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微妙”原理

来源 :油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显光留学于德国莱比锡书籍与版画艺术学院。回国后,他在鲁迅美术学院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创办了“全显光教学工作室”。全显光是一位学者型画家,迄今已完成三百余万字的《艺术笔记》。本文即是从其《艺术笔记》第37—41本中辑录与编选部分有关“艺术散乱、模糊、微差与微妙”的论述,以飨读者。
  艺术散乱与模糊
  人脑所形成的概念,多数是模糊的。人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判断、推理,其过程、结论多数也是模糊的。画中的“笔墨色”和它所组织出来的形迹和图形,很多是无形的、模糊的、朦胧的,但我们能感知到其中深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模糊之美,是为大美。
  作画之初,要学会画乱、画散,随心、随性、随手而画。散乱之中所画的形迹不是设计的,也不是意在笔先的,而是心性和身体自然的内在律动。在散乱的形迹之中,存在着自己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在地看到自己。在散乱之中,才能发现自己形迹最本质的规律。
  在散乱之中求自己的法,在散乱之中求自己的造型规律,在散乱之中求自己的画之韵、画之趣、画之美,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建构起自己的艺术。一开始总是学习各家各派,最终会没有了自己。我到了晚年方明白此理——学画的根本是认识自己。绘画艺术不是抄录、复制和克隆自然,而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模式转换为可见的艺术图形。这种艺术图形语言是以个性为基础和根本的,这正符合了艺术的基本原则是“求不同”的道理。这个“不同”与大化同行,创造了艺术的万紫千红和大千世界的百花齐放。
  混沌不清、模糊朦胧是事物在运动中的一个方面,而另一面是清清楚楚,二者常常并存于一。人们易察觉到“清楚”“明确”,而对“混沌”往往摸不着头脑,其实最大的学问就在模糊、混沌之中。以色彩而言,混沌的色多是色相不明确、似是而非的色,是一种综合性的灰调子,隐显并存,此中内涵最深、学问最大,须诸种矛盾综合协调,达到多样与统一和谐。洗笔池中那种浑浊的污水,用在画上十分优美,起着统一协调的作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就是薄画多层,重叠出了一种隐显并存、朦胧的、似是而非的迷人效果,这正是巧用了浑浊和非浑浊的特点。一般认为污浊不是色,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污浊中也有色,只不过十分隐蔽,不为人知,不为人识,但其中也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
  画要清清楚楚、一笔一笔如书法一样去画,这样画出的画有骨力和表现力。即便要求朦胧和模糊,也要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去画,经过多遍重叠之后,就会出现那种清楚明确之中又有朦胧模糊的综合之美。作画重要的是清楚和模糊二者兼而有之。如何兼而有之?只有在清楚的、一笔笔的、写出来的笔迹之中,经过层层重叠之后综合形成。即便看不见笔的擦涂,也要一笔一笔去画。因此在微淡似雾般的团块调子中,也有十分微妙的表现。这是经过长期实践之后,有经验的人才能察觉到的。要在轻淡微妙的差别和变化之中,显现出用笔之妙。
  清楚和模糊各不相同,但从绘画来说,什么都交代得清楚明确就缺少了含蓄之致。如果画得一味模糊,就会让人不清不楚,摸不着头脑。模糊和清楚二者兼而有之是最令人神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平均,平均则平板无可观了。中西方成功的画家终生在“笔墨色”中追求的,就是清楚与模糊的矛盾统一,也就是“模糊中有清醒,清醒中有模糊”的“笔墨色”相互关系。在有序和散乱之间,也是清楚和模糊的相互关系。笔迹的组织要有序,又要有散乱,散乱则活,有序则板结,二者统一,方是绘画最佳。
  在日常作画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初起落笔时,清楚而有序,进而则觉得这样的画法太清楚,历历在目,不含蓄,缺少趣味,然后就添加散乱模糊的笔迹,使清楚有序之中有活泼存在。有时则反之,起初用笔散乱,画上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散乱中没有有序的元素,于是添加一些具象的、有力的笔迹使之有序。经过这二者的适度结合,画面就有了生气。作画的全过程,常常是其中的清楚与模糊被不断调整的过程,当二者适当时,统一之美就出现了。
