业不遗余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除了获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外,他还于2004年被《星岛日报》及《英文虎报》评选为教育科研界的杰出领袖,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继往开来存宏愿
成功不是偶然。而张景丰能够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选择为香港的发明事业无私奉献,除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敬业乐业的态度之外,更得益于他有一个同样充满着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家庭。
张景丰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他与妻子邂逅于福建厦门,两人来港后结婚,育有两子两女。在这个家庭中,张太太是一个贤慧的妻子,她不但协助丈夫创业发展,而且还大力支持丈夫为社会做贡献,对丈夫这么大年龄仍然不辞劳苦孜孜不倦地为推动香港发明事业的发展,她除了从心里心疼之外,更多的是在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在支持丈夫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张太太自己也积极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去。特别是退休后,她更是参加了亚洲妇女会,专门为香港的老人做服务,帮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在张景丰夫妇两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女长大后不但都成为了社会精英,而且在家庭的熏陶下,个个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尤其是张先生的长子张启德,更是同龄人的表率。张启德出生时,张老一家居于九龙区启德机场附近,他特意为儿子取名启德,既有纪念意义,也有初为人父的张老盼子成才的寓意。他长大后承继了张景丰的纺织生意,把事业做得很成功,成为活跃于香港商界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启德不负乃父所望,也像父亲一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除了在香港为社会服务外,还多次前往内地参加各类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然而,一次意外,夺去这位青年才俊的宝贵生命,也成了张景丰先生心中永远的痛。
2000年4月30日,启德与友人参与在青藏公路举行的捐助希望工程慈善汽车旅程,却不幸意外翻车去世。当地政府在出事地点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令人钦佩的是,老年丧子的张景丰坚强地面对事实,并在当地捐建了一间张启德希望工程学校,纪念儿子,以遂儿子慈善之旅的本意。
正是有了家庭的支持,张景丰推动香港发明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他现在除了继续为香港的发明家尽力排忧解难外,更在大力呼吁政府部门重视创新和发明,给予创新和发明活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他说:“发明对香港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都很重要,这是长期的斗争,而我没有一刻想过放弃。”为此,他曾多次向政府建议,由政府部门来承担起培养发明创造的责任,让更多的发明有机会公布于世,并尽快转化成产品,从而带动香港工业生产,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
而在张景丰的有生之年,他还有一个伟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见证香港成立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创新博览中心”。在他的头脑中,他计划把人类社会从远古穴居、茹毛饮血时代开始,创造工具器皿、生火煮食、渔耕织布、建屋造车到四大发明,直至今天的计算机及探索太空时代,全部用展品把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发明创造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对香港的民众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年青一代温故而知新、承前启后,激发他们创新和发明的兴趣,从而培养年青一代的发明家。同时,也能够借此鼓励工厂重视发明创造,靠自主创新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动发明创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造福香港,造福社会。
望着眼前这位矍铄的老人谈起香港发明创造事业的明天时那种精神昂扬的神情,我们不由想到一句古诗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了张景丰这样满腔热血奉献给香港创新发明事业的领导人,香港发明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把智慧变财富。
张景丰
香港著名发明家。1917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44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学士学位。先后发明了袖珍计算机、袖珍电子乐器、火警烟雾侦察器等多项专利产品。1996年创立香港发明协会并任会长至今,一生致力于推动香港创新发明事业的发展。2003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发明协会表彰为香港唯一的全国首届三十位“促进发明事业优秀工作者”之一。
Cheung King Fung,
