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商业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校内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教师队伍阵营的分化、教师学术生活中的冲突以及学术生活模式的改变,都是大学创业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争取更多的研发资金以缓解政府拨款日益减少的危机。另外,大学创立了各种研究中心将校内的学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此外,大学鼓励教师走向市场、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这些在为学校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创业创新 教师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50-02
一、大学内部教师队伍阵营分化
大学参与商业性的研究,促使教师队伍开始分化成不同的阵营。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持有传统学术观点的阵营,他们对大学和企业之间日渐亲密的关系抱有怀疑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阵营的教师,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性,他们能够接受传统观念中的大学与带有盈利性质的企业之间界线开始模糊的现状,他们中的一些甚至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也有学者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他们介于以上两种教师之间:“不情愿的企业家”和“传统主义上的参与者”。“不情愿的企业家”认为学术界应该与企业有所区别,但这类教师会参与一些商业性的研究,但是他们会将研究中获得专利的所有权交给所在大学。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学术活动对于保护学术自由是必需的,因为这样一来,即使大学参与企业的合作或是从事其他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时,也能免受商业性价值观的入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传统主义的参与者”虽然认为大学与企业应该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利用自身的学术专长参与专利或咨询,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但他们会明确地将校外商业性质的学术活动与校内纯粹的学术活动分开。
另外,教师自身在学术领域内的威望、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本身、研究的具体目标及在学术研究中积累的经验,都会影响教师最终选择的阵营。西恩(Shin,T)指出,以上因素正在将教师阵营分成三种:学者、先锋和两面派的教师。学者参与商业性的学术活动会看重商业活动是否与校内的学术活动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而先锋对这种互动则不太看重,两面派的教师会介于两者之间,即以单一或重点关注其一的方式,依次在商业活动与校内学术活动中穿梭。在参与校企合作活动中受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些两面派的教师,一方面,他们在学校中很可能是一些“明星教授”,另一方面,他们在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中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二、大学教师不得不面对学术生活中种种冲突
首先,从事商业性研究使教师不得不面对自身学术兴趣上的冲突和矛盾。参与常见的商业性学术活动如校企合作,可以给教师带来各种机遇,如研究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研究设施,也包括能更多地接触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当然,随着参与商业性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会刺激教师学术兴趣发生偏离,一些教师开始不介意什么形式的合作,而是注重带来的回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在选择研究成果释放的形式上: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专利申请带来的高额利润,教师们会竞相申请专利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在物理学领域,与公司合作会获得更多研究资金、研究设备以及从事领域内研究的宝贵机会,因此多数教师会选择与校外公司合作。
其次,频繁的校企合作甚至引发了教师研究利益冲突的出现,即,在教师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优先的研究兴趣和其次的研究兴趣共存的现象。通常,这种兴趣冲突并未上升到学术道德的程度,它所引发的担心更多缘于教师的成果将延迟公开发表,甚至不再公开发表。参与商业性研究的教师在赞助商的支持下有更高的科研产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科研产出的受益者(教师本人或大学)将逐渐把精力集中在个人或大学创收上,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此外,频繁的商业性质的研究正在打破学科间的平衡。与基础研究相比,从事应用研究的院系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企合作,在商业性研究的领域中也占据了较大比例。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而应用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增加了一倍,尤其是在生物、工程、电子、制药等领域。这种结果很可能造成专注基础学科的学者越来越少,更多的资金、研究精力被转移到应用领域,这会导致学科间的不平衡更加恶化。
另外,参与商业性研究的教师正在面临自身角色上的冲突。在校企合作中,很多教师在角色上出现了改变。在提供具有商业回报的咨询或培训服务中,一些教师会从公司获得丰厚的回报,包括持有公司的股份甚至成为公司理事会的成员。一旦有的教师接受了这些回报,很多人将面临不再单一从事自身科研学术的现状,他们会将大多数的时间参与公司内部商业计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规划等与学术无关的事情。另外,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还表现在,他们正在由享受学术自由的学者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工人。传统的学术研究强调教师个体在本研究领域的探索,其过程更多地出于某种学术积淀上的好奇心驱动,其成果完成对场地、设施等要求远不如大实验室背景下的研究,有的研究甚至可以独自在办公室或家中完成。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数需要昂贵的实验器材才能完成,因此对实验场地也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复杂的研究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而完成期限同样要严格遵照合同的约定。从这几点看,教师的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剥夺,他们科学家身份之外还附加上了知识加工者的角色,很多人开始像工厂中某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不由自主。