  画一个物的体与形,如果一切都按目之所见去画,巨细无遗,纤毫不差,没有自己的加入,其结果自然是很像,但没有感情和趣味。画中有两种因素存在:一种是条理十分有序的组织部分,这是画中不可缺少的,另一种是无序。其实无序是另一种有序,十分自由,富有感人的动态之美。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生动。


  一幅画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所画对象的外轮廓框形。抽象画和具象画皆是如此。一种框形是明显的,另一种是朦胧含蓄的,还有一种是半显隐的,似有似无,第四种则是不直接表现出框形,而以暗示的形式隐藏起来。要画出框形,最常见的是用线直接画出。各个不同框形重叠、半重叠,构成了画面空间和明暗变化,框形重叠和框形套框形则可制造出奇妙的连续空间。这不是简单的底图关系,每个框形既是图形,也是图底,变化无穷。
  作画时的“笔墨色”,一是有意塑造,一是无意塑造。“有意塑造”是成竹在胸,例如画前的设想、打稿,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个形象。我们常见的美术学院的美术训练,大多数是这种画法。“无意塑造”则是在心中积累了无数的形象和想法,但不知如何入手。这时以笔为先,随性地在纸上画出形迹。这形不是事前设计好的,而是随手画出的一些抽象形迹,要带着想象去读识自己所画出的形迹和图形,循迹生发。心中的那些想法和潜意识在已经画出的“笔墨色”形迹中找到了载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工完成,这是一种“发展的画法”。
  秩序感是绘画中不可失的结构。画要建立秩序,不论抽象还是具象画都是如此。只有建立起秩序,畫才能进入佳境。秩序有从自然之中来的,这是自然秩序;有从画家个性中来的,这是画者个性秩序;有从画者感情中来的,这是感情的秩序;有从古人处来的,这是古人的秩序;有从名人处来的,这是名人的秩序;有从几何数学中来的,这是几何秩序;有从建筑中来的,这是建筑秩序;有从科学中来的,这是科学秩序;有从美学中来的,这是美的秩序;有从人文社会道德中来的,这是社会伦理秩序……作画常要借助别的秩序,来建立自己的画面秩序。最为优美的,是画者自己的秩序。那是在自己的天性和生活习惯中逐渐形成的潜秩序,是最美也最富个性的秩序。秩序需要画者认识自己,明心见性,并在实践之中修炼成之。学来的都是别人的,没有了自己,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艺术。画中的一切一定是有序的,紊乱也是有序的,是按一定的格局去乱的。乱中有不乱之理,乱中也有不乱之神治。因此,作画要懂得紊乱的规律。以乱治乱,则活也。   作画要打散。“笔墨色”以及物形都要打散,也就是要拆开来一层层打散。下笔要以散为主,把打散的综合起来就是“合”。“合”是要在形层互相重叠之中自然综合为一体。换言之,作画的开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开就是拆开,合就是在开的基础上互相重叠求合。常见的每下几笔就有开合,这是“局部完形画法”。要在整幅画的散中求合,也在大势之中求合。
  作画要以散为主,在散中有散之秩序,层层叠加之后形成一个综合全形,这样画就活了,而不是从局部中求全形、求完整。散中天地很大,散中学问无穷。一般不识者,总是害怕散乱,因而所追求的活,也十分有限。作画当以散乱为主,在散乱之中求序,这是发展的认识观、未来观。要画出“超以象外”的未来,并以此启示当前人的心灵,破当下之障蔽。
  艺术微染
  不论中国画、油画还是水彩画,在作画过程中,特别是画作完成之后,总会稍稍加上微染,使画的韵味更加丰富。我画肖像画时,也用这种方法加工,十分微妙。
  “微染法”在古典油画、水彩画、素描画以及铜版画最后涂擦时常用。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几乎是以数以百遍的油色微擦完成的。画作看不出笔迹,只有朦胧微妙的调子变化,十分吸引人。微染法创造出了十分细微的调子和层次丰富的变化。画面上有笔笔分明的塑造,还有似有似无的朦胧塑造,微染就是这种塑造。二者結合起来使用,画面意境丰富,画就可观。
  艺术不只是用笔画出来就了事,应加入人的气,使之更加光彩,更有精气神。一幅油画画好之后,等干掉得几年,然后每天一有时间就用手掌去揉擦。经过长久人手揉擦之后,画面上会增加一层可以看出和察觉的薄层,这是人气增加的色彩和光,是画不出来的,十分宝贵。中国漆器的制作会在完成后用手掌和手指年年月月不间断地揉擦,于是色彩变得十分耐看,有了更深入的、不可言说的人气之内美,这在漆器制作之中叫“推光”。中国古代陶瓷与家具经过岁月的浸润,同样也会在表面出现一层十分美的薄层,很有自然的内在光采之美。