Famous inventor in Hong Kong, he was born in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in 1917. He got the degree of bachelor from Fujian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has invented many patented products such as pocket computer, pocket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fire smoke detector etc.. In 1996, he established the Hong Kong Invention Association and acts as the president till today, he has been devo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and Invention of Hong Kong for all his life. He was awarded with the BBS by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Zone in 2003 and appraised as the only one in Hong Kong of the national Top 30 outstanding worker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invention in 200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中医中药、丝绸陶瓷、十进制到“四大发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新不已。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已经开辟,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题记
2005年10月29日,中国发明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并表彰了首届30名“促进发明事业优秀工作者”。在表彰会上,当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全体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已年届88岁高龄,更因为他是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嘉宾。他不仅是香港发明协会的拓荒牛,而且是香港发明协会的守望者,是他用一已之力撑起了香港发明协会的一片天空,用夕阳般的金色阳光照亮了众多香港发明家前进的道路。
他就是2003年香港铜紫荆勋章获得者、香港发明协会会长张景丰先生。他不仅是香港第一个获得国家级促进发明事业大奖的人士,也是香港发明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连任至今的会长。
醉心发明终不悔
张景丰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在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但正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却让少年的张景丰的思想更富有想象力,有了许多异思妙想的可能和空间。小小年纪的他充满了发明的梦想,并且从小就显露出创造发明的过人天赋。
在十几岁的时候,张景丰有一次捡到被人丢弃的电影菲林片。于是,他便开始构思如何才能像电影院一样把影片放映出来。结果,他成功地用透镜把太阳光聚在一起做出了影像投射装置。村里的许多小孩都愿意去看这种自制的电影。抗战期间,他为了收听电台的广播,还自制了一台收音机。这些小发明的成功,让张景丰尝到了发明带给人的成功感和快乐,也让他从此迷上了各类发明创造。
在福建农林大学学习期间,虽然学习的是园艺专业,但他却学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张景丰赤手空拳来到香港寻求发展。但让张景丰想不到的是,虽然他有硕士学位,但因为他当时不会说粤语,所以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都很难。偶然的机会,他在百货公司的橱窗里看到展示的各类进口服装。这些进口服装虽然制作精美但却价格昂贵。于是,他便自己设计并找人做了一些服装样品后,亲自到百货公司去推销。百货公司经理见他的样品精美,却便宜很多,便欣然给他下订单。就此他很快赚到第一桶金,并由此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生意也越做越大,先后开设了毛衫厂、电子厂、贸易公司等,成为香港的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就连当时的英文《虎报》也对他进行了报道。
就在张景丰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他却一直忘不了自小萌生的发明之梦。事业成功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圆梦条件。加上六十年代台湾早已开始发展电子产业,有不少大学同学在台的张景丰经常往来港台两地,也掌握了不少此方面的信息。
1971年,张景丰由商界朋友介绍,加入香港发明专利协会,那是由多位香港工商界人士倡办,在当时香港唯一的以发明家为会员的组织。在此,他如鱼得水,不只是积极参与协会的活动,还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国际上创新科技的信息,协助该会成功举办多次世界性的发明博览会。其中,1973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首届香港发明展览会,四天会期共吸引了高达五万人参观,让香港观众大开眼界。
七十年代那段时间,也是张景丰个人的“发明期”。当时他开设电子厂,除了是因为窥准当时香港电子业刚刚起步的大好商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使自己的发明能够有一个转化为商品的基地。原子粒迷你计算机、第一及第二代电子琴、拉链式领带、火警防烟罩等等,都是他的创意结晶,每一项发明都有一段故事,也都代表着他对时代、对潮流的敏锐的触觉。
张景丰将半导体科技应用于制造小型计算器,就是受当时赛马活动广受欢迎所启发,用以统计马匹的赔率、赛程等相关资料,以推测赛果。那个年代,集成电路尚未出现,半导体的运用还没全面普及,更别说计算机了,这项发明在当时可说是极为超前的设计意念。不过赛马活动涉及太多人为因素,在市场上推销也就行不通。但他的意念却得到海外发明界的肯定。一九七三年在纽约“国际发明展”上,这一台半导体迷你计算机得到大会的奖状,他成为首位扬威海外发明界的香港人。
在此基础上,张景丰又发明了第一代迷你电子琴——只须用一支特制金属笔,接触到琴键,即可发出音乐声。这项产品生产后,曾在美国热销过。但是不久,一家外国公司寄来的律师信,却向他泼来一盆冷水。信中称张景丰的产品所采用的笔触方式,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要求禁止使用。
为了减少麻烦,又不想白费心血,张景丰穷则变,变则通。他又构思弃用笔触式,改用手指轻触方式,只须手指直接轻触琴键,便可发出琴声,并由此发明了比第一代更上一层楼的第二代袖珍电子琴。在制成的第二代袖珍电子琴热销之际,有一天一位日本的客商来下订单的时候对他说:“张先生你发财了,日本许多电梯和电话的按键都是采用这种手触式原理制造的。”这一来引起了张景丰的警觉,他立即找来申请专利的资料,才发现律师在申请的时候,只注明技术用于各类音乐乐器,没有包括电子电器。他只好幽默地对这位日本客商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发财。”