三、大学教师学术生活模式出现的改变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引发了教师学术生活模式的改变。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从事个体形式的研究而且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业内刊物上公开发表。如今新的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模式下的研究中,“参与者是一系列异质的实践者与专家”,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者围绕着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整个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产出。这些科学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甚至来自不同性质的机构(学校或是公司)。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实验室环境下的集体主义以及跨学科学者集体的智力努力,而实验室也就成为来自“大学、企业、甚至政府等团体对话沟通的场地”。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随后到来的大科学时代,是教师学术模式转变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教师的学术模式是基于传统形式的科学家个人展开的“小科学”研究;在这之后,“大科学”研究时代开启,这个研究模式具有大规模、高投入、复杂化、组织化的特点。由于早期那种基于科学家兴趣的、分散、个体的研究,已经很难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它正在逐渐被后者取代。
参考文献:
[1]Owen Smith J, Powell W W. Careers and Contradictions: Faculty Respon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Uses in the Life Sciences[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Work,2001,10:109-140.
[2]Shin T, Lamy E, 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465-1476.
[3]Zucker G L, Darby M R, Brewer M,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01):290-306.
[4]Boardman C, Ponomariov B. Reward systems and NSF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The impact of tenure on university scientists’ valuation of applied and commercially- relevant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7,78(01):51-70.
[5]Owen Smith J, Powell W W. Careers and Contradictions: Faculty Respon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Uses in the Life Sciences[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Work, 2001,(10):99-114.
[6]Krimsky, S, Rothenberg L S, Financial interests of authors in scientific journals:a pilot study of 14 Publications[J].Science Eng Ethics,1996,02:399-417.
[7]Cohen W, Florida R, Goe W.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M].Pittsburgh: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PA,1994:10-12.
关键词:大学创业创新 教师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50-02
一、大学内部教师队伍阵营分化
大学参与商业性的研究,促使教师队伍开始分化成不同的阵营。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持有传统学术观点的阵营,他们对大学和企业之间日渐亲密的关系抱有怀疑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阵营的教师,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性,他们能够接受传统观念中的大学与带有盈利性质的企业之间界线开始模糊的现状,他们中的一些甚至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也有学者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他们介于以上两种教师之间:“不情愿的企业家”和“传统主义上的参与者”。“不情愿的企业家”认为学术界应该与企业有所区别,但这类教师会参与一些商业性的研究,但是他们会将研究中获得专利的所有权交给所在大学。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学术活动对于保护学术自由是必需的,因为这样一来,即使大学参与企业的合作或是从事其他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时,也能免受商业性价值观的入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传统主义的参与者”虽然认为大学与企业应该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利用自身的学术专长参与专利或咨询,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但他们会明确地将校外商业性质的学术活动与校内纯粹的学术活动分开。
另外,教师自身在学术领域内的威望、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本身、研究的具体目标及在学术研究中积累的经验,都会影响教师最终选择的阵营。西恩(Shin,T)指出,以上因素正在将教师阵营分成三种:学者、先锋和两面派的教师。学者参与商业性的学术活动会看重商业活动是否与校内的学术活动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而先锋对这种互动则不太看重,两面派的教师会介于两者之间,即以单一或重点关注其一的方式,依次在商业活动与校内学术活动中穿梭。在参与校企合作活动中受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些两面派的教师,一方面,他们在学校中很可能是一些“明星教授”,另一方面,他们在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中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二、大学教师不得不面对学术生活中种种冲突
首先,从事商业性研究使教师不得不面对自身学术兴趣上的冲突和矛盾。参与常见的商业性学术活动如校企合作,可以给教师带来各种机遇,如研究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研究设施,也包括能更多地接触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当然,随着参与商业性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会刺激教师学术兴趣发生偏离,一些教师开始不介意什么形式的合作,而是注重带来的回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在选择研究成果释放的形式上: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专利申请带来的高额利润,教师们会竞相申请专利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在物理学领域,与公司合作会获得更多研究资金、研究设备以及从事领域内研究的宝贵机会,因此多数教师会选择与校外公司合作。