  我有一只怀表,是2005年在美国纽约时女儿送我的。我在里面画了一幅小型钟馗像。这幅小型的油画,我几年之内加工添画了多次。干了后,一有时间我就会用手指揉擦,现在它出现了一种带有人气的天然的薄层。油画的色彩变得十分含蓄,有和谐深沉之美,色调也越来越明亮,十分微妙,这在中国油画中还未见过。现在我一有空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同时再揉擦,2005年至今,它越变越好。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是在经年累月间一遍遍揉擦出来的,因此有超出一般油画的美。微染是很重要的一种技法,它用的墨和色十分清淡,几乎看不出来,往往要在画一遍干透了之后再加,有时加到数百遍才有一些感觉,不见笔迹,似有似无,十分奇妙。完成一幅画往往要很长时间,有时会在画好放上数月、数年之后再加微染,此法也可以在作画过程中使用。绘画不一定非要画全、画完,常常会在画了一阵子之后放下,等以后有了更好的想法时再添加。微染也是如此,是没有终的。
  画不宜涂,“涂染”是一种方法,但会使画变污、变灰,失去对比,最好的办法是用微染之法。以淡到清水般微弱的墨或色,经过数百遍反复添写,画面出现雾气般似有似无的韵味,有着很广阔的天地。
  艺术微差
  大的色彩浓淡差别容易看出来,但是微小的差别一般不容易看出来,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画家,才能获得这种本领。微差在画中十分重要,是创造出丰富层次的关键。画功要深,得在微差上下功夫。能看出并掌握别人看不出来也画不出来的千百万种微差,方是神者。
  色度、彩度、明度要控制在某个度之内才能发挥作用,过与不及都起不到最好的作用。要了解度,了解局限,才能画出好画来。人的才能和悟性只有在度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写字之妙,在于创造出“字眼”,即字之空白处。最出彩的地方是常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巧妙留白。作画更要创造出“画眼”来,这是画的眼睛所在。
  大画尺寸大,往往只顾局部而失去整体,因此大画要站着画、走着画,要在运动之中画。也就是要把画者的肢体语言融入到笔中,在画之前把全身之气运在手上,不仅是手动,四肢乃至全身都得配合。
  在一幅画中,用笔要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在笔画少、画幅小的画中易做到,在积叠重重的多层画中不易做到。以大幅画的运作而论,可以一气呵成一个局部或一个大块,而另一个部分同样为之。但困难的是,要和先前完成的部分气息连续一致。积墨、积色的层叠画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地方,西画之中很少有这样的画作,伦勃朗有这种突出且别人尚未涉及的画法,但尚未有文论及。
  “渐进式发展画法”中,层层叠加,造出十分奇妙的综合形象,要以最薄层的叠加为主,其层薄到极点,不以笔画,用指上十分微弱的那一点似有似无的“感觉色”去揉擦添层。这种微差,有极细微之美,用厚色堆起来,其色彩达到浮雕效果,有厚重感,但很难制造出重叠时的综合效果。薄色层叠画法的好处有二,一是薄层的重叠效果,二是重叠出来的并置效果,二者兼而有之。这在中国画、西画中都是如此。
  画是以情动人
  用笔作画,特别是用色作画,不可总是把色填在物形之内,而是要用笔扫将出去,超出物形之外。在物形之外,是似而非,是非而是,画作之妙出焉。画要不着意于物形的准确和相似,而着意于个性和感情的抒发。画是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物动人,只是“应物象形”是不对的。
  作画用笔有松紧。松者使人愉快,紧则令人迫促,不经意地随手绘出才是真轻松。松而不散而有其神,是真松。画要松、要散、要不准确,不依附于自然物形,在松、散、乱中而有内在的秩序和精确性。形象只是大略而已,在这大略之中,有无限的可能。作画要在有限之中求无限,无限之中存有限。
  作画要先从不准之角开始下笔,取其气和神采,而不是从画准确物形入手。初始几笔要完全顺从自己的想象、个性和感情所需,当然这只是十分简略的、随心所欲的几笔,这几笔定下了之后的一切添加。初起几笔是定性、定理,能指导以后的发展,此即所谓一笔定万笔之理。◆
  全显光,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王新,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应海燕,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其他文献
盼啊盼啊,终于捱过严冬的煎熬,盼到春暖花开;等啊等,终于等来了嫣红嫩绿的满园春色;冬眠了一季的色彩,在春天盛开。这一季化妆的重点仍然是眼部,冬季流行的烟熏妆,被鲜艳粉嫩的彩色取而代之,今年春季的妆面重在薄透自然。    粉墨登场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神秘,掩藏在浓墨重彩下的装束,迫不及待的露出新鲜本色,用柔美的粉色营造运动后皮肤自然渗出的红晕,是美丽的健康自然形态。  GRACE秘诀:使用透明粉底将
期刊