这件事让张景丰对专利权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明白专利权如有漏洞,会令发明家蒙受重大的损失,白费心机。这也成为他在以后帮助香港其它发明家申请专利时,一再提醒对方要考虑周详的一个反面教材。
其后,张景丰对发明的兴趣不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还先后发明了火警防烟罩、拉链领带等诸多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发明,成为香港发明界一棵常青树,不断绽放新绿。
烛光照亮发明路
如果张景丰只是一个痴迷于发明事业的发明家,也许他的人生与许多普通的发明爱好者没无什么区别,也不会感动周围所有与他相识、相知的人。他的人生价值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以80岁的高龄却放弃了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悠闲生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起了香港发明协会会长的重担,为香港众多的发明家营造一个家园而奔波,为推动香港的发明创新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艰难的环境中为香港的发明事业开拓了一片蓝天。
张景丰从刚到香港开始,便经常与香港的发明人一起举办各类交流会。台湾发明协会的会员到国外参展经过香港时,也会参加这些活动。在这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大家互相启发,交流心得,整个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创新发明的气氛,也让张景丰从此与发明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张景丰在香港发明专利协会当过四届会长后,因年龄已大,便将会务交给后生一辈接手,自己多一点休息时间。谁知不到两年,协会便因经费无着、组织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无法正常运转,自动解散了。从此,香港便没有了发明协会这个组织,长达10年之久。加之香港政府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发明者,香港的众多发明人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成为一群没有娘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管。
1996年,就在80高龄的张景丰准备离开商界退休,安享晚年,顺便搞搞自己的小发明的时候,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的晚年发生了极大改变。当时国际发明联盟组织会长Farag·Moussa请与之熟悉的张景丰代为联系香港发明协会的会长,想请香港发明协会加入该组织。张景丰经过联系才知道,香港发明专利协会早已停止运作了,早就解散了。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Moussa的时候,Moussa劝他把香港的发明家重新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几次劝说都被张景丰以年事已高,没有精力为由婉言拒绝了。但当最后一次,当他说自己已是夕阳西下时,Moussa将了他一军:“夕阳的光辉仍然还强烈呢!我听说香港有600多万人,假如不把他们的智能挖掘出来,就等于把一个金矿埋在地下,你有的是经验,却放手不理,让这样一个大金矿荒废在那里,你能过得安心吗?”一番话刺激了张景丰,他决定重新把香港发明协会成立起来,让香港的发明再次迸发出活力。
于是,张景丰便出面找来了六个志同道合的发明家朋友,在一顿茶饮后就立即到政府部门正式注册成立了非牟利的香港发明家协会,这就是香港发明协会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七君子之约”。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张景丰总要感叹,当时自己也有思想斗争,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己要出来做这件事,几十岁的人了,即使你有几百万、几千万又有什么用?只有帮助别人才有价值。我现在为香港发明家铺一条路,他们就有一个家。再说香港的工商业要有生机,就要有创新,不然就要吃老本,就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个80高龄的老人,为了推动香港的创新发明事业,为了重振香港发明的未来,不顾自己年高体衰,不顾面临着重重困难,毅然挺身而出,这不正是中国古代名言所讲“位卑不敢忘国忧”的体现吗?
由于协会缺少经费,连办公的地方都找不到,张景丰就把自己公司仅有300平方尺的办公室阁楼腾出来给协会。就在这种空间狭小、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张景丰一干就是10年时间,每天为了公务而忙碌着。他每天要像年轻人干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接电话、读文件、帮发明家排忧解难、筹备规划开展各类活动。许多来到香港发明协会采访的记者,在看了张景丰在如此艰苦的办公环境中带领香港的发明家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时候,都啧啧称奇。美国CNN的记者更是连连惊问“why so small?”张景丰当时只有幽默地说,这是香港特色!
放弃本应该享受的退休生活,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毫无所求地长期奉献着,张景丰为的就是把香港的发明家凝聚到一起,让大家能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发明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来。对此,也曾有人表示不理解。在深圳的一次会议上,有一个年青会员在知道张景丰80多岁仍然这样辛苦地为协会义务工作,便好奇地问张景丰:“就算你活到100岁,也只有10多年的时间,不如好好地在家享受生活,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干这么繁杂的事呢?”张景丰回答道:“你说的也没错,但现在香港的发明家我如果不把他们组织起来,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把发明智能变成财富,是国家、社会的损失,我有这个责任和使命感。所以我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帮他们一点就帮他们一点;我有一点光,就为他们照一段路,这比什么都有意义。年青人听后连连说:“会长,你说得对,我错了!”
