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课程和途径之一,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实践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力图培养出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幼教师资力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道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41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更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探究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策略,增强有效性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培养学前师资的师范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1.缺乏职业认同感。根据我校对入学新生的调查显示,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好就业;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考不上理想学校进行的无奈选择;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责任大、工作烦琐,毕业后不一定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理想,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职业认同感较低。
2.缺乏爱心和责任心。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目的、无感情、无主见、无勤奋、无责任、无信用的“六无”倾向。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理念。前些年各大高校仍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授课为主,强调的多是学生的专业教育,重视资格证、上岗证等的获取,忽视了实质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課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局限于共同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常识,授课教师缺少幼教行业背景,教学过程缺乏体验和互动,以口头说教为主,缺少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教学效果不佳。
3.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课程。涉及道德理论实践的课程只有选修课或者公共基础课,没有专门的道德理论课程,导致职业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与就业对接较差,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道德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高校管理相对自由,学生易接触社会上各类型的人,沾染不良风气,学生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的行为,导致其思想道德素质落后,最终对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操守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学前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我校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了三方面素质:一是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幼儿;二是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具有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三是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研究的专业素养,包括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学术能力。在培养规格上突出了毕业生应获得的三方面素质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意识、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素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其次,教学中结合社会中的案例,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应与专业课教师配合让其熟悉培养目标和规范的要求,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三)强化课程建设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如《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社交礼仪》等必修课,帮助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时时检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
在教材内容上,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以及幼儿园教学实际选择德育教材,综合使用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的实用性教材;在各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素质提升等基本环节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四)加强教学体系设计
1.采用案例教学法,建立是非观和荣辱观。让学生观摩幼儿教师在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学录像,共同讨论社会热点,如幼儿教师虐童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该教师为什么会发生虐童行为?大家对此的反映说明什么?你认为虐童幼师行为失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公众的反应,司法机关的处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否则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
2.运用角色扮演法体验真善美与假丑恶。教师可挑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在此过程中接受道德“洗礼”,使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优秀作品的“润泽”中逐渐提升。
3.利用特定的情境设置,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创设如孩子不愿入园而哭闹、看到孩子不合群、有孩子不愿午睡,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阐明观点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选择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五)教育实践增强实效性
我校通过与重庆优秀示范园建立合作供学生观摩实习,大一认识实习,大二跟岗实习,大三顶岗实习,每阶段结束前上交实践报告,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并通过对幼儿园师德榜样的体察、模仿和习得获得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有效促进自己职业道德的提升。
(六)改革考核体系
我校通过基础课题考核、作品展、汇报演出、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评价与幼儿园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有效性,而且对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秋英,李忠艳.幼师生职业道德培养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0,000(034):16-17.
[2]杨达.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12):155-156.
[3]谢春芳.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其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00(025):21-2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道德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41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更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探究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策略,增强有效性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培养学前师资的师范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1.缺乏职业认同感。根据我校对入学新生的调查显示,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好就业;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考不上理想学校进行的无奈选择;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责任大、工作烦琐,毕业后不一定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理想,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职业认同感较低。
2.缺乏爱心和责任心。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目的、无感情、无主见、无勤奋、无责任、无信用的“六无”倾向。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理念。前些年各大高校仍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授课为主,强调的多是学生的专业教育,重视资格证、上岗证等的获取,忽视了实质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課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局限于共同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常识,授课教师缺少幼教行业背景,教学过程缺乏体验和互动,以口头说教为主,缺少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教学效果不佳。
3.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课程。涉及道德理论实践的课程只有选修课或者公共基础课,没有专门的道德理论课程,导致职业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与就业对接较差,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道德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高校管理相对自由,学生易接触社会上各类型的人,沾染不良风气,学生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的行为,导致其思想道德素质落后,最终对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操守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学前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我校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了三方面素质:一是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幼儿;二是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具有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三是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研究的专业素养,包括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学术能力。在培养规格上突出了毕业生应获得的三方面素质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意识、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素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其次,教学中结合社会中的案例,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应与专业课教师配合让其熟悉培养目标和规范的要求,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三)强化课程建设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如《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社交礼仪》等必修课,帮助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时时检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念。
在教材内容上,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以及幼儿园教学实际选择德育教材,综合使用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的实用性教材;在各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素质提升等基本环节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四)加强教学体系设计
1.采用案例教学法,建立是非观和荣辱观。让学生观摩幼儿教师在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学录像,共同讨论社会热点,如幼儿教师虐童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该教师为什么会发生虐童行为?大家对此的反映说明什么?你认为虐童幼师行为失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公众的反应,司法机关的处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否则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
2.运用角色扮演法体验真善美与假丑恶。教师可挑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在此过程中接受道德“洗礼”,使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优秀作品的“润泽”中逐渐提升。
3.利用特定的情境设置,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创设如孩子不愿入园而哭闹、看到孩子不合群、有孩子不愿午睡,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阐明观点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选择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五)教育实践增强实效性
我校通过与重庆优秀示范园建立合作供学生观摩实习,大一认识实习,大二跟岗实习,大三顶岗实习,每阶段结束前上交实践报告,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并通过对幼儿园师德榜样的体察、模仿和习得获得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有效促进自己职业道德的提升。
(六)改革考核体系
我校通过基础课题考核、作品展、汇报演出、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评价与幼儿园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有效性,而且对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秋英,李忠艳.幼师生职业道德培养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0,000(034):16-17.
[2]杨达.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12):155-156.
[3]谢春芳.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其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00(0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