任念辰(以下简称“任”):您觉得学习和了解古典绘画技法传统以及丹培拉绘画在今日有何积极意义?  安德烈·列姆涅夫(以下简称“安”):说到丹培拉这种绘画,这就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它是为古典绘画而存在的。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其自身的性质非常优越,即使是过了很长时间,颜料也能保持很强的牢固性。这种颜料在工艺层面受时间影响最小,即使是底子与基底已经糟朽,色层仍能在流逝的时光中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此学习丹
期刊
每个人都成了爬行动物。满心觉得这世界上有无数的好事在前面,但必须是爬过去。不好撒腿狂奔,以一种有序的和有节制的前行,来考验做人的耐心。    遗忘  一旦想起什么来,其他的记忆都会恢复。    许多年过去之后,她好象忘记了许多事儿。  她忘记了从上班的地方到家要经过一个超市,在超市里她要买一份盒菜和速溶汤料;忘记了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习惯买一份当天的报纸和偶尔看一本关于时尚的杂志;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证
期刊
习画者研究素描,到略有把握的时候,就可以实习油画的静物写生。因为静物不如人物模特儿(Model)那样会变动。习画者可以安坐着,对物体的状态及色调来精密地观察研究。而且静物的模特儿或画材,可以容易得着,譬如自己所爱的器皿,或四季中最喜欢的果子、花卉、菜蔬等物,只要我们自己觉得有兴味的,无论什么都可以拿来做写生的画材的。所以研究油画,从静物写生起首为最便利。  譬如在桌子上的一盆葡萄和梨子,我们倘若能
期刊
以传统题材创作的油画作品屡见不鲜,而如何以更具趣味性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传统题材却是值得发掘和探索的。绘画表现的趣味性可以使传统题材带给观者的感受不再是严肃、沉重,而是俏皮、轻松、没有距离感,并留有更多的遐想空间,对创作者而言也相对自由,既能产生更多的联想,又能大胆地挥毫表现。在探索“中国风”的表现语言方面,我借鉴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现分享一些个人体会。  我的创作主要取材于孕育出十三朝古都的
期刊
摘要:在油画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吴冠中不断求新求变。20世纪70年代,他的油画创作获得了新突破,逐渐达到情感与形式的完美融合,《长江三峡》是其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之一。笔者试图溯源《长江三峡》的创作背景、写生过程,结合草图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吴冠中独特的写生方式以及三峡风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意义转变,并结合吴冠中自身关于艺术探索的文章,论述《长江三峡》在艺术家个人油画民族化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
摘要:纵观美术界中引领时代之潮头、敢发思想之先声的美术家,从徐悲鸿至吴冠中,皆以破旧立新为基础阐发论点。他们能够通古今之变化,也都知道客观治学的方法,他们只是采用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些激进的言语能够顺应、引领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但其负面影响同样很明显,尤其是对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美术传统、美术体制所造成的严重冲击。其两面性是我们不可不察的。  关键词:全盘否定 写
期刊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2019年9月26日至11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  本次展览分为“序篇”及“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四个篇章。展览以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为主,同时汇
期刊
王圣松,河南省商丘市人,畢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副主任。  陆俨少晚年自述,说少年时算数极好,所以画风中多了几许精密排布,经营安排高于常人,大抵是性情所致。予听旁人每每说起圣松兄过往,不禁莞尔。心智如此,涉于艺,高处着眼,经营布局,自然不同凡响。  予少年时,师长多教诲:人生有限,小子才疏,勿以
期刊
桑坤利,1989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院,職业画家。
期刊