张景丰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不但感动着所有的香港发明家,也感动着所有认识他的人,并受到香港政府的肯定。2003年在他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张先生尽心尽力推动香港的创意及发明事业,在推广知识产权方面贡献良多,现获颁授铜紫荆星章。”“尽心尽力”四个字,正是张景丰为香港发明事业所付出一切的最好的注解。
他的这种为发明事业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也深深地震撼着全国发明界的同仁。在2005年6月召开的中国发明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就在公开发言中把张景丰当成自己的楷模。
2004年,电视播出了对协会的访问,并向广大市民讲述协会的运作和发明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申请入会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很多热心人也愿意给予帮助。嘉里物流联网有限公司就慷慨地为协会提供了面积宽敞的办公场所,并提供了4部计算机和一些基础设施。
在张景丰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明协会得到了很大发展,会员人数从创办时的7个发起人发展到近400人。而且正是他的帮助和支持,让香港一大批发明家走上了国际舞台,在世界各类发明展览中屡获大奖,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香港的发明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逐步创造了香港发明事业辉煌的局面。仅在2005年4月的瑞士日内瓦第32届国际发明展中就荣获4金3银1铜2特等奖的佳绩。在2005年9月北京第15届全国发明展中更是荣获4金10银6铜奖。由于他多年来推动发明事业不遗余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以除了获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外,他还于2004年被《星岛日报》及《英文虎报》评选为教育科研界的杰出领袖,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继往开来存宏愿
成功不是偶然。而张景丰能够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选择为香港的发明事业无私奉献,除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敬业乐业的态度之外,更得益于他有一个同样充满着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家庭。
张景丰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他与妻子邂逅于福建厦门,两人来港后结婚,育有两子两女。在这个家庭中,张太太是一个贤慧的妻子,她不但协助丈夫创业发展,而且还大力支持丈夫为社会做贡献,对丈夫这么大年龄仍然不辞劳苦孜孜不倦地为推动香港发明事业的发展,她除了从心里心疼之外,更多的是在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在支持丈夫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张太太自己也积极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去。特别是退休后,她更是参加了亚洲妇女会,专门为香港的老人做服务,帮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
在张景丰夫妇两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女长大后不但都成为了社会精英,而且在家庭的熏陶下,个个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尤其是张先生的长子张启德,更是同龄人的表率。张启德出生时,张老一家居于九龙区启德机场附近,他特意为儿子取名启德,既有纪念意义,也有初为人父的张老盼子成才的寓意。他长大后承继了张景丰的纺织生意,把事业做得很成功,成为活跃于香港商界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启德不负乃父所望,也像父亲一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除了在香港为社会服务外,还多次前往内地参加各类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然而,一次意外,夺去这位青年才俊的宝贵生命,也成了张景丰先生心中永远的痛。
2000年4月30日,启德与友人参与在青藏公路举行的捐助希望工程慈善汽车旅程,却不幸意外翻车去世。当地政府在出事地点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令人钦佩的是,老年丧子的张景丰坚强地面对事实,并在当地捐建了一间张启德希望工程学校,纪念儿子,以遂儿子慈善之旅的本意。
正是有了家庭的支持,张景丰推动香港发明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他现在除了继续为香港的发明家尽力排忧解难外,更在大力呼吁政府部门重视创新和发明,给予创新和发明活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他说:“发明对香港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都很重要,这是长期的斗争,而我没有一刻想过放弃。”为此,他曾多次向政府建议,由政府部门来承担起培养发明创造的责任,让更多的发明有机会公布于世,并尽快转化成产品,从而带动香港工业生产,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
而在张景丰的有生之年,他还有一个伟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见证香港成立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创新博览中心”。在他的头脑中,他计划把人类社会从远古穴居、茹毛饮血时代开始,创造工具器皿、生火煮食、渔耕织布、建屋造车到四大发明,直至今天的计算机及探索太空时代,全部用展品把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发明创造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对香港的民众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年青一代温故而知新、承前启后,激发他们创新和发明的兴趣,从而培养年青一代的发明家。同时,也能够借此鼓励工厂重视发明创造,靠自主创新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动发明创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造福香港,造福社会。
望着眼前这位矍铄的老人谈起香港发明创造事业的明天时那种精神昂扬的神情,我们不由想到一句古诗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了张景丰这样满腔热血奉献给香港创新发明事业的领导人,香港发明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