其次,频繁的校企合作甚至引发了教师研究利益冲突的出现,即,在教师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优先的研究兴趣和其次的研究兴趣共存的现象。通常,这种兴趣冲突并未上升到学术道德的程度,它所引发的担心更多缘于教师的成果将延迟公开发表,甚至不再公开发表。参与商业性研究的教师在赞助商的支持下有更高的科研产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科研产出的受益者(教师本人或大学)将逐渐把精力集中在个人或大学创收上,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此外,频繁的商业性质的研究正在打破学科间的平衡。与基础研究相比,从事应用研究的院系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企合作,在商业性研究的领域中也占据了较大比例。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而应用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增加了一倍,尤其是在生物、工程、电子、制药等领域。这种结果很可能造成专注基础学科的学者越来越少,更多的资金、研究精力被转移到应用领域,这会导致学科间的不平衡更加恶化。
另外,参与商业性研究的教师正在面临自身角色上的冲突。在校企合作中,很多教师在角色上出现了改变。在提供具有商业回报的咨询或培训服务中,一些教师会从公司获得丰厚的回报,包括持有公司的股份甚至成为公司理事会的成员。一旦有的教师接受了这些回报,很多人将面临不再单一从事自身科研学术的现状,他们会将大多数的时间参与公司内部商业计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规划等与学术无关的事情。另外,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还表现在,他们正在由享受学术自由的学者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工人。传统的学术研究强调教师个体在本研究领域的探索,其过程更多地出于某种学术积淀上的好奇心驱动,其成果完成对场地、设施等要求远不如大实验室背景下的研究,有的研究甚至可以独自在办公室或家中完成。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数需要昂贵的实验器材才能完成,因此对实验场地也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复杂的研究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而完成期限同样要严格遵照合同的约定。从这几点看,教师的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剥夺,他们科学家身份之外还附加上了知识加工者的角色,很多人开始像工厂中某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不由自主。
三、大学教师学术生活模式出现的改变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引发了教师学术生活模式的改变。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从事个体形式的研究而且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业内刊物上公开发表。如今新的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模式下的研究中,“参与者是一系列异质的实践者与专家”,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者围绕着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整个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产出。这些科学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甚至来自不同性质的机构(学校或是公司)。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实验室环境下的集体主义以及跨学科学者集体的智力努力,而实验室也就成为来自“大学、企业、甚至政府等团体对话沟通的场地”。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随后到来的大科学时代,是教师学术模式转变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教师的学术模式是基于传统形式的科学家个人展开的“小科学”研究;在这之后,“大科学”研究时代开启,这个研究模式具有大规模、高投入、复杂化、组织化的特点。由于早期那种基于科学家兴趣的、分散、个体的研究,已经很难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它正在逐渐被后者取代。
参考文献:
[1]Owen Smith J, Powell W W. Careers and Contradictions: Faculty Respon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Uses in the Life Sciences[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Work,2001,10:109-140.
[2]Shin T, Lamy E, 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465-1476.
[3]Zucker G L, Darby M R, Brewer M,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01):290-306.
[4]Boardman C, Ponomariov B. Reward systems and NSF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The impact of tenure on university scientists’ valuation of applied and commercially- relevant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7,78(01):51-70.
[5]Owen Smith J, Powell W W. Careers and Contradictions: Faculty Respon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Uses in the Life Sciences[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Work, 2001,(10):99-114.
[6]Krimsky, S, Rothenberg L S, Financial interests of authors in scientific journals:a pilot study of 14 Publications[J].Science Eng Ethics,1996,02:399-417.
[7]Cohen W, Florida R, Goe W.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M].Pittsburgh: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PA,199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